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关
重庆市石柱县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景点
沙子关坐落在重庆市石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南部,是渝东入鄂的“门户”,也是川鄂古驿道上著名的关隘要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现在沪蓉高速公路从中穿过,与湘鄂西境接界,四周山峦起伏,奇峰错落,溶洞繁多,溪流纵横。1984年发现的古洞“地下宫殿”香樟洞,景色更加迷人。
基本介绍
一条神奇迷人、鬼怪粗犷的峡谷横卧在渝鄂边界,构成一道天然屏障,这就是被誉为“川鄂咽喉”的沙子关。关周围层峦叠翠、沟壑纵横,飞泉击石、山清水秀。那沉重的野谷,险峻的奇峰,奇妙的怪石,深邃莫测的溶洞,玲珑小巧的秀峰,巍峨挺拔的群峦,刀削斧劈的悬崖,从渝东延伸到鄂西,云雾缭绕中的两座奇峰,赤壁摩天,峭壁千仞,组成一条丰富多彩的神奇“画廊”,构成由川入鄂的咽喉要道。
历史背景
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此处设立“巡检司”,建关楼,设兵卡,管理川鄂边界贸易,故名“沙子关”,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明末,张献忠入川,攻陷蘷州(今重庆奉节)后,久攻沙子关不下,而另找去路。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入川攻下沙子关进军涪陵,1934年,贺龙率红三军挥师入川,经此关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城,驻猫圈坡,留下许多悲壮而英勇的故事,今存“红军井”文物。
地理优势
沙子关不仅地势险峻,而且物产丰富,风光灵秀,以“雄、奇、险”著称,盛产生漆、银杏,是著名的“生漆之乡”和“银杏之乡”。早在明代,官府就经不住大山秀丽风光的诱惑和丰厚物产的吸引,征集士兵,用血肉之躯闯开了这“黄金大道”,于是这寂静的野岭山谷中,响起了商人马帮的铃铛声,这条山岭峡谷间的“羊肠鸟道”成了川鄂交通咽喉要道,川盐、蜀锦、黄连、生漆等土特产品,通过这条驿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
于是这条古蜀道也成为明清时期商贾和军旅驿道,更是著名的盐运大道。一盘盘青石板路,踏得光亮圆滑,记录着前人艰苦创业的足迹。
这条古道从石柱县城出发,经蚕溪、卷店、沙子关、湖镇,从冷水镇菜子坝翻越川鄂屏障“七曜山”,去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塘,全长100多公里,“沙子关”成为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古隘。
我沿着这条古道解读着久远的历史,遥想当年,土家族祖先为了生存,与自然抗争,他们几十人结伴或肩负山物,或用牛、马、骆驼驮运土特产,吼着山歌,赶着马帮在这人迹罕至的山道上艰难地跋涉,行人络绎,驼铃声声,夕阳古道上,一幅苍凉古朴的壮美图画展现在眼前。
如今的沙子关已建成繁华的集镇,沪蓉高速公路从中穿过。每年的收获季节,云集沿海各地客商,十分热闹。
行政管理
沙子镇位于重庆石柱县东部,地处东经108°16′—108°30′,北纬29°55′—30°08′之间。东与金铃乡接壤,南与金竹乡、六塘乡、洗新乡相连,西邻三河乡、南宾镇,北接中益乡、冷水乡。面积168平方公里,辖9村1居委56组4258户15037人。
该镇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常年平均气温16℃,很适宜消夏避暑。盛产以莼菜、蕨苔、都粑、竹笋、野生菌等为主的绿色食品。森林覆盖率65%,森林蓄积量16.26万立方米,储煤4700万吨,电厂装机容量1045kw,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逾万亩。野生古银杏群,草场、竹林,高原雪景,鬼斧神工香樟洞,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啰儿调,让人流连忘返。渝利高速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贯穿沙子全境,农村公路四通八达,便捷的交通为沙子架起致富金桥。
自2001年6月,由原石柱县沙子区栗新乡、湖镇乡、沙子乡、卷店乡合并组建了沙子镇后,该镇党委、0一班人瞄准竹笋资源,引进客商,进行开发,使全镇所有农民有了一个固定的现金收入渠道,2005年,仅竹笋一项,就让农民收入现金250余万元。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9 09:57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