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拦吓村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中英街社区下辖村
沙栏吓村,位于中英街管理局辖区西部,距中英街管理局0.1千米。北靠梧桐山,东南邻大鹏湾。依山傍海。
建制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东和乡;1958年,属沙头角镇;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沙头角镇;1983年,属沙头角管理区沙头角镇;1990年,属罗湖区沙头角镇;1998年,属盐田区沙头角镇;2002年,属盐田区沙头角街道;2015年,属盐田区中英街管理局中英街社区。
地理环境
村庄附近有沙溪河,河水清澈见底,起源于梧桐山西南麓,后汇入大鹏湾,这条河被称为沙头角界河。
人口民族
清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县复界,实行招星政策,陆续有客家人迁人滨海地区。世居村民有吴、邱、钟、陶4姓。吴姓于清康熙年间从广东博罗迁至沙头角山咀村,后从山咀村迁至此地。邱姓于清咸丰年间从新界沙头角山咀村迁入。钟姓于清乾隆年间经福建泉州、香港屯门辗转迁至新界沙头角担水坑村;清光绪年间迁入此地。陶姓于民国初期从官路吓陶屋迁入。邱、钟、陶3姓长期以来占该村总人口的10%左右。
2015年末,户籍人口352人,其中男性200人,女性152人;80岁以上10人,最年长者95岁(男):实际在村人口20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500多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5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200人,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和东南亚一带。归侨30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经济
传统经济以渔、农业为主,种植薯类、果树、茶树,养殖猪、鸭、鸡等。改革开放后村里办起牛皮加工厂等村办企业。有部分村民经商,最有名的是中英街波记百货和中英街实惠百货两家,经营有道,经久不衰。其余村民或赴香港打工,或做输港蔬菜生意,或出租房屋店铺。2007年2月,深圳市沙栏吓村股份合作公司成立,主要经营物业出租和管理。
交通运输
沙深路、环城路、中英街经过该村。
社会事业
因处于深港交界的中英街,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较早,1933年中英街就有了电灯,村民实际用电是1950年,后逐步通自来水、通电话、通互联网,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有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2015年在校学生1050人,教职工33人;沙头角镇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149人,教职工26人。中英街社康中心为村民提供医疗场所。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据沙栏吓村《百子堂吴氏宗谱》记载,该村吴姓先祖吴尚儒于清康熙年间携族人从广东博罗迁至沙头角海滨。迁来时先定居在沙头角河南岸红花岭山大坦洞山咀村。后来,他们发现海边地域开阔,方便下海捕鱼,就从山咀迁到海边一块地势较高的沙坝建村。当地人称沙丘为沙栏,故取村名沙栏吓。
族谱
村中现存《百子堂吴氏宗谱》,由吴姓族人于清同治二年(l863年)纂修。另存有一张清朝的土地立据存根,于清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八(1889年1月19日)立字,现存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
民风民俗
该村保留传统的客家习俗,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全区的85%以上。
民间舞蹈
鱼灯舞是颇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广场舞蹈。鱼灯在制作时要开光、祭祖和祭祀天后,其舞蹈则演绎了众鱼献祭黄鱼角的过程,成为乡民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时的必备节目。鱼灯舞源于古代北方,在岭南地区吸收了海鱼的造型。表演时站低马步,手举鱼灯配合锣鼓乐声,模仿鱼类摆动的姿势,做出铲沙、跳跃、追逐、搏斗等动作,交叉巡回,形成鱼贯状舞姿。鱼灯舞由家族式传承发展到地域性传承,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2008年6月,鱼灯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观球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天其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节日
天后宝诞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举行。是日,沙头角和香港乡民纷纷到此参与。每十年还会举行一次醮会。大型的醮会要搭大棚、戏台,点天灯等,连续儿天几夜。内容包括扮饰巡游、沿途歌舞等,比春节还热闹,很多传统艺术活动都可以在醮会上表演。醮会一般选在秋收或春节后,庙、社日等农闲时举行。2007年10月沙栏吓天后宝诞祭典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传说
