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国俗称沙滩车。因其结构与摩托车十分相似,且许多部件与摩托车通用,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四轮摩托车”。该种车型具有多种用途,且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在北美和西欧应用较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简介
全地形车的英文是All Terrain Vehicle(适合所有地形的交通工具),缩写是ATV,俗称为“沙滩车”,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外观一般无篷。总之很难用简单的中文名称来表达它的意义。ATV具有宽大的轮胎能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产生更大的摩擦力而且能降低车辆对地面的压强,使其容易行驶于沙滩、河床、林道、溪流,以及恶劣的沙漠地形。可载送人员或运输物品。
车辆历史
现代全地形车(ATV)的前身源自于三轮且使用低压气胎的机车,开始时它只是为
越野赛设计的车,后来逐渐成为比赛赛车、实用
运输车、家庭休闲用车等等。随着在美国等市场的流行,机车由三轮改变至四轮。随着四轮车辆成为全地形车的主要形式,四轮驱动式ATV车也发展起来。
分类
根据排量大小并结合车辆的外部特征,美国通常将全地形车分为:
①少儿型(Youth),排量小于等于125毫升,主要供少年、儿童使用。
②实用型(Utility),其外形方方正正有点像吉普车(台湾地区称其为“吉普型”),最大特征是增设了前后置物架,具有多种功能且实用性极强,可运载货物、农田耕作、狩猎等。
③运动型(Sport),流线外形极具运动气息,适合高速、飞跃、特技等,国外全地形车赛事的车种都以此型为主。
④军用型: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最大特点是可以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按照行走方式分类,全地形车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全地形车的军用潜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军队所认识,其发展方兴未艾,不仅家族庞大,而且型号繁多、造型新颖。如今,全地形车更出现了一种小型化的趋势,服务于特种部队。美国在几场局部战争中就投入了“运动员”700MV全地形车,受到美官兵极大的好评。
另外,按照发动机排量,美国特种车辆协会(SVIA)将全地形车分为:①成人型,排量大于90毫升,适用于16岁(包括16岁)以上的成年人使用;②少年型,排量在70~90毫升范围内,适用于12~15岁的少年使用;③儿童型,排量小于70毫升,适用于6~11岁的儿童使用。
中国全地形车标准
中国现行的行业标准,将全地形车分为三大类:四轮全地形车(ATV)、多功能全地形车(UV)、娱乐用场地车(Go-kart)
操纵杆和脚踏的特殊尺寸要求
四轮全地形车(ATV)操纵杆和脚踏的特殊尺寸要求应有并符合A.1到A.2 中所要求的结构或其他等效设计。
手操纵杆
A.1.1 最大尺寸
A.1.1.1 沿垂直于方向把套轴线方向测量,距方向把套后表面的中点到手操纵杆前表面对应点的尺寸L1 应不大于135 ㎜(见图A.1a)。
A.1.1.2 从方向把套中点到手操纵杆开口端的点上测量,该尺寸可能逐渐增大。
A.1.2 最小尺寸
A.1.2.1 距方向把套前表面的中心点到操纵杆后表面对应点的尺寸 L2 应不小于45 ㎜(见图A.1b)。
A.1.2.2 从方向把套中点到手操纵杆支点的内侧尺寸可能逐渐减小;但是在任何情况下,该尺寸不应小于25 mm 。
A.1.3 杆端尺寸
