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隽淇 (1894-1969) 中国
生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中国代谢和
呼吸生理学研究的先驱。沈隽淇1894 年8月4日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四. 1912年南开学堂毕业,1916年
清华学堂高等科毕业。同期毕业的同学有
吴宓、
汤用彤、
洪深等。
沈寯淇1916年赴美留学,1920年获美国西留大学 (Western Reserve--现 Case Western University)医学院
医学博士学位(MD)。1920-1922年任美国克利夫兰St. Alexis医院住院医师,并在病理系从事研究。1922年夏同
梅贻琦,
朱斌魁,
刘湛恩等人游历英,法,德,意,荷,比等国。同年9月回国到
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先后任内科助教(Assistant,1922-4),高级助教(Senior Assistant,1924-6)和讲师(Instructor,1926-7)。 1925年加入中华医学会,1926年9月同
马文昭,
张锡钧等做为第一批11位会员加入
中国生理学会。1927年转入
林可胜领导的生理系工作,先后任讲师(1927-9),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1929-33) 和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1933-1939)。1927-29年分别在
英国剑桥大学生理系主任Joseph Barcroft教授和德国柏林阿尔同那医院内科主任Lichtwitz教授处进修血液生理及代谢生理。并同协和同事
吴旭丹一起再次游历欧洲诸国。1929年回国后继续参加中国生理学会的活动,先后任学会第五,六,七届书记兼会计(1931-35年)和学会第八届会长(1935-36年),从1931年起任《中国生理学杂志》编委。
沈寯淇二十年代中期和
林国镐合作,开始氮代谢生理研究。1928年起参加中国人基础代谢研究。进修回国后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胰脏和糖脂代谢。他同
林树模合作,用北京填鸭进行了一系列代谢研究。并于1935年发明了著名的沈氏气质分析管。
沈寯淇于1938年秋离开
协和医学院(任期保留至1939年6月),专事著述生理学教科书《机械人生》。 1939年秋他离别母亲,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女儿,辗转赴西南参加
抗日战争,先后任安顺陆军军医学校和贵阳医学院生理学教授,成都甫澄纪念医院内科主任等职。1946年回到北京,主持复员后的
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理科,任主任教授 (1946-1952年),并于1947至48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
1949年后,沈寯淇积极参与恢复中国生理学会的工作及对
巴甫洛夫学说的普及,任学会第十一,十二届常务理事 (1950-56年)。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医学院一级教授,基础部生理教研室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主持生理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他主持设计了北医生理楼,指导了多名中外研究生和进修生,除继续其代谢生理的研究外,还同
刘曾复等合作进行外周传入对中枢神经抑制的研究。
沈寯淇从1922年至1961年共撰写研究论文二十余篇,主要发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1927-1935年),“Journal of Physiology”(1928-29年),“
生理学报”(1960-61年)上,并有数篇德文论文。著作有《欧游经验谈》(和梅贻琦,刘湛恩、朱斌魁、林志煌、胡贻谷合著,1923年),《Outline of physiology》(和协和生理系同事林可胜,张锡钧,林树模,冯德培等合著,1935年),《生理学实习指导》(和李茂之和著,1942年),《机械人生》(1943年),和《生理学实习指导》(和孟昭威,刘曾复合著,1949年)。此外,沈寯淇还同樊际昌,
毛子水,
张佛泉,
朱光潜,
胡先骕等十五位知识分子于1948年9月联名发表了一篇在当时颇有影响的政论文章《中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