当地流传梧桐山与八仙岭的传说。梧桐山和八仙岭是两兄弟(梧桐山位于深圳一侧,八仙岭位于新界一侧,中英划界前曾为新安县的两个山脉)。有一天,兄弟俩用一杆秤抬了一头猪去赶墟。由于猪很重,秤杆突然折断了。秤盘飞走变成了天光墟(在东和墟之前摆地摊的墟市),秤杆上的三个提钮分别变成了三棵榕树(分别位于今桥头街社康门诊部外、天后宫门前和吴氏宗祠前)。秤砣最重,弹到了大梅沙,变成了砣背(山名)。秤杆则留下来,成为今天村庄所在的沙栏(长形沙坝)。兄弟二人因此发生了激烈争执,并动手打起来。梧桐山一掌击出,八仙岭顿时矮了半截。八仙岭不服气,伸出五爪抓了过去,顿时在梧桐山南侧留下了五道深深的指痕,顷刻间变成了五条河流。据说,这五条河流就是梧桐山南侧的正坑河、横坑河、暗径河、高碑河和布狸河(当地土名)。
村里还流传着沙栏吓村“吓”字由来的传说。吴姓先祖因落户需向当地客家人买地,当地人在土地契约上签上“卖上下”,即房屋和土地都卖。当地人想在契约上做手脚,他们在“下”字的左边加上一撇,变成了“卖上不”。后来,吴姓先祖在文书“下”字前加上“口”字,则成“吓”字。这样,文书就不能改动了。
历史事件
拔旗迁界的口述历史。英国殖民者在与清政府谈判之前,英方勘界人员在沙头角插上几十面界旗。如果按照界旗划界,东和墟和沙栏吓村都将划归英界。村里乡绅经过商议,由吴子魁召集村里20多位村民连夜将十多面界旗拔掉,转插到正坑河西南端一侧的干涸河床上(即今天的中英街)。经过拔旗迁界,将东和墟和沙栏吓村留在了华界。
1937年9月1日,百年一遇的强台风将沙头角海关摧毁,沙栏吓等村受淹,渔船被卷入大海,海水淹到了中英街店铺一楼,死者数十人。
地方特产
九簋菜是沙栏吓村接待贵宾的传统佳肴,簋在古代是盛装食物的器皿,“九簋”象征很高的规格。上年添男丁的人家,要在元宵节点亮花灯,悬挂于祠堂横梁上,当晚还要在祠堂设九簋菜宴请族人喝添丁酒。菜用九个大碗上席,三碗一斜排,寓意长长久久。也称九子碟,取其九子登科之意。菜有鸡、鸭、猪皮、粉丝腐竹(寓意富贵)、虾米煮黄芽白菜(寓意有财)、姜葱蒸鱼(寓意年年有余)、咸菜焖猪肉(寓意有肉,生活富足)、鸡鸭加蒜炒芹菜(寓意勤劳和早生贵子)、丸子豆腐(寓意全家团圆),后来又增加冬菇、鱼鳔等。过去吃九簋菜讲究用八仙桌和长条凳,每席8人。2013年7月,九簋菜被列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吴亚九。
风景名胜
吴氏宗祠坐落于村中部,始建于清朝,原建筑为土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1989年集资重建。新建祠堂为全新砖石结构,坐西北朝东南,为三开间二进布局,面阔7.8米,进深14.7米,凹斗式大门,木构梁架,硬山顶,博古脊。前堂木构梁架,天井两侧设两面坡廊房。后堂写有“百子堂”;两侧有楹联“派接延陵博邑迁居流世泽;源传渤海沙栏落叶展家声”。春节时要在宗祠祭祖,添了男丁要在宗祠添灯(添丁);娶亲时新郎和新娘要到祠堂跪拜认祖。新制作完成的鱼灯也要先带到祠堂祭拜。1988年7月沙栏吓吴氏宗祠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天后宫是盐田区保留的最早的古建筑,位于沙栏吓村中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三乡七村集资建造。1937年受强烈台风的袭击,建筑局部坍塌。2001年市文物部门拨款给予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该建筑为三开间二进布局,坐北向南,面阔7.45米,进深13.5米。前殿正中辟一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梁架。两面坡,碌筒瓦面,绿琉璃镶檐口,博古式正脊,尖山式硬山顶。脊身两侧、山墙博风等处都有精美灰塑图案。后殿除船形正脊外,其余与前殿情况相同,其后正中供奉妈祖。前殿与后殿间的两侧以廊庑相连,镬耳山墙。中间设有一间正方形拜亭,船形正脊,歇山顶。建筑四周有围墙。1988年7月,天后宫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吴桂兴(1921-),1939年参加东江纵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曾任惠州税务局副局长、惠阳税务所所长、深圳土产公司经理等职。
刘才(1923-1945),又名刘添,1943年8月参加东江纵队,担任税收员,1945年8月在东莞县清溪税站牺牲。
吴永宏(1926-1974),1944年5月参加东江纵队,先后任小梅沙税收站税收员、连队司务长。1946年6月,随东纵北撤山东,后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3月调入中共领导的华东特种装甲部队,曾任团技术处长。先后参加解放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及抗美援朝作战。1957年获三级解放勋章。1962年调至湖北省军区黄石市人民武装部任副部长,中校军衔。
吴观球(194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跟村中艺人学习鱼灯舞技艺,参与整理鱼灯舞资料,2002年以后开始培养村里年轻人学习鱼灯舞,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代表性传承人。
吴天其(1958-),1999年担任沙栏吓村村长,致力于挖掘保护和整理传统文化遗产,恢复了鱼灯舞的排练,现为沙头角鱼灯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馆长。他带队参加广东省岭南民间艺术节和深圳市鹏城金秋艺术节等大型表演活动,屡获金奖。2013年沙头角鱼灯舞代表深圳赴澳大利亚参加欢乐春节巡游表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5 20:31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地理环境
人口民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