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是沟通分析中对个人自我分析的重要理论。主要是用来区分个人不同且可明确区别的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
伯恩(Eric Berne)将它定义为:“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藉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在。因此儿童自我就是一套自个人童年遗留下来的行为、想法、感觉;成人自我则针对目前现实自主性行为、想法、感觉的组合体;父母自我就是个刻印,个体从周围重要人物(按个人本身的认知)所内射的行为、想法、感觉。在平常的沟通分析运用中,我们会简单地说“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在父母自我状态里”、“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把这三个自我状态放在一起,就是沟通分析理论的核心---三部份自我状态组成的人格模式。传统上,把它画成三个相连的圆圈,各以其第一个字母的大写为名,故也称之为PAC模式。
总体论
伯恩的人性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先天正向的人性观、后天学习辅导的功效以及人的理性三个方面。
第一、正向的人性观
伯恩对人性持正向的观点。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儿童出生时都是品行高贵的。
只是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或环境的不善,而使儿童的本性发生变化,由高贵而变为低下,也就是伯恩所言“从王子、公主到青蛙”。
第二、心理辅导的功效
伯恩相信虽然儿童的品质会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或环境的不善,而使儿童的本性发生变化,但通过后天的学习,特别是将学习与应用沟通分析结合起来,将沟通分析融入生活中,便能再恢复儿童与生俱来的天赋的尊贵。在儿童进入学校之前的学前阶段,他们已形成了生活脚本的基本雏形,并且也会发展出自己是一个行或不行的人的自我概念,同时也具有对他人是一个行或不行的人的判断能力。
第三、人的理性
在伯恩的观点里,过生活是件很单纯的事,然而人们都会发明心理游戏。有些人总要将过去事件及宗教等来进行自我颠覆。这种人经常在抱怨生活是如此复杂,其实这都是他们自己的坚持与固执让生活变得更为艰苦。
伯恩认为,生活即是一连串待决策的决定与待解决的问题。伯恩深信人们拥有理性与自由来做决定及解决个人的问题。
辅导理论
基于沟通分析中所阐述的人性观及
人际关系理论,伯恩衍生出他基本的辅导理论。
这就是对五种型态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即进行结构分析、沟通分析、脚本分析、生活地位和抚慰的追求。
一、结构分析
(一)人格的独立自我状态概述
在沟通分析中,将人格分为PAC三种人格的独立自我状态。所谓PAC,是指“父母”(parent,P)、“成人”(adult,A)及“儿童”(child,C)三者。
沟通分析心理学家在解释TA的人性观及人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遭遇的困难时,从人格的结构分析做为起点。将每一个人的人格分为三个独立的不同自我状态,并指出这就是引发不同行为表现的源由。这些自我的状态是个体现在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人格状态,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认定的思想与行为内涵。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可能会成为人们内在不和谐、不一致的原因,也可能会是造就个人深具弹性的因素。
伯恩所提出的PAC三种自我状态并不是像佛罗伊德Freud理论中所谓本我、自我、超我的观点,因为这三种自我状态是奠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真实现象之上的。PAC三种自我状态是以早年时期的情绪与经验为基础,而带动与影响三种不同风格的行为与感觉的口语型态与肌肉骨骼之呈现。以下分述这三种人格的自我状态的定义。
