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发展史,汽车诞生的初期直到1910年以前,由于完全是一种手工单件生产产品,产量很低,价格昂贵。
美国于1908年制造T型轿车并投入市场,开始向组装流水生产方式转变,到1914年做到了在90分钟内就可组装出一辆汽车,1920年实现每分钟组装出一辆车,这一年美国汽车产量已超过220万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有很大发展,1950年美国汽车产量已超过800万辆,保有量接近5 000万辆;全球产量超过1 000万辆,保有量接近7 000万辆。汽车的普及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如美国就出现了汽车影院、汽车银行、汽车餐馆等,极大地方便了生活。2006年全世界生产汽车6 933.36万辆,其中轿车4 998.2万辆,保有汽车9.21亿辆,其中轿车6.68亿辆。发展历程 汽车工业100多年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以下阶段。单件少量生产 1886年德国G.戴姆勒和C.本茨分别制成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实用汽车。1887年法国庞阿尔·勒瓦瑟公司取得戴姆勒制成的高速汽油发动机许可证,按买主要求,工匠可制造每辆各不相同的轿车。1900年前,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相继出现了多家这种作坊式汽车生产公司,生产的汽车成本高、装饰豪华、售价昂贵,社会需求量小,1900年欧美共生产汽车9 504辆。1905年美国奥尔兹汽车公司生产汽车6 500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1910年全世界共生产汽车25万多辆。大量生产 190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成立。H.福特打算生产一种不加装饰、结实耐用、容易驾驶和修理、大众市场需要的便宜车。研制的T型车实现了福特心愿(图1)。当年售出约8万辆。1914年全面实现组装流水线生产。工厂单班日产能力达1 212辆。与此同时,福特汽车公司调整销售组织,在销售服务子公司基础上,并设现地组装厂大量生产和分装,使生产成本逐年下降。连锁销售也推动了市场逐步扩大,1917年福特的市场占有率逾42%,1921年达到55.45%,成为美国最大汽车公司,1927年T型车停产前共售出1 500万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汽车工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推进了汽车工业,对美国汽车工业影响最大。战争开始后,美国汽车工业接受到大量军用汽车和兵器订货,轿车产量也大增,福特、通用和后来成为克莱斯勒成员的其他一些汽车公司等都得到较大发展,1914年全美汽车产量57.3万辆,1917年增加到187万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汽车工业居世界霸主地位,1910年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74.6%,1920年上升到93.5%。1904年福特在加拿大建子公司,到1929年美国在欧洲建有30个整车组装厂和13个零部件厂,1930年末在国外五大洲已建有整车组装厂66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各国先后转入战时体制,采取停或禁民用轿车生产措施,主要生产军用车和兵器,汽车工业装备增强并获得战时利润;战后国民收入增长,汽车需求激增,美国基本实现成人每人一辆,二手车和多辆车家庭增加,西欧、日本相继出现廉价轿车普及化;1947年福特汽车公司建成高性能自动化生产线,1960年自动化设备比例达50%。1969年美国汽车公司在计划和管理方面92%采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电子化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很快传及西欧、日本,使汽车工业高速发展。1950年世界生产汽车1 058万辆,1978年生产4 230万辆。发展最快的依次是美、欧、日。汽车环保和安全 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1960年以后凸现汽车排气等污染环境和交通事故等社会问题。1966年美国实施汽车排气污染防止法,1967年实施联邦汽车安全标准(FMVSS);日本1966年实施汽车排气标准,1968年实施汽车安全标准,上述标准随时间推移逐步加严,汽车环保、安全成为汽车工业必须解决的主要课题。石油危机和世界汽车工业 1973年、1979年世界两次出现石油危机,汽车需求量锐减,小型省油车市场看好。美国政府1975年发布企业产品平均燃料经济性法规;1978年发布征收浪费燃料汽车能源税法规。德、法、英、意4个西欧汽车工业大国的生产成本高,小型车相对档次高,缺乏国际竞争力,加之石油危机到来,国内市场走低,汽车产量下滑。日本汽车工业以生产小型车为主,产品耐用、便宜、性价比高,符合国外排放、安全标准,尤其省油受国际市场欢迎。汽车工业全球化 汽车工业向国外扩张源于美国福特公司,通用公司位居其后。1980年福特公司国内外汽车产量比为1∶1.3,1988年国内总装厂53个,国外47个;当年通用公司国内总装厂65个,国外35个。新的汽车市场竞争环境推动了日、欧汽车企业到美国建厂,改变了强国向弱国扩张的传统汽车工业全球化格局。1982年由日本本田公司投资的美国俄亥俄本田轿车厂投产,发动机、变速器等动力系统来自日本,车身、内饰和轮胎等零部件与材料在美国采购,此后日本各汽车公司均向美国、加拿大发展。到1992年,日本丰田、日产等7个公司在美国建独资汽车厂6座,发动机厂3座;丰田和通用,日产、马自达分别和福特各出资50%建汽车厂3座。随后,日本汽车零部件厂也到美国建厂。2006年日本在美国的汽车、摩托车企业数量为17家,汽车生产能力已达到342万辆。日本在美国生产的汽车也有些返销日本,国际竞争力强的德国大众、宝马和奔驰公司也到美国建厂生产适应美国市场的车型。日本公司到欧洲建厂生产欧洲市场喜欢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体制是汽车工业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国际汽车工业面临产能过剩,需求多样化和日益严格的环保、安全、节能和高效等社会要求,各大汽车公司加快产品换型,广泛采用加工中心等柔性生产技术,新产品迭出。