当手操纵杆处于最大压缩位置时,其端部相对于握把端部凸出的尺寸 L3 不大于30 ㎜(见图A.1c)。
脚操纵杆和脚踏
A.2.1 脚操纵杆臂
A.2.1.1 脚操纵杆臂的中心线到脚蹬前表面的尺寸 L4 应不大于200 ㎜(见图A.2)。
A.2.1.2 脚操纵杆臂的中心线到脚蹬后表面的尺寸 L5 应不小于105 ㎜(见图A.2)。
A.2.2 摇臂杆
A.2.2.1 前摇臂杆的中心线到脚蹬后表面间的尺寸 L6 应不大于200 ㎜,不小于60 ㎜(见图A.3)。
A.2.2.2 后摇臂杆前表面到脚蹬后表面间的尺寸 L7 应不大于100 ㎜,不小于50 ㎜(见图A.3)。
A.2.3 脚踏(板)
A.2.3.1 装有脚踏(板)的车辆
A.2.3.1.1 脚踏(板)的后表面在到脚蹬后表面任意一点的最大尺寸 L8 应不大于170 ㎜(见图A.4)。
A.2.3.1.2 脚踏(板)的后表面在到脚蹬前表面任意一点的最小尺寸 L9 应不小于50 ㎜(见图A.4)。
A.2.3.2 装有平台的车辆
A.2.3.2.1 平台表面到脚踏(板)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L10 应不大于80 ㎜(见图A.5)。
A.2.3.2.2 脚踏(板)内侧端表面距离车身内护板表面的尺寸 L11 应不小于 20 ㎜(见图A.5)。
A.2.4 脚蹬的调节
在脚蹬的可调节处,A.2.1、A.2.2和A.2.3中规定的尺寸应在脚蹬位于正常调节位置处或产品使用手册规定处进行测量。脚操纵杆臂、摇臂或脚踏(板)的位置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操作者(乘客)脚部环境结构要求
Ⅰ型四轮全地形车(ATV)操作者脚部环境结构要求应有并符合B.1到B.4 中所要求的结构或其他等效设计。
测试程序
测试应用一枚刚性的、头部为一个直径为Φ75 mm的平面探针刺入,按B.2和B.3条和图B.1、图B.2的所示方向和区域进行检验。
B.1.1 垂直向下插入探针
探针应该头部垂直向下插入B.2 所述的和图B.1所示的阴影区域,探针的头部应完全进入并保持在区域中。探针在被加上445N力时不应完全穿过区域并接触到地面。
B.1.2 水平向后插入探针
探针应该头部水平向后插入B.3 所述的和图B.2所示的阴影区域,探针的头部应完全进入并保持在区域中。探针在被加上90N力时不应完全穿过区域并接触到后轮胎。
Ⅰ型ATV脚控制空间平面图区域
a) 搁脚的后边界的垂直投影线。
b) 平行于全地形车(ATV)的纵向对称平面并经过搁脚内边缘的垂面(线AA)。
c) 搁脚的上表面延展出的水平面与后挡泥板及其它构件的交线的垂直投影线。
d) 经过点D作后轮胎前外表面的切线,经过这条切线的垂直平面。
1) 对于搁脚为搁脚杆的,点D被定义为经过搁脚杆最后点的横向投影线和经过搁脚杆外侧最远点的纵向投影线的交点。
2) 对于搁脚为搁脚板的,点D被定义为下述2条线的交点。第一条是与车轴对称平面垂直,过后轮胎前表面到前轮胎后表面距离1/3的点的直线。第二条是平行于车轴对称平面,且过搁脚板内边和后轮外表面1/2的点的直线。
所示脚控制空间前视图区域
a) 过搁脚上操作者用于搁置脚(靴)处的表面上最低点水平面(平面F)。
b) 平行于全地形车(ATV)的纵向对称平面并经过搁脚内边缘的垂面(线AA)。
c) 距离F平面上方100mm的水平面G。
d) 向内距离后轮外表面50mm的,且平行于全地形车(ATV)的轴对称平面垂直平面(线BB)。
对具有非固定结构的全地形车的要求
全地形车(ATV)配备有非固定式样构件(如可折叠,可拆卸或可伸缩构件),车辆应配备以下一种或多种设备。
a) 警告设备
用来指示构件不在符合要求的位置上警告设备(如蜂鸣器或指示灯)作为要求之一。
b)防止全地形车(ATV)误操作的设备
防止全地形车(ATV)在构件不在符合要求的位置上时误使用本身动力的设备作为要求之一。
c) 当构件被折叠、伸缩或拆卸时防止踏脚被正常使用的设备
