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南省沅陵县传统戏剧
傩戏(沅陵辰州傩戏),湖南省沅陵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邺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别是七甲坪乡犹存,称为辰州傩,又称土家傩。
沅陵“辰州傩”(又称土家傩),见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记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数日,荒诞不经,里中习以为常。”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顺县志》也记载有辰州傩戏的影响:“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傩戏。……至晚,演傩戏。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有女装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
文化特征
行傩时分为三个部分:傩祭(即做法事)、演傩戏(又称傩堂戏)、演傩技。傩戏按其内容形式有傩堂戏、小戏、大本戏之分,是法师请神演变而成;表演剧情简单,小戏已具小型戏曲特征,大戏的戏曲化程度较高,主要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鲍三娘》等,傩技为绝技杂技表演,主要有上刀梯、过火槽、踩犁头等。
辰州傩戏声腔属高腔体系,强烈地方性的唱腔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以“一启众和”的帮腔形式为其音乐特征。傩祭、傩戏不用丝弦、只用锣鼓钹的伴奏又为其一特色。
法师在行傩时用的辰州符,能治病救人,化解心理危机。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辰州傩所包含的傩祭、傩戏、傩技及其面具艺术是中国古老而神秘又富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堪称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湘西北的民间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地人民群众长年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缩影,是湘西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辰州傩戏作为一种色彩鲜明的古老艺术而言,其歌舞戏曲又具有神灵人格化,内容情感化、形式多样化的可剧可唱性的特征,是现代戏剧的活化石。
传承状况
现存于沅陵县七甲坪镇的辰州傩的主要传人仅17人,辰州傩渊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曾一度影响中原。
传承人物
聂满娥,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李福国,男,1963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保护措施
金承乾一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和致力傩文化的传播,早年参加工作在文化站时组织艺人“旧瓶装新酒”表演革命现代戏,“文革”期间保护老艺人和珍贵的傩文化资料和道具;1981年牵头组织成立七甲坪业余阳戏剧团,1994年10月带着《上刀梯》《下火海》两个节目代表怀化地区参加湖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均获一等奖。1997年至2015年湖南、四川、浙江卫视和中央戏剧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先后来七甲坪拍摄傩戏专题片和栏目;2004年,七甲坪老年大学成立,金承乾担任校长开设傩文化班教授学员。2005年七甲坪阳戏剧团更名为沅陵辰州傩文化艺术团,金承乾植根七甲坪这片文化沃土与艺术团成员一起搜集整理创作编导出了《三妈土地》《观花教子》《刀梯舞》《搬开山》《梁山土地》《茅古斯》《傩之恋》等优秀傩戏节目30多个,屡获省、市、县节目汇演金奖;艺术团每年为湖南省沅陵县群众和学校、村居、社区演出四、五十场次,并应邀远赴广东清远、湖北武汉、贵州遵义、湖南邵阳、张家界、怀化等地进行了展演,将辰州傩发扬光大走出了山门。
湖南省沅陵县相继举办了“沅湘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湖南沅陵首届辰州傩文化艺术节” 和傩戏展演周活动,出版辰州傩戏专著3本、经典剧目光盘1套,受到学术界和媒体广泛关注。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傩戏(沅陵辰州傩戏)》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沅陵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沅陵县博物馆、沅陵县考古研究中心)。
主要流派
现存于沅陵县七甲坪镇的辰州傩,分为“上河教”和“河南教”两大教派,曾有61坛。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9月17日晚,沅陵县第二届辰州傩文化(傩戏)展演在七甲坪镇拉开序幕。
2018年12月,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石光辉副教授及其摄制团队一行9人来到沅陵县七甲坪镇拖舟村,对辰州傩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聂满娥进行专题拍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0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