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汴京灯笼张),河南省
开封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开封灯笼的发展历史悠久,北宋年间就已经盛行,且品种繁多,制作精巧。晚清时期,张太全在对宋代灯笼深入研究和继承的基础上,将灯笼的制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汴京灯笼张的创始人。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汴京灯笼张第四代传人张弘与他的三个儿子率领工匠参与了慈禧太后开封行官的装修,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入内观赏后,赞赏有加。由此,汴京灯笼张声名大振。
清末至民国年间,汴京灯笼张的传统制灯技艺已十分成熟,不仅纸、布、绸、缎、绢、竹、木等各色材料应有尽有,制作的宫灯、走马灯、折合灯、云中灯、水中灯、造型灯更是个个精巧别致。
“文化大革命”中,汴京灯笼张和其他神庙雕像一样成为“破四旧”的对象。张家珍藏的《宋式花灯图考》、制灯文稿、彩灯制作工艺记录、家族传承谱系(线装书)以及上百块灯画木印版,被当众焚毁。
张金汉是汴京灯笼张的第六代传人,他在保持传统彩灯工艺的同时,注重创新,把机械、电气、美术、雕塑、电脑制作等多种技术全面应用到彩灯研制开发上。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创作出各种款式彩灯几百种。
文化特征
艺术特色
汴京灯笼张第一个特点就是生活气息浓郁,比如水果灯、蔬菜灯、植物灯,这些灯笼的选材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汴京灯笼张第二个特点是传承宋代灯笼的风韵,比如走马灯,在北宋时期,它作为玩具被发明出来,利用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使外面悬挂的纸片人物不停旋转。走马灯不仅能让人们看到民间手艺,还能看到历史、文化和科技。
此外,汴京灯笼张的灯笼也很讲究互动。比如特制的人物花灯,在里面投入硬币,就触动了灯内的开关,之后人物就会咧开嘴,哈哈大笑,既可以观赏又能够互动。
造型特征
汴京灯笼张的灯笼外观造型构思巧妙、花样繁多,主要分为两大类:几何形灯和肖形灯。几何形灯包括简单几何形和复杂几何形,简单几何形灯为普通的球体、圆柱体和多面体造型灯,灯体往往装饰带有光影效果的皱褶、鲜艳美丽的渐变颜色或图案,简单大方又不乏美感。复杂几何形灯是由多种单体几何形按形式美组合而成,如传统的宋代宫灯,灯体造型饱满复杂,并装饰有雕刻精美的纹饰花边,流苏配件,呈现出精致细腻、古朴优雅的韵味。肖形灯造型新颖独特,多姿多彩,有人物造型灯、动物造型灯、植物造型灯、建筑造型灯、玩具灯、山水盆景灯、架子焰火灯等。在肖形灯的创作过程中,汴京灯笼张将民族间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造型灵活。
汴京灯笼张的造型突出,注重写实性,艺人把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水果、蔬菜、动物等造型进行生动仿真,使其惟妙惟肖,故事传说等作品则注重表现实际造型,与民众心目中的造型相一致,注重造型与动作的协调相统一。
色彩特征
汴京灯笼张在用色方面,遵循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意味,以民间吉庆色彩大红、中黄、翠绿等原色为主,用大面积的纯色、补色、对比色,辅以桃红、亮黄、淡蓝、草绿、深蓝、深紫、黑白、金银等调和色点缀其间,呈现夸张质朴、欢快夺目的装饰效果。在肖形灯的设色上,汴京灯笼张并不拘泥于物象的自然色彩,而是对其进行大胆提炼、归纳夸张,如“孔雀开屏灯”的设色,虽然和自然界中的孔雀一样以蓝绿色为主,但是使用的不是孔雀身上的固有的蓝绿色,而是经过提炼纯度更高的更鲜艳的原色,丰富了色彩对比,产生了鲜艳夺目的艺术效果。
纹饰图案
汴京灯笼张的作品饱满、视觉内容丰富,灯笼上或绘或刻有大量的纹饰图案,如回纹、盘长纹、方胜纹、如意纹、牡丹、莲花、芙蓉等,这些图案纹饰生动自然,色晕圆润,笔法简洁,藏露结合,疏密有致,风格古朴淳厚,强调祥瑞意义和装饰性。汴京灯笼张的装饰纹样讲究,有一定的范式,例如成双成对的纹样格式,通常是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反一正,产生一种形式美;“开窗式”也是常用的纹样装饰形式,勾勒出菱形、方形、扇形、花瓣形作为分割部分。
制作工序
材料工具
汴京灯笼张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分扎制、合褶造型、着色绘图等三大工艺流程。
汴京灯笼张在扎制工序上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竹篾、芦苇、秸秆、棉线、糨糊等。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竹刀、尺、笔、锉刀、刮刀、铲刀、剪刀、带罩煤油灯等。
在合褶造型工序上,汴京灯笼张使用的材料主要有宣纸、绵纸、透光纸、细铁丝、棉线和糨糊。使用的工具有蒉(折纸模具,制作透光纸上的宽褶)、轧纹工具(制作透光纸上的细小褶纹)、花瓣烙子(制作各种花型的花瓣,全套18件)、勒花工具(用牛筋制成,制作对折的纸花)等。
着色绘图工序需要的工具除了印版之外,还需要排笔、晾纸杆、晾纸架、趟子、刷子、案子、夹子等。所需材料为各种染色、蒉褶后的绵纸。
主要工序
扎制:首先画出作品图案的基本轮廓,即“放小样”,修正后放大到实际尺寸并勾出骨架再将劈篾、平节、打磨后的竹篾按设计进行捆扎,用棉线和纸捻涂糨糊作十字捆扎(需弯曲的还要进行热处理),最后作整体修正。
