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岩松,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秘书长、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嘉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篆刻》杂志副总编等。
人物简介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嘉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中国篆刻》杂志副总编
浙江省文联委员
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个人成就
入编入展
《全国青少年书法展》《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书法双年展》
《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
《全国印学年鉴》《全国印社篆刻联展》《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
《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 《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
《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 《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
《第一届全国大字书法展》 《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
《浙江书法精英展》 《中国当代书法》(英文版)
《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刻字展》等各项展览及各种作品集数百余次。
2011年《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档案》(荣宝斋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2013年《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档案》(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品味经典系列专辑——沈岩松书法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书画——洵美且异四人书画专辑》(《中国书画》杂志社)
《中国书法精神》(河南省美术出版社)《中国书画》杂志、
《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杂志、《书法报》、《中国书法报》等专题介绍数十次。
长期担任全国刻字展、国际刻字展评委。2004年起历年担任沙孟海奖等浙江省中青年书法展,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刻字展、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廉江红橙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孝行天下·埇桥杯” 全国书法作品展、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等中国书协主办的大赛评委和监委。
组织策划全国青年名家刻字邀请展,“奥运”浙江省第四届刻字艺术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名家走进乌镇活动,“陆维钊奖”第五届全浙中青年书法大展,第三届、第六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第九届全国刻字艺术展暨第十四届国际刻字艺术展等。策划编撰《嘉兴历代书法名人研究系列》等。
第九届全国刻字艺术展暨第十四届国际刻字艺术展
第三届、第六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全国大赛活动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名家走进乌镇活动
全国青年名家刻字邀请展
“陆维钊奖”第五届全浙中青年书法大展
“奥运”浙江省第四届刻字艺术展
“正字杯”浙江省中小学生书写大赛
第一、二、三、四届全国古玩交流大会
荣获浙江省书法家协会30周年个人贡献奖
被评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作品被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南海、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多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书法作品被G20杭州峰会元首贵宾厅永久收藏与陈列。
人物论述
当今的书法艺术与传统相比,在审美追求及标准上都有很大改变。一方面,书法已经基本失去了实用意义,成为纯粹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以展览为主要展示方式,对作品的幅式与形式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当代的书法作者们格外重视对个性的追求和表达,想尽各种办法探索具有自我特征的笔墨语言,寻找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形式,由此构成了当代书法艺术的一套新的技巧规律。尽管在书法界一直强调继承传统,以古代经典和名家风格作为学书范本以及追求目标,然而事实上,经典与名家风格已经只是作为入门的阶梯,是提炼和探求个性的技巧的一个依据,由此获得相应的技法能力,进而摸索到创作经验,才是有效的目的。从沈岩松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把握了当代书法艺术的这一规律。
