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不断搬运沙坡迎水面一坡的沙粒,在背水面一坡堆积下来,沙坡便不断向下游移动。沙坡的脊线走向与河床中水流方向垂直,与河岸线斜交。沙坡的存在使枯水期河岸的岸边线成为很多小沙嘴,它们略向下游斜伸,沙嘴之间成为小河湾。
是中卫八景之一。位于中卫城西,过迎水桥,驶进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绿洲上面,是高达近百米的大沙丘,直逼黄河左岸。在2000多米的沙堤中间,有一段坡最陡,势最险。这就是自然奇观、“会唱歌的沙漠”——
鸣沙山的“沙坡鸣钟”。这里的沙子,一年四季都能发出一种奇妙的声音。如果登上坡顶,顺势下滑,即刻会听到嗡嗡嗡的轰鸣。
乘车从古老的中卫城西行,才过迎水桥,便驶进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再行四五十里,一个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出现在眼前:绿洲里,杨柳参天,绿荫遍地,果林郁郁,莺歌燕鸣。这里的农作物,成熟期早。梨,个大皮薄,香脆多汁;水蜜桃,鲜嫩汁饱,咬破桃尖,用嘴一吸,只剩果皮和果核,余味无穷。
绿洲上面,是高达近百米的大沙丘,直逼黄河左岸。在2000多米的沙堤中间,有一段坡最陡,势最险。这就是自然奇观、“会唱歌的沙漠”——鸣沙山的“沙坡鸣钟”。这里的沙子,一年四季都能发出一种奇妙的声音。当然,以夏秋为最响。盛夏,天气晴朗,烈日炎炎,沙丘表层温度可达70度(曾经有人埋下鸡蛋,不到半小时就烤熟了)。如果冒暑登上坡顶,顺势下滑,即刻会听到嗡嗡嗡的轰鸣。起初,那声音宛如古刹钟声,由远及近,悠扬洪亮;继而,又象凌空的飞机,隆隆作响;随后,又象千万铁骑驰奔疆场。吼声贯耳。
这是什么缘故呢?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古城,突然被刮了九天几夜的黄沙吞没,而人们却依旧在地下敲锣打鼓,欢声笑语发出了声响。“沙坡鸣钟”就成为中卫八景之一。
其实,沙漠“唱歌”,是有其科学道理的。1959年夏禾,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考察沙坡头时,曾以古稀之年,兴致勃勃地爬上沙堤下滑,体验了“鸣沙”的生活,事后着文说,两千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早已通过实践道破了鸣沙的奥秘。由下坡陡、沙大、沙子里含有很多石英。经阳光照射发热,或风吹或人马走动,加压磨擦,就会发出声音。近年来,不少中外游客结队前来“沙都”观赏,纷纷以身试沙,乐在其中,赞不绝口。
当然,沙坡头的惊人举动,还数治沙科技工作者和劳动人民向沙漠的挑战——在包兰铁路两侧,铺设起的4800多公顷的麦
草方格沙障。鱼鳞般的沙障里,又栽植起花棒、柠条、黄柳、沙拐枣等,在路两侧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如今,试验基地的果园和农场里,柳杨争绿,瓜果飘香。“铁龙”在绿色的长廊里长鸣奔腾而去。在这里我国的治沙科技工作者,创造出了世界治沙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引起了世界治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