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沈师大、沈师(SYNU)”,位于
辽宁省沈阳市黄河北大街253号。学校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举办并主管,是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优秀应届本科生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单位、首批全国教育硕士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东北教育学院时期与第一次创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高等院校多处于办训练班状态。1951年至1952年,国家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对旧中国的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建立了新式社会主义高等院校。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创办东北教师学院,后改称东北教育学院,并设立于沈阳市皇姑区。学院招收了两期训练班,共培训了400名东北地区的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1953年5月15日,原有的七所师范专科学校被调整合并为三所,其中包括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5月29日,沈阳师范专科学校与东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沈阳师范学院,由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直接领导。此时,学院已设有中文、历史、俄文、美术等四个专修科,并开始向本科教育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办学的局面。
沈阳师范学院初期与第二次创业
1953年9月2日,东北教育学院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由郭沫若亲笔题写校名,并在9月20日举行了更名大会。车向忱担任院长,吴伯箫担任副校长并兼任党总支书记。1954年,吴伯箫调任后,唐景阳被任命为副院长。沈阳师范学院成立了院务委员会和各种专门委员会,实行院长负责制度,并制定了暂行章程和工作条例,加强了规章制度建设。学院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学习苏联经验,面向中学教学实际,进行了教学改革,重新设置了机构和教学组,并与中学建立了固定联系。
1955年,学院增设了附属中学和政治教育专修科。1956年,学院成立俄语研究班,并设有七个系科。1956学年至1957学年是学院大发展的一年,招生人数大幅增加,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学院出版了学术刊物《教学研究集刊》。到1958年,学院在校生人数达到2831名,达到了历史较高水平,成为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高等学府。
沈阳师范学院调整期与第三次创业
1958年7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人委决定成立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由沈阳师范学院的部分系科与东北财经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等组建而成。沈阳师范学院的一些师生和资源被调整到其他学校,学院损失了实力较强的中文和历史系,以及大量珍贵图书和教学设备。但学院保留了一些系科并重新组建了9个系、10个专业和三个直属教研室,当年实现了招生772人。1958年至1960年,学院设有9个系,1962年调整为5个系6个专业。在1958年至1961年间,学院经历了多次运动和停课,教学质量受到影响。1961年7月,学院隶属关系由沈阳市改为辽宁省,并调整了领导班子,任炳麟任党委书记,白潞任院长。1962年,根据中央关于调整的方针,学院进行了布局调整,专注于办文科,停办了地理系,并将历史系并入辽宁大学,生物系并入辽宁师范学院,物理系和化学系并入锦州师范学院。同时,辽宁师范学院的英语专业和旅大师专的英语科并入学院。学院占地面积和在校生人数在此时期内有所增加,教学计划不断调整,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山区办学时期与第四次创业
1965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高教部的请示,全国各地开始了半工(农)半读运动。辽宁省委要求沈阳师范学院搬迁到朝阳山区,9月13日起,分两批迁往朝阳。10月19日,学院举行了迁校更名大会,学院因此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并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艰苦创业和建设。师生们在1600多亩的山地建设中,建立了4万多平米的建筑,进行了绿化和梯田建设,并建立了附属幼儿园、学校和医院等单位。学院确定了主要为半农半读中学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办学目标,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1966年,学院的教学工作受到破坏。1969年,学院接收了锦州师范学院的物理系和化学系,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工业基础系和农业基础系。1973年,学院组建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并安排物理、化学两个系回锦州建设分院。70年代初,学院根据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积极开展开门办学,教师到各地进行巡回辅导。1975年至1978年,学院在多个地区大规模举办教师进修班,为当地师资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一定贡献。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学院迎来了新生。
恢复校名的沈阳师范学院与艰苦办学阶段
辽宁省革委会决定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迁回沈阳,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学院领导关系确定为省、市共管,以市管为主,同时决定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改为锦州师范学院,而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则进行了搬迁调整。全校师生在一个月内完成了1800吨物资的搬运,并于1978年12月在新城子区兴隆台公社的临时校址召开了庆祝大会。学院于1979年7月改为由沈阳市领导,并陆续迁至市区第33中学校址,恢复和成立物理系、教育系、化学系等,改善了办学条件。同年,学院废除了原革委会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平反了冤假错案,解决了历史积案,评定和晋升了教学、科研骨干,选拔了优秀知识分子进入领导班子,形成了各级领导核心。1982年,学院隶属关系划归省政府管理,附属中学脱离关系,留给沈阳市。学院在经历了流离失所后终于稳定下来。1983年,学院庆祝建校30周年,总结了办学经验,并确定了新的培养规模和专业设置,明确了培养中等教育师资和高级人才的任务。
沈阳师范学院全面恢复与调整阶段