沈岩松的书法以行草书为擅长,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有着相当的了解和体验。这种了解和体验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首先是书写的肯定与流畅。书写性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书法的许多技巧效果都是需要通过完整、流畅的书写动作才能表达和实践出来。沈岩松的书法下笔果断坚劲,行笔爽利流畅,看上去气势充足而贯通。他对字形结构的把握也十分娴熟,许多章法结构显然来自于对传统名家作品的临习,再运用自己笔势习惯熟练地表现出来,于是能给人一种既有继承来源,又独具个人特点的审美感受。
——摘自 刘恒《沈岩松及其书法浅谈》
随着学习的深入,视野随之扩大,对书法内蕴的理解和领悟将走向更高的层次。书法历史不同时期的特征引起岩松深深的思考。书之为道,究竟什么是终极追求?技巧是外在的因素,心迹才是内在的根基,形式美是形而下,意境美才是形而上。由内而外的融通需要心与手的相应,此为天人合一,产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看看有些作品,非法度不严,非形式不美,但总觉得空洞冷漠,甚至气息恶俗。当性情乖张时写出的字必矫揉造作,令人生厌。“宋人尚意”这几个字对岩松产生很大启示,他看到宋四家个性化的开拓,一直绵延到清代和民国,他们不同风格淋漓尽致的张扬,流派传承绚丽多资的呈现,他们对书法的理解和追求,是令人学习仿效的典范。早先学颜鲁公、柳公权,转而再学苏东坡、米南宫,打破以往的局限,改变定式的思维,状态也为之一振。长期以来拿起笔是刻意的书写,如今是写意的挥洒,心态不同,字也活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摘自 张耕源《梧桐枝头有凤栖——记青年书法篆刻家沈岩松》
当今书坛,扑朔迷离,稍有不慎,即掉入泥沼而不能自拔。岩松不为所淆,他的书法是用现代审美思维对传统艺术的内涵进行新的阐释,借汉字的造型美和线条的丰富表现力,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无论斗方,还是条幅、对联,都写得气格饱满、神采飞扬。他的作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狂而不燥,放中有收,张中有驰,笔画涩而不滑,稳而不浮。字的结体,在严密、匀称、整齐等一般规则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形态的不稳和变化。他行笔缓急相宜,笔画断多连少,显得干净、舒展。但笔画又断中有连,连笔有如流水,自如畅快,与主笔互相呼应,富有节奏的变化。岩松的行草书简逸清淳,古趣盎然,彰显了深厚的功底。岩松的行草写出了痛快又沉着、放纵又有分寸的独特风貌,写出了笔势疾速、浪漫纵横的才思。
——摘自 范汉光《简逸清淳 艺见其人》
不可否认,宋四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对岩松行草书的影响之大。宋代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它更重于感情的注入,重个人意趣在书写中的自由发挥,任情适性代表社会审美的主流。我们来看看苏轼在强调书法的抒情性时是怎样认识的:“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聘”。(苏轼《送参寥师》)这就是在书法中表现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再来看一下黄庭坚的抒写状态:“携笔东西,动辄龙蛇满壁”。(黄庭坚《书家弟幼安作草后》)在“任性”上米芾是最具个性的了,他所认为的“无刻意作乃佳”是他创作审美理念的高度总结。“副在笔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骏马”。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书写时的重情感、重个性的张扬;“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岩松对宋四家的参悟,在唐法之中更丰富了情感的倾入。这样创作,壮美中参入了优美的闲适意趣,其字简淡清远的特征凸显了出来。唯情是尊,但求遣性畅怀,这就是岩松追求“尚意”境界的具体表现。
我曾在拙著《中国书法精神》中说过:“岩松的书法大体而言,是以意胜之”书意是一种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表情达意的过程。王羲之在《论书》中曰:“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意所不能尽者”。朱和羹《临池心解》也曾曰:“作字点画,须要精意”。从中可以看出点线之间皆有其意。当然,我要说的是岩松书法创作中的深邃大意,这就是“观其相,可识其心”。岩松在尚意中把碑的厚实、金石的古朴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圆融浑朴的新书卷体,这一形式的创作为当代书坛的审美情趣又开了一新径。
总而言之,岩松对书法尚意精神的研悟是以理性的审美自由为基调的,因而他对尚意一路书风的把握绝没有停留在某一家的范围里,而是对神韵、意绪的摄取。这在他的创作中便不乏米芾、山谷的结体意趣了。当然,在对“尚意”一路书风的吸取中,他是转益多师,遗貌取神,创出了自家的路数,在当代四十至五十岁年龄段的书家中,岩松的书法翘楚南北,相信以他的才情、以他的悟性,走向书学更高的境地将是时间的问题,这并非溢美之词。
------摘自石延平《执古之道 能知古始—谈青年书法家沈岩松的书艺精神》
“书法,使我疲劳得以恢复、心灵得以慰藉,纵使怎样的疲惫不堪,只要往书桌前一坐,排章布局、挥毫泼墨,顿时落入另一种境界,乐而忘疲、乐而忘忧。”印象中好像他说过这样的话,如此看来,翰墨不是给他加压的工具,倒是他最好的解压手段。“兴趣与天意”也许是最好的解释。观沈岩松的字,笔墨酣畅和谐、行云流水、舒展自如;着笔稳健中透出逸致,奔放又不失规范,从字理行间道出他对翰墨艺术的无限追求和寄情笔墨的豪放性格。人要人品,字要书品,他认真写字、真诚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拓写着他的不凡人生。
——摘自 柳絮飘过《儒商书者沈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