(二)人格的独立自我状态定义
1、父母(P)人格
人格的“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父母与权威人物所持的指导性、态度与行为。这个自我状态有如反映了幼时父母对个人之告诫、命令、惩罚及鼓励等经验的记忆。父母会依不同的情境,表现二种不同的态度:
(1)“养护性父母”(nurturing parent)。这主要涵盖了养育或协助的行为;
(2)“评价性父母”(critical parent)则提供了评论、控制及惩罚等行为与信息。
“父母”的自我状态会促使个人表现过去养育者的行为,包括养育及批评二方面的行为。同时,“父母”的自我状态指导着儿童形成他独有的价值观、性别意识与行为的决策。
2、成人(A)人格
人格的“成人”自我状态提供了有关现实测试及“电脑”取向的客观信息,并以高逻辑性的、无情绪性的方式运作着。“成人”的自我状态有如电脑的决策历程一般,是精密而无情绪的。“成人”的自我状态乃以现实为基础,并以成熟、客观、逻辑及理性思考的态度来告知个人:”这就是成功的原因”。这个自我状态与年龄无关,即使是一个孩子也能够依据这种状态来收集事实及掌握电脑般的客观性来处理现实。
3、儿童(C)人格
伯恩发现“儿童”(C)人格的自我状态,比如象孩童般的冲动,是人皆有之的事。“儿童”的自我状态是人格中很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促进了人们的快乐、创造、自发、直觉、愉悦及享受等。“儿童”人格的自我状态有二个部分:
(1)“适应性儿童”(adaptive child),是顺服权威人物的结果,“被动”是它的特徵;
(2)“自然或自由儿童”(natural or free child),表现为儿童冲动的、未训练的、自爱的及寻求快乐的部分。
儿童累积着自然到来的冲动,也记录着从小对所闻所见的内在反应或重要事件。不成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是深层感受、情感、适应、表达及乐趣,亦常由儿童的自我状态而得到表现。图5—1,将父母、成人、儿童的自我状态,以图表方式来显示。
(三)三种不同自我状态的平衡
沟通分析心理学家认为,一个适应良好的人会允许自己依情境之不同而决定呈现不同的自我状态,并且能够维持三者的平衡。在一般人身上常会看到的问题是:一个人允许自己的某一个自我状态成为强势主宰的一环。例如,”固执的父母”看似独裁而易有偏见,“固执的成人”则为无趣的分析专家,而“固执的儿童”更以不成熟与过度反应为特征。年龄与此三种自我状态无必然的相对关系,一个年幼的儿童也会有“成人”与“父母”人格的自我状态。
二、沟通分析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分析是伯恩提出的辅导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伯恩在此部分的分析指出:任何时候,一个人确认出另一个人出现之时,不管是口头语言的或身体语言的,沟通即已发生。沟通经常被定义为人们对话的一个单位,或者是二个人自我状态之间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
(二)沟通分析的类别
从沟通分析的类别来看,主要有3种:
1.互补型沟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s)
波恩认为,这种沟通型态是“健康人际关系的自然顺序”发生在一个人的自
我状态反应,这是一种回应于刺激而来的同一层次的自我状态。(见图5-2)。
下面这段对话就反应了互补型沟通的特征:
明明:舟舟,你看见我的小汽车吗?
舟舟:是的,在右边的玩具堆里。
2.交叉型沟通(crossed transactions)
这种沟通型态是一种破坏性对话,发生于一个人的自我状态反应,但这是一种回应于其他二种非刺激来源的自我状态(见图5-3)。
下面这段对话反应了交叉型沟通的特征:
明明:舟舟,你可以帮我找找我的小汽车吗?
舟舟:你没看见我正在玩吗?
3.暧昧型沟通(covert ulterior)
即每个人以一个以上的自我状态放在沟通里,基本上,可以说是不诚实的。表面上,二个人以前面二种沟通型态在对话,而实际上真正要传达的信息却未说明(见图5—4)。
在暧昧型沟通里,又分两种类型。一是游移型、二是隐含型。
(1)游移型是以社会性、外在的交叉型之沟通型态来传递信息的类型。
明明:舟舟,你为什么不帮我找找我的小汽车?找到后,我们可以一起玩呀。
舟舟:好啊,小汽车真是很好玩。
(2)隐含型二个人以心理性的隐涵层次,来传递暧昧的信息。
明明:舟舟,我希望你跟我一起玩小汽车。