各强势汽车工业集团以其技术和资本优势,在产品、生产成本、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销售及各类售后服务和资本运作等领域展开了全方位激烈竞争。吸纳全球资源,扩大全球市场份额,谋求高额利润进一步推进了汽车工业全球化。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成立戴·克集团;1999年美国福特公司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事业部;法国雷诺公司向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出资36.8%,向日产柴油机公司出资22.5%。至此,全球汽车工业形成6+3格局,即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和雷诺6个大集团,以及本田、宝马和标致雪铁龙3个集团化程度较小的公司。这些重组后的大型集团,整合内部资源,实施车型平台战略,及时低成本地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多种新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汽车零部件的全球采购和模块化供货 与汽车整车生产的全球化相对应,实行了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以快速推出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改变了美欧自供件比例高、日本由系列化企业供货的旧格局。零部件企业也采取海外扩张和兼并重组的集团化方针,1999年通用汽车公司将其零部件系统德尔福公司剥离之后,福特汽车公司也将生产零部件的威斯顿公司剥离,全球形成了十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欧美已经起草ISO/TS16949汽车零部件认证国际标准草案,它将成为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与供货的通行证。模块化供货起源于多品种和柔性生产,整车厂为减轻负担和降低成本,把小件组装转移给零部件供货商集成大的组件供货。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零部件厂和整车厂联合设计开发,如制动系统、车门、车前端等模块,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组织专门生产线或专业厂生产供货,这种配套模式方兴未艾,大有占主导地位之势。中国汽车工业发展 中华民国时期有过建立汽车工业的构想和行动,终因战乱等诸多因素没有实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中国尚无汽车制造业,只有一些基础薄弱的汽车维修和配件生产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恢复和扩展汽车维修和配件生产,筹建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一座能年产3万辆解放牌4吨载货车的大型汽车制造厂建成并投产(图2)。之后,一汽发展越野车、红旗轿车,实现汽车用钢国产化,将生产能力向6万辆扩充。制造厂建设 自1957年,尤其是“大跃进”期间,许多地方试制汽车,限于资金、技术条件,到“二五”末期,初步形成南京、上海、北京、济南4个小型汽车制造厂和一批具有地方配套特色的小型汽车零部件工厂。车生产能力近6万辆,汽车品种9个,1966年产汽车5.6万辆,其中有1.4万汽车底盘供改装客车和专用车。1966年开始兴建二汽(湖北十堰)、四川(大足)、陕西(岐山)3个主要生产军用越野车的“三线”汽车制造厂。由于是自行开发产品、国内供应设备,又是山区建厂,难度很大,加上“文化大革命”干扰,这3个厂大体到1977年才步入稳定投产阶段。1969年上海试制32吨矿用自卸车之后,中国相继形成15~60吨矿用自卸车生产能力,同时扩大了8吨以上重型载货车生产规模。1958年出现运输紧张情况,汽车产品供不应求,各地造车积极性很高。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均建起汽车制造厂,主要生产已有车型,同时兴起一批基本为当地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厂。到1980年共有汽车制造厂56家,其中大型厂2家、中型厂5家,改装车厂192家,汽车零部件厂近1 900家。当年生产汽车22.2万辆,其中载货车占82%,轿车5 418辆,改装车、客车、专用车3万辆。1984年引进斯太尔重型车技术,1985年引进五十铃轻型车技术,1987~1988年间解放、跃进、黄河3个老车型换型转产,表明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新时期,以后一汽、东风(原二汽)公司利用引进的驾驶室、发动机等总成技术开发成功轻型及重型货车,可为市场提供新一代足够数量的总重2~38吨载货车及其变型车和底盘(图3)。客车制造业 形成了几个颇具规模的大中型和轻型客车厂。大中型客车行业在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制造技术的同时,开发生产了卧铺、双层、半低地板、空调、燃气和双燃料客车,引进了纽普兰、奔驰、凯斯鲍尔、沃尔沃等名牌产品技术,适应了国内长途客运、城市公交、旅游等多方面需求,并有少量出口。1984年南京引进依维柯轻型客车产品之后,陆续有沈阳的丰田海狮,福建的中华得利卡,四川旅行车厂的丰田考斯特,一汽、东风开发生产的轻客,安徽江淮自行开发的轻客底盘,江苏牡丹汽车集团改装生产的牡丹轻客等共同构成轻客工业成长的主导力量。微型客货车 制造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开始试制微型货车,1984年起引进日本微型客货车系列产品技术及大量国外先进制造设备,形成批量生产能力,1989年生产微型客货车5.4万辆,其中微型货车3.3万辆,微型客车(俗称微型面包车)2.1万辆。1991年后市场需求增长加快,1994年客货车产量均突破10万辆,此后微型客车增速加大,2006年生产微型客车92.27万辆,微型货车27.73万辆,两类车产量合计是当年汽车总产量的16.48%,年产能力达10万辆的有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哈飞3个企业。建设轿车工业 1987年开始,在几近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轿车工业。