汪霦
清朝官员
汪霦(生卒不详),字朝采,号东川,一号亦斋。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原籍平湖(今属浙江嘉兴市)。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行人。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官至户部侍郎。有《西泠唱和集》。
人物简介
汪霦(生卒不详),字朝采,号东川,一号亦斋。钱塘人,原籍平湖(今属浙江嘉兴市)。
人物生平
“汪霦,丙辰(1676)进士,补行人,举博学鸿词,改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辛酉(1681)典试陕西,榜发皆名士。迁赞善。擢祭酒,尽革太学陋规。历迁内阁学士,编纂《佩文韵府》成,擢户部右侍郎。旋命纂《佩文斋历代咏物诗》。在户部时,一尘不染。主顺天乡试,榜发,论者称其明。归田后,杜门扫轨,不与户外事。霦性伉爽,与人交,不设城府,不立崖岸,人以是乐亲之。”
据《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
“(辛亥,1671),升詹事府少詹事汪霦为詹事。”
“(戊午,1678),升詹事府詹事汪霦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丙子,1696),升内阁学士汪霦为户部右侍郎。”
“(乙酉,1705),谕大学士等:今年顺天乡试声名不佳,人或怨其不公;……朕在避暑处点汪霦、姚士藟为正副考官,以为出人意料。朕亲手封发,当不复生弊矣。由此观之,亦不在此,但存乎其人之所行而已。科场之设,以为选择人材之地,于此事而行之不正,虽学问优长,何益之有?汪霦、姚士藟著解任。……朕于此事,大加详慎,著将汪霦、姚士藟交该部严加议处。”
则汪霦主顺天乡试,实有弊端,“人或怨其不公”,并非如秦瀛《己未词科录》所说的“论者称其明”。汪霦因涉及科场作弊案,罢官居家,自然是“杜门扫轨,不与户外事”了。
王煐与汪霦是编纂《大清会典》时的同事,时汪霦官候补国子监祭酒,王煐官候补按察使司副使,因此二人在京中时来往较多,加上汪霦“不设城府,不立崖岸”伉爽性格,王煐与之交情较深,也在情理之中。
康熙三十五年(1696),惠州通判俞九成进京,携王煐《忆雪楼诗集》请汪霦作序,汪霦欣然应允。序云:
“岭南滨海之地,唐宋时视为荒徼,往往以处谪迁之士。仕其地者,恒多忧愁无聊、感慨不平之致,故于人民政事,遂不复耑用其心,而时托兴于山水泉石间,或发为词章以自遣。其意盖中心郁结,不得已而寄于此也。今国家大化,旁达天下之民,不以远近异视,虽其瘴岭荒陬,必选才能者以为之吏。而士之吏于远方者,虽在数千里外,得与三辅近畿之臣校岁月以改官,盖爱民之仁,待臣之厚,视唐宋为加善矣。士大夫于此方汲汲乎以治人行政为先,无复无聊不平之意。则于词章翰墨,所以遣兴寄情者,宜其不暇以为。虽然,诗固各有其旨也。昔人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要亦举其概而言之。若夫古之君子,政成事和,民生乐业,功叙既奏,形为咏歌,则亦有不尽于此者矣。
惠州地属岭南,昔苏子瞻谪居于此。而今宝坻王君紫诠以尚书郎出守是郡。盖国家选用贤能,事与古异,然君独慕子瞻为人,时于政事之暇,登临山水,作为诗歌,以追仿其高致,殆所谓政成事和,悠游无事,得有余力而为此者欤?余戚友俞君介石,以别驾佐君于惠,今岁来都,携君《忆雪楼诗》示余,发而读之,大率多和东坡原韵,而托兴高远,从容闲适;又有自得于中而不必尽拟乎古者。盖东坡之诗,作于迁谪忧患之余,而君之诗,作于上下浃和之日,诗同而所以为诗者不同也。往者君为郎时,余在翰林,尝同事纂修之役,固知君之才有以过人;而介石又盛称君之为守,百度修举,人民爱怀,非俗吏所能及,余故乐为之序。既以见君之优于其职,克有余闲,又深幸朝廷治化之远,虽古所称荒服地,而民乐其生,士乐其土,如此不可谓非太平之一验也?同馆弟钱唐汪霦序。”
序中说“固知君之才有以过人”,对王煐十分赞赏,当非虚言客套之语。王氏“贞久堂”初刻《忆雪楼诗集》,汪霦之序列在首篇,后因顺天科场案发,汪霦名声受损,王家为避嫌计,将汪霦姓名挖去,而序文犹存。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初秋,王煐自江南还京,曾看望汪霦这位老友,有《汪司成斋头赋得雨余清晚夏》诗:
“高馆雨初收,登临霁色幽。
断虹催日落,萤火迓星流。
几簟清无暑,琴书冷欲秋。
孤怀宜客况,萧寺更淹留。”(《王南村集》第203页)
以后,再无与汪霦来往的记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8:5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