1987年,学院开设社会学专业,弥补了东北地区的空白。教育教学改革也逐步深入,1985年和1990年分别出台和实施《沈阳师范学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和《沈阳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至1989年,学院已有在校生2403人,设有8个系,10个专业,成为学科体系较为齐全的高等师范院校。同时,学院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其学术水平得到提高,部分学科如教育学、中国古代文学、英国语言文学被评定为省属重点学科。在硬件设施上,学院自1982年起开始征地,不断扩建校园,新建图书馆、教学楼等设施,以改善办学条件。1989年,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对学院进行视察,并对师范教育改革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沈阳师范学院全面发展阶段
沈阳师范学院在1991年第五次党员大会上确立了“两上一创”的奋斗目标,即上质量、上水平,力争在七至九年内使学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会议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委员,学院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90年代,学院转变了办学指导思想,扩大了办学职能,调整了教育结构,并增设了11个非师范专业,使专业总数达到22个。1993年,学院成立了艺术系,结束了没有艺术科系的历史,并增设了旅游管理、应用心理学、贸易经济等非师范专业。1995年,学院又增设了日语教育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的新方向,专业总数实际达到24个。此外,学院在全国同层次高等师范学院中的多项指标排名靠前,如在校学生总数、教授数、副教授数、藏书量、固定资产量、硕士授权点等。截至1995年初,学院教师职务结构比例优化,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为3.6:4.0:2.4,教授和副教授数量显著增加,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得到改善。在科研方面,学院在1991年至1995年间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承担了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获得了多项奖励,学院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沈阳师范学院跨越式发展阶段
沈阳师范学院在1996年第六次党员大会上提出了“九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即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社会主义师范学院,并力争办成师范大学;到2010年,办成特色明显、有较大优势的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大会后,学院积极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扩大办学职能,调整教育结构,深化教学、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实力和水平稳步提高。在校学生总数达到9300多人,设有19个系(分院)部,本科专业26个,涵盖7个学科门类,高职专业5个。学院各项办学指标已达到或超过了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务职称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学院加大了科研工作力度,科研成果大幅度增长,某些研究领域已步入学术前沿,产学研项目达到15项。此外,学院在‘九五’期间进行了多项改革,如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有力地保障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正式更名
为实现第六次党员大会提出的力争将学院办成师范大学的目标,1996年末,学院即开始着手准备更名工作,并正式向当时的省教委提交了请示报告。1997年6月16日至18日,学院党委书记胡国有、院长张德祥等一行7人赴国家教委汇报学院更名工作,得到了国家教委的支持。1997年7月2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同意沈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沈阳师范大学”,并报国家教委审批。2000年9月22日,省政府再次行文报请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
辽宁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成立于1956年3月,原为辽宁省速成师专附设的干部培训部。该校是一所以培训中小学和县区教育行政领导干部为专业的学校。1957年8月,全省四所中小学干校合并,设立了组教科、总务科、图书馆及马列主义、教育学、心理学三个教研室,教职工总数为70人。1958年,小学干校分散到各地,省教育干校则专注于培训中学和县区教育行政干部。1961年至1966年,学校转为短期(半年)轮训,共培训了约2500名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校长、教导主任、小学校长、县区教育局长、职业中学校长、农业中学校长等9期重点对象。
辽宁函授学院
辽宁函授学院成立于1962年,由省教育厅将鞍山、抚顺师院等下马院校的教师及图书、设备调往丹东,与省教师进修学院函授部合并而成。学院设有办公室、总务处、教务处和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系,教职工总数超过140人。在1962年至1965年间,学院招收了7000名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函授生。1973年,部分教职工被抽调至大连辽宁师范学院成立函授部,并对下乡知识青年开展中文、数学专业的函授教育,招收函授生2000人。1978年2月,省教育局撤销了函授部,将14名教师、干部调入辽宁教育学院。
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
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成立于1957年10月,由辽宁省教育厅中小学教研室和辽宁省速成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组建而成。该学院是省教育厅指导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研究机构,承担检查和指导中小学教学工作、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以及短期培训在职骨干教师等任务。学院为教育厅直属处级单位,党总支隶属于教育厅机关党委。学院设有12个教研室和一个教材编审室,全院教工共78人,包括领导干部、教研员、职员和工人。
