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对于人们来说不仅是一种生活,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沐浴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文化内涵和种种表象特征都在逐渐演变。特别是在现代,各种沐浴文化和时代背景、造型设计以及高端科技的结合,出现了各种关于卫浴生活的新的潮流趋势。以浴缸为中心进行
家庭社交的沐浴文化,就是在这股潮流影响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
主要特点
沐浴文化开端
沐浴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一席之地。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的法典中就规定了在登基、继位、祭奠、开元等重大活动中,都要戒斋三日、沐浴更衣,“吏五日得一休沐”,表明洗浴对官宦仪容仪表之重要,人对天、地之敬重。此后历个朝代莫不如此。至汉唐时代,洗浴文化已趋形成,洗浴方式也越来越多,诸如:蒸气浴、温泉浴、冷水浴、药浴等在上层社会普遍流行。不仅如此,洗浴还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医学中健身养生的方法与理念,如中医的热熬、泡足、薰疗、按摩等方法,均为中国洗浴文化特色的形成融入了新的元素。
沐浴的象征
在中国沐浴文化传统中,“沐浴而朝”与“斋戒沐浴以祀上帝”,不仅是一种隆重的礼仪,而且也是古代人的信仰与精神生活。儒家文化“有澡身而浴德,与其澡于水,宁澡于德”之说。孔子的门生曾点把洗澡作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加以赞赏:“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明中国洗浴文化的传统,不仅在于发肤之康洁,而且更讲求品行之端庄、德行之良好。
东方历史
中国洗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要从沐浴先谈起,早3000年前,在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已经有了“浴”、“沐”、“洗”这些字了。当然,这些字有着不同的含义。“浴”是洗澡;“沐”是洗脸,“澡”是洗手洗脚。
古籍记载
古代,洗澡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清洁卫生,也是作为一种礼仪,一种社会公德,而共同遵守着。譬如上朝谒见、会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诚和尊敬。《论语宪问》说:“孔子沐浴而朝”。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推崇礼治的,所以他严格遵守,洗好澡再去见诸侯,或者去祭祀祖先和神灵。老子也很讲究卫生,《庄子#田子方》记载:有一次,孔子去见老子,正碰上老子洗澡,披着长头发,简直不像个人,把孔子吓了一大跳。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卫生传统和风俗习惯。古代早有规定,上下身浴巾应该分开的。《礼记#内侧》说:“外内不共井,不共浴。”在这里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也有清洁卫生的含义。
在甲骨文当中有许多单体象形字。它是描绘实物形状的字,即象形文字。前面谈到的浴、沐、洗这些有关个人卫生的字,便属于这一类象形字。就拿“浴”字来说吧,它像一个人,立在盘子里,身和头上有水滴落下,这说明了一个人正站在“盘子里洗澡”。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相传是夏禹时所作,当中也记载了有关药浴的方法。《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了熏草。佩之可以已病。《山海经#西山经》中有记载了黄颧“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腑肿”。
在《礼记#内侧》中记载:“头有创则沐,身有病则浴”。
沐浴文化的进展
在唐朝的《外台秘要》、《千金翼方》中记录了大量美发、乌发、熏衣、香体。在这些配方中,运用了大量的香料,除洁身、香体、防虫外,还有空气消毒的作用。
周朝时,由“卜官”掌管,规定了一年中的特定月份----五也为沐浴的时间,大家都以香熏草药沐浴。屈原《离骚》中的词句“治兰汤兮沐芳 ”,就是对民间人们在沐浴节的一种形象描述。唐宋以后,约定俗成把每年五也初五这一天定为“浴兰节”。在这一天,人人进行药浴,以祛 秽,预防疾病。
十六国的时候,后越的国君石虎的沐浴十分讲究。他将各种香料药物,装进丝织袋中,泡在池子里。到了严冬季节,将几十条铜制的龙,每条 龙重几十斤,烧红后放在池子里,使水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种浴池,名叫“焦龙池”,又称“清婷浴室”。
除了宫廷浴室外,寺院浴室也得到了发展,僧人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崇敬,沐浴更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寺院的浴室被称为“浴 堂”。
到了宋代,才开始出现公共浴室。《能改斋慢录》记载:“所在浴室必挂壶于门”。当时的浴室,又称为“香水行”。
到了明朝,公共浴室更为普通,有了和现代男浴室差不多的“混堂”,用大铁锅烧水,热水与大池子相通,门上还挂一块“香水行”的牌子。
