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沐(读作mù)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的文字。本义为洗头,后由本义引申为洗涤、润泽之义。也指水名。即今山东的“弥河”。
字源演变
“沐”始见于战国时期的文字(图1)。战国时期的文字构型相对比较简单。左边是三横,右边像是一个树木。到了《说文》的小篆文字时(图2),构型开始变的复杂。左边的三横变成了“水”的小篆文字书写体,右边原先的树木树枝,相互连接起来,像是一个“山”字上下对称被中间一竖贯穿而成。此写法一直沿用到汉代前期的书写。在汉代后面的发展中,开始了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书写的样式。直至发展到了楷书。
“沐”字是形声字。《说文》中说“沐,濯发也。从水,木声”。“沐”是由“”和“”字构成。“”字旁表意,篆书之形像流水,表示用水洗头,“”读mù,表声。本义是洗头。《荀子·不苟》中说“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这里的“沐”是洗涤、润泽的意思。也指水名,指今山东的“弥河”。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 莫卜切
濯发也。从水木声。
说文解字注
濯发也。
引伸为芟除之义。如管子云沐涂树之枝。释名云沐秃无上皃之称。
从水木声。
莫⺊切。三部。
宋本广韵
莫卜切,入屋明 ‖木声屋部
沐,沐浴。《说文》曰:“濯发也。”《礼记》曰:“头有创则沐。”又姓,《风俗通》曰:“汉有东平太守沐宠。”又汉复姓,有沐𥳑氏,何氏《姓苑》云:“今任城人。”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莫卜切。音木。《说文》:濯发也。《诗·衞风》:岂无膏沐。《周礼·天官》:宫人共王之沐浴。疏:沐用潘,浴用汤。
又《汉官仪》: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
又润泽之意。《后汉·明帝纪》冬无宿雪,春不燠沐。注:沐,润泽也。言无暄润之气。
又治也。《礼·檀弓》:夫子助之沐椁。
又溟沐,细密之雨也。扬子《太𤣥经》:密雨溟沐。
又姓。汉有陈郡太守沐宠。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沐”是由“氵”和“木”构成。首先书写“氵”字旁,第一笔一点开始书写,随后第三笔一提结束书写。随后在其正右方书写“木”字,第四笔一横书写,第七笔一捺结束“沐”字书写。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23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