通过引进外资和产品(包括其关键零部件)、制造、检测技术以及设备和生产线、管理、营销技术和理念,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57家轿车生产企业,轿车品牌156个。专用汽车 在新型国产和少量进口汽车底盘及专用功能件支撑下,1992年起,产品种类、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提高较快,能充分供应国内需求,2006年生产专用车54万辆。1981年开始执行有关汽车尾气排放和汽车安全标准,随着时间推移,这类标准项目逐步增多,要求逐步加严。2007年起开始执行相当于欧盟2000年实施的欧ⅢGB18352.3–2005(即通常所称的“国Ⅲ”标准),及9座以下客车正面碰撞的CMVDR294规则。2006年共生产汽车727.9万辆,居世界第3位,其中轿车523.3万辆,居世界第3位。有汽车厂117家,改装车厂470家,汽车配件厂1 971家,汽车产量10万辆以上13家,其中超过20万辆的10家,超过50万辆以上的5家,主营业务收入15 290亿元,600亿元以上的6家,其中超1 000亿元的6家。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大集团汽车产量336.63万辆,销售收入6 583亿元,是中国汽车工业总产量的46.24%、总销售收入的43%,市场占有率46.03%。2006年出口汽车34.24万辆,计31.35亿美元,出口汽车零部件250亿美元。以吸引外资建设轿车工业为契机,到2006年汽车工业有外商投资企业501家。其中,汽车生产企业22家,国际汽车界已有十余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中国汽车工业已纳入汽车工业全球化格局中。汽车工业的崛起及其影响 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汽车更具机动灵活的特点。它不受固定路线与时间的限制,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大大提高了效率,加快了生活节奏。汽车担负的客运与货运量,在整个运输量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很多国家汽车货运量的比重已超过70%,而客运量超过了80%。由于对汽车的需求量很大,在很多发达国家中汽车工业已成为支柱产业而对国民经济发生重大影响,如在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国家,汽车工业的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0%,在日本与汽车有关的(如汽车制造、销售、营运及维修等)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以上。一辆汽车是由上万个零件组装而成,这些零件要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制成,如钢铁,铜、铝、锡、铅、锌、镁等有色金属,塑料,橡胶,木材,玻璃,纺织品,陶瓷,皮革,涂料,油料等,因此汽车的生产涉及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电子、电力、煤炭、石油、轻工等工业部门。汽车在销售及使用过程中又涉及金融、商业、运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轿车的平均重量为1 000多千克,载货汽车更要重得多,对材料、油料等的消耗是十分可观的。以美国为例,汽车工业使用的钢材约占其全国用量的25%,铸铁达50%,橡胶达60%,汽车消费的石油占40%。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工业的发展,所以说汽车工业的兴衰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要的影响。汽车及汽车工业在自身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其他行业的技术进步。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创造的零部件互换、流水线生产、传送带装配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以及20世纪70年代丰田公司创造的精益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后来逐步在其他行业中推广应用。如各种机械制造、电子电器、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至今仍较普遍采用这种高效生产方式。汽车行业开发的各种专用汽车,促进了煤炭、石油、水利电力、矿山、地质、林业、建筑等部门的现代化。大型集装箱货车的发展,改变了公路运输部门面貌。汽车使用中的交通事故及排气污染防治,又推动了交通科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汽车工业在推动相关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不断地促进有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如汽车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要求装备工业提供更高效、更灵活易变的加工设备,因此发展出组合机床、自动生产线、柔性加工线、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并很快推广到其他行业。为了提高汽车各种性能,提出了高性能燃料、润滑油、特种钢材和有色金属、工程塑料、夹层玻璃、钢化玻璃等新材料要求,促进了石油、化工、冶金等部门新材料的开发。汽车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虽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也给社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对环境的污染,能源的消耗,汽车交通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在城市造成交通堵塞等。应从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法规、标准的制定与贯彻,改善道路和采用新技术改进汽车性能等方面,逐步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