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蚁蛉,即“
蚁狮、食蚁虫、沙猪”,是
脉翅目蚁蛉科的动物。成虫体长20毫米。头黄色,顶部有黑色斑纹。触角黑色,长约为头胸之和。上颚端部黑色,上唇具2个环形暗褐色斑。胸部背面暗棕色,具黄褐色斑纹,腹面黄色。侧板上具l宽阔发亮的黑色条斑。前胸背板中央有1黄色狭条纹。腹部比翅短,背面棕色,腹面黄色。足略粗短,黄色,与基跗节等长。翅薄膜状,透明,具绿带浅蓝色的虹彩。脉稠密,亚前缘脉和径脉黄色,其余纵脉棕色,横脉暗棕色。
通体暗灰色或暗褐色,翅透明并密布网状翅脉。头部较小,但一对复眼发达并向两侧突出,口器为咀嚼式,腹部细长。成虫体长23~32mm,展翅52~67mm,静止状态时,两对翅自胸部背面向体后褶叠呈鱼脊状,覆盖体背直到腹部末端。
蚁蛉科幼虫通称蚁狮。体近似纺锤型,头和前胸较小,中后胸较发达,腹部肥大,体表生有着生刚毛的毛瘤。头扁平,前端有一对形如钳状的强大弯管,为一对由上下颚分别形成的颚管,称双刺吸式口器。腹部末端肛门特化成抽丝结茧的纺织器。个体大小因种和生长期而异,幼虫共分为3个龄期,一般1龄体长1~8mm,2龄为4~12mm,3龄为6~20mm。幼虫头部和胸部有色斑,本科幼虫这些色斑可用来区别种类。
为
裸蛹,成熟幼虫在沙中结茧化蛹。茧为球形,丝质,浅灰白色,茧表面粘裹一层沙粒,茧壳较坚韧。直径约5 mm。
Myrmeleon sagax)、泛穴蚁蛉(M. formicarius)、
中华东蚁蛉(Euroleon sinicus)、三峡东蚁蛉(E. sanxianusHeoclisis japonica),只是静伏在沙尘地表下隐藏,当感觉到有猎物爬行经过时,即迅速从沙中向前冲出追捕,捉到猎物后,立即将猎物拖入沙中吸食。还有些种类栖息在树皮缝间或地表苔藓上,其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似,静伏不动则不易被发现,它们以伏击方式捕猎近身而过的节肢动物为食,如
褐纹树蚁蛉(Dendroleon pantherinus
M. sagax)3龄幼虫耐饥试验的结果,完全不供给食物,历时113天,存活率达94.29%;历时121天累计死亡率为28.57%;历时136天,存活率达71.43%,足见蚁狮的耐饥能力非凡。
成虫为夜行性昆虫,白天静伏于林间树枝或近山洞灌木草丛中,夜间飞出觅食和交尾产卵。其成虫亦为肉食性,捕食夜间飞翔活动的小型昆虫。蚁蛉成虫羽化后,需要一段时间补充营养,性腺才能完成发育,称为产卵前期。穴蚁蛉(M. sagax)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产卵前期为7~11天。
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将室内羽化饲养至性成熟的穴蚁蛉,投放于模拟生境的室外大型网室,于1990年6月上旬,首先成功地观察到蚁蛉交尾行为,交尾在夜间10时前后,交尾持续时间约为半小时左右。在诱集成虫产卵的沙盘中出现产卵陷凹,从中获得蛉卵,并孵化出大量幼虫。在此之前,未见国内外有此类成功的报导。雌成虫在夜间8时以后,由栖息地飞往适于产卵的环境地产卵(如沙滩、沙质地或岩洞边缘松沙尘土处),卵产到距地表以下5~10mm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