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断裂带
沂沭深大断裂带
亦称“沂沭深大断裂带”,是我国地质结构中著名的“郯庐断裂带”的延伸,广义的郯庐断裂带的一部分。因大致位于沂河沭河之间而得名。
地理位置
沂沭断裂带位于郯庐断裂带主体的北侧,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连成一线,是一条延伸长、规模大、切割深、活动时间长的复杂断裂带。该断裂带是山东省区域地质的重要分界线,把山东分为地质上所说的鲁东、鲁西两大块。
沂沭断裂带又由昌邑大店安丘莒县沂水-汤头、鄌郚葛沟四条平行断裂组成。
相关资料
沂沭断裂带形成于元古代,至今仍在活动,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带,山东省两大地震频发区(沂沭断裂带、聊考断裂带)之一。但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比,未有极强地震记录。公元1668年的郯城-临沂大地震,是郯庐断裂带主体北端,与本带相接地区发生的。
处于该断裂带范围内的临朐-青州地区,是山东省中长期地震预报的高危区。预计可能发生里氏震级6级,震中烈度VIII度左右的地震。该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著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在山东境内的区段。南由江苏入境,经郯城北至昌邑入渤海,纵贯山东中偏东部,平均走向17°,长达330公里。断裂带北部宽40余公里,南部宽20公里左右。南北两端被第四系覆盖,露头断续长达240公里。是山东最主要的深断裂带,主要由4条主干断裂组成。自西而东依次为 -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安丘-莒县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图1-1)。 它们共同组成了中间为地垒,两侧为地堑的构造组合。主干断裂左行平移错距达30~60公里。
1、葛沟断裂该断裂构成沂沭断裂带的西界,其西盘多为泰山群、寒武系、奥陶系,东盘多为侏罗系、白垩系,控制了中生界的分布,总体显示为东盘下降的左行压扭性断裂。可分三段:北段(昌乐 一带)走向10°~25°,倾向西,局部向东,倾角60~85°;中段(昌乐高崖、沂水马站一带)走向10~28°,倾向东,倾角85°;南段(沂水以南)露头差,仅在沂水八宝庄至沂南燕子湖一带出露较好,走向15~20°,倾向东,倾角67°左右。
2、沂水-汤头断裂该断裂总体走向15~20°,倾向西,倾角大于50°。其西盘多为白垩系,东盘多为泰山群。总的显示为西盘下落的左行压扭性断裂,它与??-葛沟断裂共同控制了马站-苏村地堑的形成。 3、安丘-莒县断裂该断裂主要发育在白垩系中,走向10~30°,倾向东,倾角75°左右,断裂带宽100米以上,局部达4公里,是一强烈的挤压构造带。其南段在马陵山西坡出露较好,断裂带宽20~100米,王氏组仰冲于中、上更新统之上,说明其晚近活动明显。 4、昌邑-大店断裂该断裂构成沂沭断裂带的东界。它既是泰山群、土门群以及古生界分布的东界,又是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五莲群、蓬莱群分布的西界。它形成于太古代末期,控制了山东东西部绝然不同地块的沉积作用和主要构造,成为它们之间的地质分界线。该断裂的北段往往以揉皱带形式出现,显示多次强烈挤压特征;南段主断面局部清楚,走向10~30°,倾向西,倾角65~85°,挤压破碎带十分发育,断裂带宽100米以上。该断裂于晚近地质期仍有活动,在莒县桥山东北水库坝址附近切割了第四系,并使王氏组仰冲于中更新统之上。该断裂与安丘-莒县断裂控制了安丘-莒县地堑的形成。 沂沭深断裂始现于太古代,中生代活动强烈,以张性正断活动和张扭活动为主,其东西两侧断裂下沉,形成北北东向近平行展布的马站-苏村地堑和安丘-莒县地堑,充填了大量白垩系地层。中部则断裂隆起形成汞丹山地垒,其上泰山群广泛出露。白垩纪末至早第三纪时期,该断裂带表现为强烈的挤压活动,大部分隆起处于剥蚀状态,唯其北端下沉,形成潍坊断陷,接受了早第三纪早期沉积。晚第三纪时期,一方面沿主干断裂有大量玄武岩喷发,另一方面潍坊断陷随同其周围的鲁北及渤海地区一起下沉,接受了上第三系沉积,自此该断裂带的南北差异渐趋明显,其东西边界作用大大减弱。第四纪以来,该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强烈,成为山东地震的最大源地之一,自公元前70年至今,有记载的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过5次,其中1668年郯城8.5级地震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
参考资料
沂沭断裂带.山东省情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9:49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相关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