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登
清代人物
沈善登[清](一八三0至一九0二)浙江桐乡人。字榖成(有《沈榖成易学》),室名豫善堂(刊上书见署)。专治易学,著有《需时眇言》、《论余适济编》、《经正民兴说》、《报恩论》,合刊为《沈榖成易学》。另有《沈氏改正揲蓍法》。
简介
沈善登其祖父沈炳垣,清嘉庆举人,历任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上海、、南汇、元和(今江苏吴县)、崇明知县和太仓直隶州知州,以廉惠著称,鸦片战争时率部抗击英军,担任过苏州督粮同知、松江府海防同知,管理过防务、船政和外交事务,卓有声望。
沈善登自幼好学,咸丰庚子(1860年,太平天国内讧后重振实力大败清军,取得苏、常和湖州等地)避到澉浦、余姚梁通镇读书。同治甲子(1864年,清灭太平天国后)助其父江苏知县沈宝禾在苏州做了两年测绘地图的舆图工作。清同治六年(1867年),沈善登与弟弟善经同举于乡。同治七年(1868年)入京会试中式贡士殿试二甲,授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翰林院庶吉士,时年39岁。一日自己占卦,得“履之乾”,以为有踩虎尾之险,认为不吉,又忧于时局,便不图从政而寓居苏州读书著述、拜佛、游学访友并兼顾舆图及公益诸事。虽有同榜翰林如张之洞、许景澄等官至极品重臣的年兄年弟驰函相邀,也无意附骥。晚年应聘本邑桐溪书院山长及德清县仙潭书院山长,从事教学约20年。光绪十年(1884年),自上海返里,见老屋破漏,邻舍荒凉,不可复居,一度迁居海盐。59岁时,避地沪上,住美国租界豫顺里寓庐。是年大病后,至65岁时失明双目。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73岁时去世。
沈善登早年受学于钟文丞;中年涉猎西方学说,又兼通佛学,信奉净土宗;晚年,专研《周易》。其学杂糅经学、佛学和西学。
著作
所著《需时眇言》(10卷,光绪二十八年刻本),在诠释《周易》中提出光气说,为近世学者所推重。沈善登以为:“乾阳而坤阴,光阳而气阴,光本太易,气成浑仑。而气非光不灵,光亦非气不显。光气交融,乃能变化而生天地万物”(《原象》),光为世界最高本原,有光而后有气。人的生死,由光决定。“人生以光盛生气”,人死“是气还为光”(《图说下》)。提出“凡人之所以能见能闻能思虑者,正是太易本光所思所虑所见闻者,亦正是本光托物而显”(《原象》),将人心、人的认识能力与光合而为一。批评程朱理先气后说和言气不言光,以为是“不知阳光阴气之分”。另著有《经正民兴说》、《论余适济编》(光绪二十八年刻本)等,编有《沈谷成易学》。
沈善登笃信净土宗佛教又擅书法。光绪四年(1878年),应众佛徒之请,用24天在苏州邓尉山圣恩寺写六寸大字的《弥陀经》一部,正文加附记共2194字,刻在杭州小霍山悬崖石壁上,成佛教界一时盛事。沈在圣恩寺道场53天内,与众居士论道,写出正文5篇、杂谈28则共2万余言成书,题名为《报恩论》(4卷)。日本净土宗佛徒莲舶于明治22年(1891年)为书写跋。
沈善登晚年大病失明后,仍关怀世道人心,乃支枕吟哦,属其子嵩儿(即沈裕君)传写,作《秋雨诗并序》,谈及对时局的看法和梦、鬼神等思想,“为有所讳避”,故诗意含蓄难懂。其后又作《古本大学顺文》一书,亦为其床头口述,由友人写出。另由其后人集《先考庶常公遗墨家书》一函,其中有沈善登与张之洞、许景澄等人来往书信,内容涉及沈参与筹办电报局、救灾等公益事。沈善登有六子一女。前三子夭折。第五、六子承宪、承寀分别于1933年、1946年亡故。四子承宽,即沈裕君,知名书画家,尤精篆书,建国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83年100岁时病故。女凤,嫁杭州钟枚(建国后为杭州市政协委员,六十年代故)。
自1987年至1995年,沈裕君之子、沈善登之孙沈愈(北京商务印书馆离休干部)陆续将沈善登及祖上的一些遗物捐赠给了桐乡市。现藏于桐乡市档案馆的有沈善登著作《需时眇言》、《报恩论》、《论余适济编》、《秋雨诗并序》、《古本大学顺文》,朝考卷刻本《钦命论疏诗题》,《先考庶常公遗墨家书》,《璅闱清兴图》长卷(系沈善登祖父沈炳垣遗物),《柞溪沈氏思源堂宗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9 21:5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