当可折叠、可伸缩或可拆卸构件被折叠、伸缩或拆卸时,全地形车(ATV)将不能在踏脚被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被操作。
Ⅱ型四轮全地形车(ATV)操作者和乘客脚部环境结构要求应有并符合B.5到B.8 中所要求的结构或其他等效设计。如果有搁脚杆,每边操作者搁脚杆中心(P1)与乘客搁脚杆中心(P2)的纵向最小距离为200mm。
测试程序
测试应用一枚刚性的、头部为一个直径为 75mm的平面的探针刺入,按B.6 和 B.7 节所述以及图B.5 和图B.6 所示的方向和区域来检验。
B.5.1 垂直向下插入探针
探针应该头部垂直向下插入 B.6 所述的和图 3 所示的阴影区域。探针的头部应完全进入并保持在区域中。探针在被加上 445N力时不应完全穿过区域并接触到地面。
B.5.2水平向后插入探针
探针应该头部水平向后插入 B.7 所述的和图 4 所示的阴影区域。探针的头部应完全进入并保持在区域中。探针在被加上90N力时不应完全穿过区域并接触到后轮胎。
Ⅱ型ATV脚控制空间平面图区域
a)搁脚的后边界的垂直投影线。
b)平行于 II 型 A TV的纵向对称平面并经过搁脚内边缘的垂面(线AA) 。
c)搁脚的上表面延展出的水平面与后挡泥板及其它构件的交线的垂直投影线。
d)经过点 D 作后轮胎前外表面的切线,经过这条切线的垂直平面。
1)对于搁脚为搁脚杆的,点 D 被定义为经过搁脚杆最后点的横向投影线和经过搁脚杆外侧最远点的纵向投影线的交点。
2)对于搁脚为搁脚板的,点D 被定义为下述 2 条线的交点。第一条是与A TV的轴对称平面垂直,从后轮胎前表面到前轮胎后表面的距离(C)的 1/3 的直线。第二条是平行于 A TV的轴对称平面,且在搁脚板的内边(线 AA)和后轮的外表面(线 BB)之间距离的 1/2 的直线。
Ⅱ型ATV脚控制空间前视图
a)过搁脚上乘客用于搁置脚(靴)处的表面上最低点水平面(平面F)。
b) 平行于 II 型 A TV的纵向对称平面并经过搁脚内边缘的垂面(线AA) 。
c) 距离 F 平面上方 100mm的水平面 G。
d) 向内距离后轮外表面 50mm的, 且平行于II 型 A TV的轴对称平面垂直平面(线 BB) 。
方向盘和脚踏板的特殊尺寸要求
多功能全地形车(UV)、娱乐用场地车(Go-kart)方向盘和脚踏板的特殊尺寸要求应有并符合C.1到C.2 中所要求的结构或其他等效设计。
C.1 方向盘
C.1.1 方向盘的设置
方向盘应设置于车辆的左侧,则方向盘立柱中心距车辆左侧门的内表面距离应便于操作 。
C.1.2 方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
方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应不大于25°。
C.2 脚踏板
C.2.1 脚踏板的排列
从驾驶员位置观察时,踏板应按以下次序自左至右排列: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加速踏板。
C.2.2 脚踏板的间距
踏板间距以两个踏板在参考平面P上(定义见3.34)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来测量(见图C.2)。所谓两踏板之间的最小距离系指加速踏板与制动踏板之间的最小距离及制动踏板与离合器踏板之间的最小距离。
C.2.3 离合器踏板与车身固定部分的间距
离合器踏板在参考平面P上的投影至被P平面所截的车身内饰板截面之间的最小距离(见图C.2)。
C.2.4 操作单个踏板的最小侧向间距
紧挨踏板左右侧有碍于该踏板操作的两障碍物在参考平面P上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除相邻踏板外,还应考虑转向柱,固定装置件(如变速器的通道,车轮拱形罩,空气调节与通风装置等)。
加速踏板,制动踏板,离合器踏板应规定最小侧向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