辽宁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为了解决中小学用书问题,辽宁省教育局于1969年1月筹建了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后更名为中小学教研室,实则是一个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机构。该室主要任务是编写全省中小学(包括朝鲜族和蒙古族中小学)通用的教科书,并开展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最初,中小学教研室隶属于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下属的文教组,1972年辽宁省教育局成立后,中小学教研室成为教育局领导下的单位。该室设有负责人,并按照军队编制设有两个排,其中编写中学教材的为一个排,排下分学科班。由于教材编写任务的变化,人员变动频繁,导致排的建制名存实亡。队伍不固定,没有明确的编制,人数最多时达90多人,平时大约40人左右,绝大多数是临时借调的。
辽宁教育学院的成立
1977年7月,辽宁省教育局委员会提出成立辽宁教育学院的请示报告,并于8月获得辽宁省编制委员会的批复,遂将辽宁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辽宁函授学院和辽宁省教师进修学院三所院校以及辽宁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合成为辽宁教育学院。学院下设办公室、政治部、教务处、总务处、干部培训部、函授进修部、教学研究部、教育科学研究室等8个部门。1977年9月,省教育局党组批准成立筹建辽宁教育学院领导小组,1978年12月,省委批准学院的领导核心。1979年2月,辽宁教育学院获得按高等学校待遇的批复。1984年,辽宁教育学院被教育部备案,享有本科高等师院的地位和待遇。1986年,辽宁省教育行政干校恢复并改名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署办公。1987年,副省长林声主持召开了关于加强教育学院建设的办公会议,并通过了相关实施细则。1993年,省教委制定了进一步加强辽宁教育学院建设的意见。
多校并入
“九五”以来,几所学校的并入和划归管理,促进了沈阳师范大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原辽宁省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中国幼教系统中的名校。1996年并入沈阳师范大学后,与原有师资力量融合组建了音乐系、美术系、学前与初等教育系,设置了6个相关本科专业和1个硕士点。从中专到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并入后的几年中得到快速发展。
原辽宁省粮食学校创建于1954年,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0年并入沈阳师范大学后,组建成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根据政策调整转制分流,以学科主体为基础组建了全国第一所以“粮食”冠名的二级学院——粮食学院,其他干部教师专业对口融合到相关学院,促进了学校事业进一步发展。
原辽宁省艺术学校始建于1959年,是中国创建较早的中等艺术学校,也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艺术中专。2002年4月并入沈阳师范大学后分别组建了戏剧艺术学院和附属艺术学校。实现了中等艺术教育向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填补了辽宁省戏曲没有高等教育的空白。
沈阳市纺织轻工工业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沈阳市教委直属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05年由沈阳师范大学托管。托管后,实现了学校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了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合并发展
2001年6月,辽宁省政府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决定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下发文件决定将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沈阳师范大学。7月,国家教育部院校设置专家组对学院的合并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对学院的各项工作给予了肯定。2002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这一合并组建方案,沈阳师范大学正式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沈阳师范大学设有27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77个,学科专业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沈阳师范大学25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层次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2个、培育学科6个;校一流学科6个、二级特色学科22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沈阳师范大学有教职工2161人,专任教师1298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4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86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万人计划”人选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人,省优秀专家5人,省“兴辽英才计划”29人(攀登学者5人、特聘教授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8人,省高校本科教学名师21人,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6人,省“兴辽英才计划”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3个。(注:官网内学校简介页面与师资概况页面人数信息不一致)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沈阳师范大学有国家一流专业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项目1项。省级一流专业17个、辽宁省首批研究生导师培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一流课程231门。
合作交流
