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镐
清朝官员
沈镐,字师昌,号新周,出生于明清鼎革年代(1649—1726),今安徽省望江县沈冲乡嘉滨老屋。以博学鸿儒而赢得进士功名,曾出任四川省屏山县知县。其禀性潇洒,视富贵如浮云。为时不久,即弃官归隐林泉,著书立说,遗稿累累,卷帙浩繁。以《六圃地学》、《四民便用字韵》最为士林所称颂
简介
童年时代,他天资聪颖,读书十分勤奋,乡人誉其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资质。后因家境每况愈下,加之其父在其16岁那年遽然去世,致使少年沈镐一度伴随其仁慈善良的婶娘背井离乡,四处飘泊。传说其曾路过江西瓷都景德镇,被一瓷器店老板发现并赏识,请其为之画“碗花”(即在瓷器上画上花、草、虫、鱼的图案),不负少年才子之名的沈镐,当仁不让,当即以精湛的画技,艺惊四座,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生平
沈镐曾在20岁时为图进取,远走鄱阳等地。“旋因世事艰难,谋事不就,郁郁而归”。尽管如此,生性有着“特立独行”色彩的沈镐,并不气馁。他一边以教书为生,清贫度日;一边“焚膏继晷”,发愤钻研经史典集。历经五载青灯寒窗之后,沈镐终于“学业大进,果举秀才”。然而,命运多舛的沈镐,却一直未能摆脱家庭、婚姻、生活的坎坷。仅就其婚姻史而言,沈镐在精神上几度受到沉重的打击。先是原配夫人胡氏过早仙逝,后是贤淑多能、识字明理的继配盂氏,年仅三十五岁便因肺病不治而卒;再后来,其续配之苏氏,却又常害家庭负担过重,不时对一介书生的沈镐存有不谅之词。最令人齿寒的是,同时也是使沈镐为之常作锥心之痛的是,其长子年幼就患上了双目失明之疾,其后两胞胎也先后离开人世。而沈家所有的遗孤遗孀、内外20多口全靠他一人抚养,其艰辛之至,由此可见一斑。悲愤抑郁之下,沈镐沉重地写下“所赖惟馆谷,妻子常饥寒”这极具辛酸意味的诗句。但是,命运的无情乃至残酷并不能击垮这位一身傲骨的书生,反之更激发了他直面生存、激流勇进的勇气。仅在短短的几年内,这位“既为人师,亦添时名”的才子沈镐就以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治学姿态,遨游在书山学海。“凡经学、史学、地学、音韵学,俱潜心研究,且矢志不移。“苍天不负有心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沈镐终于“登江南贤书”,继之康熙四十八年,年届花甲的他“考中科进士”,一时名声大震。在《沈氏族谱》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十四派祖镐公,以博学鸿儒而赢得进士功名,曾出任四川省屏山县知县。其禀性潇洒,视富贵如浮云。为时不久,即弃官归隐林泉,著书立说,遗稿累累,卷帙浩繁。以《六圃地学》、《四民便用字韵》最为士林所称颂……”。?
典故
沈镐一举成名之后,其时,慕名而来以文会友的不乏其人。相传某年在沈镐家乡一个名叫“南庙”的地方,乡人请来了一支外地戏班来此演戏。戏班老板慕名敦请沈镐为戏班书写横幅。沈镐欣然应允,并大笔挥写“虫、二”两字。当时,戏班老板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颇是不解其意,但又不便多问,只好将沈镐写的横幅照旧悬挂于戏台之上。恰巧,唱戏的那天,桐城两才子方苞戴名世前来访沈镐,当他俩看见这相横幅,不禁同声说道:“沈镐果然才子也!”原来,沈镐所书“虫、二”两字,含义深矣。它的寓意是“风月无边,因梨园多风月之事,所以他故意将“风月”二字的偏旁略去,独剩“虫、二”两字。又相传沈镐曾为望江县太慈寺书写一副演戏联曰:“说甚么败俗伤风,大圣人训诫千秋,删诗尚留郑卫;这无非逢场作乐,小娘子歌弹一曲,演戏胡罚东西”。此上联之意是:古圣人删诗尚留有郑风;下联之意是:为什么演一场黄梅戏却要遭到禁止和罚款。整副对联以同情劳动人民,不满于封建社会压制为主旨。?
其他信息
据《望江县志》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县令马骏慕名聘其主修县志,他欣然从命,兢兢业业,秉笔直书。他先后撰写的《雷水论》、《雷沙论》等文章,对望江山川形势作了详尽而精辟的阐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05
目录
概述
简介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