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亚威
作曲家
沈亚威(1920-2002),作曲家,江苏吴兴人。历任前线歌舞团团长,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江苏分会副主席。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先后谱写了400多首音乐作品,代表作品:歌曲《四季风车歌》、《黄海渔民曲》、《打》、《咏梅》;合唱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颂》;歌剧《打击侵略者》、《东海前哨之歌》等。1964获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优秀作品奖。2002年5月于上海逝世。
个人简历
沈亚威,1920年生于浙江吴兴,抗战爆发后随家迁南昌。
1938年5月,考入江西省青年服务团,从事街头救亡宣传。
1938年8月,赴皖南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担任歌咏指挥。
1939年,到新四军文化队,师从何士德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指挥、作曲。
1941年,任新四军一师服务团音乐教员、队长。
1946年,任华中军区前线指挥部文工团团长,后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一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解放军剧院副院长。
1954至1958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理论作曲,师从江定仙、肖淑娴等。
1955年,以来历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和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并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1982年10月,为南京军区专职音乐创作员。
1979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音协江苏分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1年,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2002年5月,于上海逝世。
代表作品
《四季风车歌》
1940年,沈亚威跟随部队从苏南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11月,部队打胜了黄桥战役后来到盐城。早先在江南,总是处于四面受围的境地,这次来到苏北,换了一个天地,心情分外舒畅。初冬的一天,沈亚威在盐城古城墙上漫步,见到苏北大平原上到处是忽悠悠的风车,一派和平景象。面对这情景,愉悦的心情催他写下了《四季风车歌》(司徒扬词),那平稳的节奏,悠扬的旋律,真切地表现了解放区人民幸福的心情。直到现在,苏北人民还是十分喜爱它,四十多年来传流不衰成了当地的一首“创作民歌”。
《淮海战役组歌》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之际,华东野战军文工团随政治部机关开赴前线。战役开始不久的一天,文工团的同志正准备宿营,忽然传来了紧急集合的哨音,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十分兴奋地告诉大家:“这场大仗已经开始了。徐州以东的铁路,已经被我们的部队切成几段。敌人正从东西两面逃跑,我们不能停留,要紧跟部队追上去!”韦明躺在门板上,激动得无法入睡,辗转反侧,翻身伏在门板上急速写就了一首《乘胜追击》的歌词:“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跑掉……”文工团团长沈亚威看了歌词立即开始谱写曲子。边打边写边教边唱,当部队到达下一个宿营地时,已经会了未来《淮海战役组歌》中的第一首歌,并在当天的晚会上演唱。 当文工团到达陇海铁路南面的碾庄外围时,红军正在包围黄伯韬兵团,音乐股长陈大荧当即完成了淮海战役的第二首歌《抢渡运河铁桥》。11月23日,一位骑兵飞驰着经过驻地的村庄,喊着:“捷报,捷报……全歼黄伯韬四个师”。沈亚威只用了两个小时,连词带曲写出了《捷报,捷报,歼灭了黄伯韬》,欢呼淮海大战第一战役的重大胜利。随后,文工团随第三纵队穿越津浦路西,正逢部队赶挖工事,龙飞同志又写了一首《挖工事》鼓舞士气。当被红军围困的国民党军开始突围时,只要红军冲上去,就有成百上千人举手投降,真是兵败如山倒!沈亚威又以嘲笑的口吻写了一首《狠狠地打》。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于1964年,是沈亚威以动人的音乐,表现我军革命英雄主义气质的又一个突出的例子。作者以博大的胸怀,深厚的感情,宽广奔放的旋律和音调等巧妙的艺术手法,唱出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宏伟气魄。还有那调性转换细致的处理,音乐语言特有的风格等,都足以使此曲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亲身参加了解放战争的全过程,据作者自己说,那些年是他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岁月,“占领南京”是高潮。他的真情在歌声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战士第二个故乡》
1963年春,时任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的沈亚威和词作家向彤一起到东福山体验生活。当时,连队副指导员韩光前要求战士们把自己写的心得体会交到连部,用以充实、更换黑板报。张焕成鼓起勇气,把他也认不准到底是不是诗的作品交了上去。第二天,张焕成用3年心血写就的题为“以岛为家”的诗歌抄在了黑板报上。就在沈亚威、向彤临别小岛时,从连部黑板报上看到了这首短诗。“这是一首生动地表达战士对建立海上乐园充满信心的好诗,作为歌词也完全合适,于是我把它抄在记事本上。”后来,沈亚威在创作散记中回忆说。 1963年“八一”前夕,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八场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荣获优秀节目奖,“战士第二故乡”也被列入其中作为插曲之一。两位艺术家对原词作了些改动和增添:一是把“啊东福山,你是我们战士的乐园/是我们日夜守卫的地方”改为“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从而使这首歌的主题和守岛战士胸怀祖国的理想联系起来;二是把“以岛为家”延伸为“第二故乡”,题目定为“战士第二故乡”。
作品特色
沈亚威善于捕捉住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和情绪,用音乐形象加以典型化,使作品富于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他注重内心世界的揭示,深入透视人们的心灵。在立意、构思、体裁、手法、风格上不断作新的探索。1940年写的《大红灯》,就作了表演唱的尝试。为历史剧《甲申记》所作插曲《征潼关》、《迎闯王》等,成功地采纳、融合了古曲和古民歌的色调。他在80年代创作的《我们的祖国》、《护士之歌》等歌曲,力求以新的艺术去适应新时代青年的要求。沈亚威的歌曲创作,为音乐的民族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他的作品中,战歌与民歌结合,相得益彰。他的战斗性强的歌曲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其进行曲常有民歌风,而民歌曲调中又有进行曲的特色。沈亚威的作品已辑成《沈亚威歌曲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并录制有《沈亚威声乐作品选》(盒式磁带及唱片,上海唱片厂)。1983年的南京“玄武湖之春”演出了沈亚威作品专场音乐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13 20:06
目录
概述
个人简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