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不敬王者
佛教典故
沙门不敬王者,佛教典故。佛教初传入内地时,沙门对帝王双手合十致敬,与中国礼制不符。到东晋、南北朝时,多次出现沙门是否应向帝王跪拜的争论。
东晋咸康六年(340)车骑将军庾冰提出沙门应礼敬王者,尚书令何充等认为沙门不应礼敬王者,“今一令其拜, 遂坏其法;令修善之俗,废于圣世”(《沙门不应尽敬表》,见《弘明集》卷十二)。元兴(402—404)年间太尉桓玄又提出沙门应敬王者,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表示反对,认为“在家奉法, 则是顺化之民……故有天属之爱, 奉主之礼”,而“出家则是方外之宾……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遯世则宜高尚其迹”(《弘明集》卷五)。后桓玄又允许沙门不向王者敬礼。南朝宋大明六年(462),下令僧侣对皇帝须行跪拜礼。不实行者则予以重罚。但不久因遭到激烈反对,而取消。齐武帝时,僧侣见帝王无需下跪,但必须称号。隋唐时期“沙门不敬王者”之争仍有发生。唐玄宗于开元二年(714),定令僧尼致敬父母。以后,争论逐渐平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7 15:2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