近百年来,西风渐盛,中国传统洗浴无论的家庭还是在公共浴场,都已鲜见。在一些农村还残存一些木盆洗浴,但已经没有传统的文化和内涵 了。电影《洗澡》就是一个缩影。其中一个情节是在一滴水一粒黄豆的陕北,一个敦厚的老农托了一驴的黄豆换回了两桶清水,让第二天出嫁 的女儿平生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洗澡。女儿的母亲一边担心着下半年的口粮,一边祝福着孩子,专著地添柴草为女儿烧洗澡水,女儿小 心翼翼地泡在桶里,惟恐撒出了一滴……近乎奢侈地拨弄着水。说不清是对出嫁的憧憬或是感伤还是对洗澡的渴望,女儿噙着泪水微笑着。
西方历史
主要阶段
卫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类绝大部分的历史没有卫浴的概念,任何人在大自然中都可以自行解决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茅厕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功能性阶段,中国城市的大部分居室都处在这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则是新型的文化型、健康型阶段。
公元前
追溯洗浴的历史,我们回到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早期的洗浴方式为公共浴室,是伴随着身体训练出现的。公共浴室出现之前,洗浴是露天进行,设施紧邻运动场。人们把安置在一根大约齐腰高的独脚柱上的喇叭口承水盘——“卢泰利雍”中的水淋到身上,大家一同洗。后来发展成为室内的。
中世纪
到中世纪,从十一世纪开始,借助蒸汽沐浴人们才重新发现集体浴的乐趣。公共浴室重新开张,西方文化也随之重新发现了集体沐浴的乐趣。当时设施通常包括一个热水浴室,热水浴室的一侧有个公共大浴池,另一侧有为“潇洒”客人准备的一个或多个单坐或双坐的加铁箍的木桶和一个木阶梯的蒸汽浴室。蒸汽浴室的热气从凿了许多小孔的穹顶穿过。水经一个地下大火炉加热,由木头管道输送。楼上有一个带床和被子的房间,还有葡萄酒。如果说,罗马浴室的目标取向的特征是水的乐趣、亲善、熙攘的浴池和炫耀的话,那么中世纪蒸汽浴的目标取向的特征是游乐,是欢庆。公共浴室随后经历了难以置信的发展,豪华享乐、身体护理的乐趣为公共浴室的发展做出贡献。
近现代
到十九世纪,最大的革新就是东方浴室。英国人最先尝试将东方式沐浴引入欧洲。但随着西方国家中淋浴的私家化,沐浴设施几乎完全私人化后,公共浴室和它的乐趣渐渐成为昔日的组成部分了。而中国宋代也有“浴池挂壶”之说,这里指的就是公共浴室。
二十世纪初,要洗个舒服的热水澡都是那些拥有很多奴仆的人的特权。在中国同样贵族作为上层社会的代表者,需要整洁的外表仪容与其赫赫声威相匹配。
从十八世纪起,人们通常在“现代”浴缸中洗澡。浴缸不再用大理石或者木头加铅衬,而是金属的。最常见的是红铜镀锡,这种材料具有不生锈并保持水温的优点。自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有些产品使用比较便宜的金属制造,如铁皮,有时罩上一层类似釉的涂层。浴缸内可以镀锡,更高纪录的甚至镀银,外面一般涂漆。有一些有细木工制作的浴缸是名副其实的古香古色家具,有靠背或者软垫,采用沙发椅或者长椅子的形式,供单人或者双人使用。在十八世纪晚期,还出现了著名的木鞋浴缸,由二十多个金属件组成,有一个灌水的漏斗和一个排水的龙头。沐浴家具的第二大件是放盆和水罐的洗浴桌。在十八世纪,这是一件细木小家具。带抽屉和小隔子,有无数隐藏的讲究和方便的花样,法国的,然后是英国的细木工。这种雅致的小家具主要用于洗脸和洗手,随着它的演变,诞生了十九世纪的大洗桌,它贴大理石,可以让人洗整个上身。
现代浴室的舒适设施始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回忆起那时浴缸出现了可以洗波浪浴的浴缸,最终变成一个封闭的淋浴间。到了世纪末,受新材料——铸铁出现的影响,浴室的装璜才开始出现变化。英国人是管道、上下水管网的先驱,还是关注梳洗台的“良民化”,设计了模具成型的蜗形脚梳洗台,带有嵌入式瓷脸盆、镜子、搁板,框架上已经有了挂衣钩和毛巾架。在梳洗台之后,铸铁企业自然想到用
混合材料制造浴缸。但最重要是光滑、厚度均匀、重量可以接受的模具成型的整体浴缸。这一问题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解决。到了世纪之交,掌握了把不舒服的直角边变成圆边的技术,几年之后又解决了上釉问题,它才变成一件无可指摘的产品。随着管道技术的进步,热水装置与浴室“拉开”了距离。热水魔术般的从住房的某一点输入,甚至来自整栋楼的某处或者
太阳能收集器。随着的材料的改变和外形的消化,梳洗台也跟着起变化。1900年以后出现了放在镀镍架子上的整体上釉瓷盆。其外型与现代我们所熟知的外型很相似,最初的柱盆出现了。
十九世纪是英国式的舒适、豪华浴室的美丽世纪。在二十世纪以后美国人接替了英国人,风格为不寻求美,先满足基本功能——卫生,即现代浴室所流行的风格。浴室装饰的变化也证明了心理上的变化,混杂着一个维护清洁自身的自恋欲望和独享舒适环境的亲密心理。现今芳草浴、香精浴、珍珠浴、牛奶浴等形形色色的洗浴方式,体现出人们不再单纯的把洗浴作为清洁自身的一种方式,而是赋予它更多滋养、保健的功能。人们甚至发掘出水的保健功能,现今的水力按摩喷射浴缸,运用浴水中被推进的空气给人热按摩放松,利用水流的强弱变化,达到不同的按摩作用。有些产品还驱动臭氧,让人的毛孔张开的同时,清洁深层肌肤并按摩。洗浴经历一系列的变迁后,在现今社会已被人们关注,它的个性化,甚至凸现了人们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自我定位。21世纪,沐浴文化也掀开了新的篇章——健康沐浴的到来。人们对沐浴的整体过程有了更大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洗净身体和单纯地享受,而且更会在沐浴过程中促进身体和皮肤健康,从整个沐浴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价值。
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