合褶造型:将剪裁整齐的纸张作轧纹处理,百折纸用蒉合成各种形状,如半圆、长圆、S型等。
着色绘图:这一流程最能体现汴京灯笼张的特色,一是有单色和套色木版灯画印版;二是浸染技术,通过特制的工具在一张纸上同时染出各种色彩,鲜艳柔和、过渡自然。先将蒉褶后的绵纸用棉线捆扎成把,放入染色格子中用牛筋固定,再用排笔、毛刷点蘸染料分层次着色,置于避光处阴干,人物、动物等便显现出来。
题材作品
主要题材
汴京灯笼张作品题材十分广泛,从民间孩童挑的传统合灯,到府衙悬挂的宫灯,从历史民俗题材的组灯,到富含时代特征的现代作品,应有尽有。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民间类、艺匠类和现代类。这三类作品在材料、工艺和题材上既有所区别又相互借鉴。其中民间类与艺匠类作品主要采用传统材料、工艺,二者工序基本相同,只是艺匠类作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材料质地更为上乘、工艺更为考究。现代类作品则广泛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融为一体。
主要作品
汴京灯笼张的作品主要有鲤鱼跳龙门灯、龙风呈祥灯、莲生贵子灯、吉祥高照灯、齐天大圣灯、猪八戒吃西瓜灯、穆桂英挂帅灯、千手观音千手千眼灯、婆媳观灯、祖国腾飞灯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汴京灯笼张彩灯是北宋彩灯文化的传承和体现,是灿烂悠久的中原文化的体现,表现出中原人民的热情乐观、勤劳智慧的优良品质,对拓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示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增强人民的民族自信心等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汴京灯笼张灯笼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原人民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为深入研究北宋以来开封民间灯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开封地区民俗文化提供了原始的佐证与资料。
传承状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民俗日益淡化,汴京灯笼张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变化,汴京灯笼扎制的手工技艺备受冷落,后继乏人,某些绝技已经失传。开封张氏灯彩工艺前景不容乐观,积极开展抢救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传承人物
主要人物
张俊涛,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灯彩(汴京灯笼张),河南省开封市申报。
传承谱系
汴京灯笼张的传承属于家族传承,传承谱系清晰,自清代晚期第一代传人张太全算起,已经有了七代传人,分别是张太全,第二代张艺广,第三代张精业,第四代张弘,第五代张嘉献、张嘉信、张嘉义,第六代张金汉,第七代张俊涛、张俊丽。
保护措施
为了让汴京灯笼张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河南省开封市多次在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博物馆、儿童村等单位举办灯展和讲座。
汴京灯笼张的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先后为清华大学、河南博物院、华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开封市特殊教育学校等举办汴京灯笼张公益讲座数十场。
河南省开封市修建了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成为展示汴京灯笼张文化的重要平台。
从2000年开始,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张俊涛与父亲先后投入了30万元,从中国国内各地搜集资料,开始古灯的研究复原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恢复了千眼千手佛灯、走马灯、立体汴京八景无骨花灯等近50种传统古灯。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开封市彩灯艺术研究会获得“灯彩(汴京灯笼张)”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灯彩(汴京灯笼张)项目保护单位开封市彩灯艺术研究会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92年,汴京灯笼张作品千手千眼佛灯获得开封市彩灯大赛一等奖。
在河南省第二届民间工艺博览会中,汴京灯笼张作品微型佛像灯获得特等奖。
重要展览
汴京灯笼张作品先后参加了1959、1964、1984、1985年开封市第一至第四届元宵灯会。
2011年1月,汴京灯笼张在“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中展出。
2019年2月1日,汴京灯笼张作品随“欢乐春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团到南非进行了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