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古代地名。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大业初废。治所在山西
沁源县。唐
武德元年(618)复置,天宝元年(742)改名
阳城郡,五代仍称沁州,宋时废入
威胜军。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韩,在秦为
上党郡地。今州即汉上党郡之谷远县地也,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沁州,因州东沁水为名。大业二年省沁州,武德元年重置。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十里。东南至东都六百三十里。西南至晋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汾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西至晋州霍邑县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潞州三百三十里。
沁源县,中。郭下。开元户二千二百五十四。乡五。本汉谷远县地,旧在今县南百五十里孤远故城是也,语音讹转,故以“谷”为“孤”耳。後魏庄帝於今理置沁源县,因沁水为名也,属义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
和川县,中下。北至州七十里。开元户二千八十。乡四。本汉谷远县地,後魏庄帝於今县南九里置义宁县,属义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十八年改为和川县。大业三年省,武德元年重置。
西汉置谷远县,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县。西晋未废,省谷远县入界休(今灵石县)。北魏建义元年置沁源县,隋、唐两朝曾二度设沁州于此,隋至元代北部曾改为绵上县。董佑诚曰:谷远城在今沁源县南门外。今涧水出岳阳县东北堆金岭,为汉谷远县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