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保根,1952年9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磁学和磁性材料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52年9月1日,沈保根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
1967年7月,从浙江省平湖中学初中部毕业。
1973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
1976年12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
1986年,作为洪堡访问学者,前往徳国鲁尔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至1988年)。
1995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9年7月—2001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2001年7月—2008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2008年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正局级)。
2009年7月,担任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任。
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5月,受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主任。
201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0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沈保根开展了非晶态合金的磁性和输运性质研究,解释了金属—金属基非晶态合金中磁性和电性的反常现象;研究了稀土—铁基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合成出多种新型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揭示了它们的矫顽力机理;研究了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相变、磁性和磁热效应,发现了多种新型大磁热效应材料,阐明了一级相变体系中磁热效应的物理机制。
据2019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网显示,沈保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90余篇,被他人引用67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用490余次。
根据2021年1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沈宝根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根据2021年1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沈保根培养的学生中,已毕业博士研究生40余名、硕士研究生2名和博士后10名。
沈保根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做创新的研究工作,出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做物理学研究的,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但不能跟着别人走。”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沈保根离乡40多年,他乡音未改,他谦逊随和,他对科研的执著和痴迷,让人印象深刻。(《
嘉兴日报 》评)
沈保根在“NaZn13型结构La-Fe基化合物、Ni-Mn基 Heusler合金等新型磁热效应材料的发现及其结构、磁性、磁相变相互关系与磁热效应机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