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长云,1944年生,中国著名先秦史专家。六十年代在
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79-1982年师从
赵光贤先生学习先秦史,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任
河北师范大学古籍所所长,现任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学校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汇华学院法经学部主任。社会兼职有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顾问,
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汉
民族研究会理事,
中国诗经学会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研究方向为中国先秦史、史学理论、中国古代文献等。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中国古代
国家的起源与形成、中国上古部族的源流及相互关系等问题上多有创获。主要著作有《崛起的士人》、《上古史探研》《
中国历史:先秦史》《
赵国史稿》《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金文断代方法探微》《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等,点校古籍《
国语集解》。在包括《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文史》《文物》等权威刊物在内的学术报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作为教师,多年来一直肩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并获得河北省优秀人民教师、曾宪梓全国高师优秀教师、河北省高校首届教学名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于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
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论文
(按发表时间先后为序):
1、《西周二韩国地望考》,《
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
2、《周代司徒之职辨非》,《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
3、《谈铜器铭文中的 “夭王”及相关历史问题》,《
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6期。
4、《华夏民族的起源及形成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5、《<俎侯夭簋>铭文及相关历史问题的重新考察》,《
人文杂志》1993年第4期。
6、《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
7、《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历史研究》1997年第6期。
8、《禹都阳城即濮阳说》,《
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9、《论成康时代及成康时期的青铜器铭文》,《
中原文物》1997年第2期。
10、《郑桓公未死幽王之难考》,《文史》第43辑
中华书局1997年版。
11、《古代中国政治组织的产生及其模式》,《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
12、《说殷墟卜辞中的 “王族”》,《
殷都学刊》1998年第1期。
13、《殷契 “王作三师”解》,《文史》第44辑,中华书局1999年版。
14、《说燕国的分封在康王之世》,《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2期。
15、《论清中国古代非西方发展道路的特色》,《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6、《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再认识》,《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7、《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18、《骊戎考》,《
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9、《琱生簋铭“仆庸土田”新释》,《古文字研究》2000年第22辑。
20、《关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几个问题》,《
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21、《关于弧壁方彝的断代问题》,《文物》2002年第8期。
22、《在历史研究中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23、《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
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24、《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04年6月22日。
25、《“长狄”解》,《
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26、《春秋官制与“周礼”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27、《夏代是杜撰的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5年全文转载。
28、《说“夏族”——兼说夏史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史哲》2005年第1期。获2005年唯一“名篇奖”。
29、《古史辨派的史学遗产和中国上古史的建立》,《
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
30、《酋邦理论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问题》,《
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1、《夏族兴起于古河济之间的考古学观察》,《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32、《黄帝、黄帝部族和黄帝发祥地》,《
文史知识》2008年第7期。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