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冠国原名沈和尚,1916年10月22日出生于现福安市松罗乡洋溪村。冠国三岁时,哥哥不幸夭折,父母悲痛万分。母亲将冠国送给溪柄楼下狮峰寺广义和尚
记名“沈和尚”,冠国之名是参加革命后叶飞给取的。
人物生平
沈冠国(1917-1938年),原名沈和尚,福建省
福安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参加了震撼闽东的“甘棠暴动”和“赛岐暴动”,历任
闽东红军独立师警卫连班长、排长、连长,第三纵队纵队长,在闽东地区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东红军改编为
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开辟江南敌后战场。沈冠国先后任六团(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二营营长、一营营长,随陈毅、叶飞挺进苏南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
1938年12月,在攻打句容县白兔镇日军据点的战斗中,沈冠国率六个战士化装进入敌据点承担接应任务。由于敌情变化,身陷重围,在激烈的战斗中弹尽路绝,毅然冲进敌群,赤手空拳与敌搏斗,壮烈牺牲。
人物事迹
1931年8月至1932年,施霖、马立峰等共产党人到福安霞浦毗连地区开展秘密活动,传播革命火种,常到冠国家同他父亲沈容弟谈论革命道理。16岁的沈冠国耳濡目染他们的言行后,于1932年毅然加入“贫农团”,成为“贫农团”的一名骨干,同贫苦农民一道开展轰轰烈烈的“五抗”斗争,从此投身于闽东革命的洪流。
1933年9月1日,沈冠国由施霖介绍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武装“红带会”,先后参加了甘棠暴动、赛岐暴动。不久,“中国工农红军闽东北第二独立团”在霞浦的西圣山成立,沈冠国任班长,跟随任铁峰从霞清西圣山出发,由西北山区进入福鼎,攻打秦屿镇。在战斗中,他成为陈挺短枪队十八条好汉中的一员猛将。福鼎秦屿一战大获全胜,短枪队立了大功,沈冠国英勇善战,1934年8月经福霞县委书记张宝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初,在敌人的大举进攻下,闽东苏区大部分被敌人占领,闽东独立师由1400多人锐减到500多人,闽东地区转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时期,沈冠国担任叶飞同志的警卫班长。1935年冬,闽东红军独立师在游击战争中得到恢复和发展,独立师改编为三个纵队。
1936年,沈冠国升任第三纵队队长,此后,他与阮英平、缪英弟率领的三纵队转战福安、霞浦、福鼎、古田、屏南、罗源等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宁屏古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闽东游击战争的重要依托地。在这段艰难困苦的斗争岁月里,沈冠国的战斗足迹遍布闽东、浙南的大片地区。他带领的第三纵队打了许多胜仗,消灭了大量反动武装,沈冠国的“和尚”英名在闽东游击根据地传扬,敌人闻之丧胆。
1938年1月,1380多名闽东红军指战员奉命北上抗日。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下辖三个营。沈冠国任二营营长,到皖南后,改任一营营长。从此,这位名驰闽东的英雄走上了抗日的沙场。
1938年8月,沈冠国率部跟随陈毅、叶飞挺进苏南茅山地区。茅山地区距南京仅一百多里,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江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控制这块宁泸杭之间的战略要地,采取血腥屠杀与怀柔政策相结合的方针,使这个地区人心惶惶。新四军初进江南,许多人担心新四军在江南能否站得住脚。为了解除群众的顾虑,沈冠国率领战士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民族战争政策。战士们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一切靠打胜仗来解决。”
1938年8月,沈冠国的营队和兄弟部队打响了“闽东佬”北上抗日的第一仗———北土之战。北土是日军盘踞在茅山地区的重要据点。日军在此有两个碉堡,相距100米左右,有100多名日军驻扎。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墙厚沟深,拼死顽抗。沈冠国镇定自若,指挥一营战士分三路围攻敌人,在激烈的炮声中,一营战士们硬是用炸药炸开敌军的碉堡,先夺下了敌人的一个碉堡,随后配合兄弟部队拿下了敌人的另一个碉堡。这场战斗歼灭日军80多人,活捉12人,缴获步枪130多支、小炮6门。北土之战打出了“闽东佬”的威风。
1938年12月的一天,雪花飞舞,天寒地冻。叶飞团长命令沈冠国带领9人分成三组,化装袭击白兔镇日军。侨装改扮的新四军在沈冠国的带领下,直插白兔镇街区,一组向北、另一组向南,三路在镇中心会合消灭日军。可是,战斗一打响,沈冠国就发现情况不对,白兔镇日军已有百来人,并且增兵不断。怎么办?“敌人再多也要打。”沈冠国遵照叶飞团长的命令,插到敌北面,从后面狠揍敌人。为了打乱敌军阵脚,沈冠国亲率3名战士,冲进镇内,分散开来,东奔西突,日寇被打得晕头转向,恼怒的敌人从四面向沈营长包抄过来,他被迫退到一条死胡同,但他毫无惧色,以短枪和手榴弹与敌人拼搏。敌人从四周拥上来,弹尽路绝的沈冠国跳进敌群,赤手空拳地与敌人撕打。突然,一排罪恶的子弹打中了他。沈冠国怒目圆睁紧握双拳,缓缓地倒下了,英雄的鲜血顿时染红了江南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