沈阳师范大学秉承开放办学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创新机制、提质增效,拓展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深度合作。截至2023年12月,沈阳师范大学与五大洲33个国家及地区的17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1个,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3个;设有黎巴嫩、约旦、乌克兰海外孔子学院3所、巴基斯坦网络中文课堂1个、俄罗斯中文学习测试中心1个;部级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1个,部级国别区域研究中心1个,中国-欧亚大学文化艺术教育国际联盟1个,现代农业产业学院1个、塔吉克斯坦胡占德现代农业墨子工坊1个;获批国家民委欧亚俄语国家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接受单位、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单位、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黎巴嫩、约旦中文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辽宁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单位和来华分会会长单位、辽宁省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示范高校、辽宁省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辽宁省政府外事交流员接收和派出单位、辽宁省“两岸大学生交流基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沈阳师范大学有省级及以上科技类创新平台27个,其中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1个、重点实验室14个、专业技术创新中心3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 知识产权运营中心1个、中试基地1个、星创天地1个、种质资源库1个;省级及以上人文社科类创新平台47个,其中研究基地29个、科普基地7个、校地校企研究院4个、新型智库5个、科技创新智库研究基地2个。
研究成果
从2018年至2023年,沈阳师范大学获批国家级项目173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0项;获批省级以上政府奖92项,学校教师出版著作566部,授权专利207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461篇;学校共发表6篇《自然》杂志学术论文和1篇《科学》杂志学术论文,在中国CNS论文排行榜100强,位居辽宁省第1位,全国第18位;有134件议案建议被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采纳,有60件决策咨政报告获得国家和省市领导的批示。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5月,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215万册,中外文期刊300余种;电子图书160余万册,电子期刊3.8万种,多媒体音像资料2万余种;CNKI、万方数据等数据库16个。形成以保障教学科研所需文献为主体,重点学科专业文献齐全,教育及艺术类文献为特色,兼顾人文素养提升,纸质与数字资源比例适宜,多学科共同发展的馆藏体系。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沈阳师范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刊物。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教学和科研为办刊宗旨;以传播学术、繁荣科技、面向世界、服务地方为办刊理念。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等方面的学术文章。重点栏目有“动物科学”“材料科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能源与环境”“食品与粮食”等;一般栏目有“理论与应用研究”。该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来源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曾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曾获得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授予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曾获得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授予的“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等称号;为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授予的“辽宁省一级期刊”。该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A)、德国《数学文摘》(ZBMATH)、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瑞典《国际开放获取期刊名录》(DOAJ)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7年,从2018年第1期开始,该刊策划出一个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栏目——“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论坛”(分经济与管理研究专题、社会与文化研究专题),与2016年推出的“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栏目一起“比翼齐飞”。同时,“教育学视界”“文学综论”“法学视点”“经济理论与实践”“管理前沿”“心理学探微”“哲学动态”“政治广角”“语言学论坛”“民族与社会”“文化与传播”等各个栏目,也根据具体情况,不定期开设专题研究。
校园环境
梵玲湖和徕贤湖
梵玲湖和徕贤湖水域风光各具特色而又浑然一体,成为沈师学子陶冶情操的圣地。梵玲湖上成群的鸭子在嬉戏,伴随着音乐学院歌声悠扬,湖畔四处繁花随微风摇曳生姿。近千棵白杨密植,意在鼓舞青年像白杨一样正直挺拔、积极向上。清晨,勤劳的园丁为校园的绿化默默地耕耘着,远远还会听到朗朗书声。
生态乐园
生态乐园里,有鸽子、孔雀、火鸡、松鼠、黑天鹅等动物,其中,两只黑天鹅是从山东菏泽引进,深受学子喜爱。
孔子圣像
伫立在图书馆的南侧,他时刻勉励着师生,厚德载物,立德树人。
沈师赋
沈师赋记录沈阳师范大学的历史发展。
校门微缩景观园
师大七十余载发展史的缩影,是沈师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雕塑园
司徒安的作品,用辽宁特色的材质再度呈现。
古生物博物馆
古生物博物馆筑面积19000多㎡,由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和沈阳师范大学联合共建的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坐落在校园内部,建筑南侧的拱形建筑代表的是一个巨大的恐龙身躯,而下方的球体是恐龙蛋。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学校法定中文名称为“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简称“沈师大”“沈师”;英文译名为“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英文简称“SYNU”。
沈阳师范大学校徽中间是一棵大树,树干以汉字的“人”字与沈师大开头字母“S”结合而成,底部为一本展开的书,书下标有学校成立时间1951,圆形外环为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
沈阳师范大学校旗为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白色、规定字体的“沈阳师范大学”校名。
精神文化
沈阳师范大学校训为“博学厚德,尚美健行”。
沈阳师范大学校歌为《点燃太阳》,沈阳师范大学作词,刘威作曲。
社团文化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2001年前)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