舟舟:我希望你找我玩的次数要比别的小朋友多得多。
三、脚本分析
脚本分析的定义
所谓脚本分析,是指分析个人根据他(她)的生活脚本而演出的心理之剧中所表现的内容。伯恩于1961年才开始发展出沟通分析中的生活脚本观点。
第二、生活脚本的定义
生活脚本即是生活安排了个人从幼年时期挑选出来的儿童自我状态,而且绝大部分的信息,都是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接收父母所给予的评价而来的。
生活脚本指示着个人过日子的方式及寻求目标的内容。一个人,不管是有意识或潜意识的,都会依照脚本,近乎强迫性的规定自己演出的方式与内涵。
前面曾提及,基本上,人们天生为良好自我状态,但若在幼年时得到不良的生活脚本,就会造成个人困扰。
第三、了解生活脚本的方式
了解与认识个人生活脚本最好的方式是:检查个人与他人相处的时间与沟通型态。生活脚本有其主要的论题,如:成功、失败、受难、延迟、分心、抚慰及计算。
生活脚本的类型
生活脚本可分为三种类型:赢家、输家及非输非赢家。一小部分的人似乎是天生赢家,他们接触到的每一件事都会好转。相反地,还有一些似乎是天生输家,他们碰到的每一件事都会朝坏的方向发展。而大多数的人(大约是80%到85%的人)是非输非赢的脚本。非输非赢家常说的一句话是:“但至少……”(如,“我上学了,成缜是很差,但至少我没有被学校开除掉。”)
沟通分析借用大量寓言故事来说明其术语及类比。例如,“灰姑娘”的脚本并不是很健康有益的计划,因为你的王子(或你想要奖品)不会凭空降临,尤其是对一个守株待兔的女孩来说。由于许多生活脚本是在幼年时期所形成的,所以说明生活脚本需要小心地以儿童的故事来阐述。
第五、生活脚本的成份
伯恩相信生活脚本有五个成份:
是来自父母的指导;
符合脚本的人格发展的内容;
(1)是从幼时就作下对自己与生活的决定;
(2)是失败或成功的脚本;
(3)是一种行为的模式。
四、生活地位
所谓“生活地位”(life Positions),是指儿童基于沟通与脚本的基础,形成的自我价值与他人价值的综合感受。有四种常见的生活地位(Harris,1969所述),分别说明如下(配合图5—5):
第一、“我不行——你行”类型(处于第二象限,-5,5为极致位置)
这是儿童中感受最为普遍的生活地位。这种型态呈现的是个人自觉无力感的内在感知地位。而属于此地位的成人时常会感到退缩与忧郁。。
第二、“我不行——你不行”类型(处于第三象限,-5,-5为极致位置)
感受到这种生活地位类型的儿童不仅自己感到自卑,也觉得无法依赖于父母。在此地位的成人是儿童眼中的“输家”。形成这种生活地位感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儿童和成人都曾体会一连串无助失望的经验。
第三、“我行——你不行”类型(处于第四象限,5,-5为极致位置)
感受到这种生活地位类型的儿童,常会觉得白己是被牺牲的、被欺骗的。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说是别人的错。好斗的儿童及罪犯、精神病患多为此类。
第四、“我行——你行”类型(处于第一象限,5,5为极致位置)
感受到这种生活地位类型的儿童是心理健康的。感受到这种生活地位的儿童和成人,拥有符合现实的期望、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能力,亦即为“赢家”之地位。
五、抚慰的追求
伯恩认为,追求抚慰,是人们为达到被认识、被承认存在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行为。
当人们确认与了解另一个人的存在时,他们会给对方一个“抚慰”。
(一)抚慰的方向性
这个“抚慰”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抚慰”的呈现通常是明显易懂的,但在暧昧沟通中却隐藏不明。
1、正面“抚慰”
儿童得到的正面“抚慰”通常是在与人的对话和沟通中获得象征性的抚慰。
正面的象征性抚慰如:拥抱、表扬、握手、公开的喜爱表达如:“我喜欢你”,或者是不打断的倾听。这种正面的象征性抚慰是受众人欢迎的。
2、负面抚慰
儿童得到的负面的抚慰,如缺乏关注、拳打脚踢和传递“你是不行的孩子”,“妈妈讨厌你”等令人厌恶的信息。少量的、侮辱性的、嘲弄的抚慰,皆会使人们觉得他们是不重要的。
个人给予和接受抚慰的模式大部分取决于其”生活地位”,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乃控制了他们给予与接受正负面抚慰的能力。
人们为了交换抚慰而投入“沟通”的活动。根据波恩(1964 )所述,通过人们互动与抚慰的“刺激”,是人类天生渴望获得的目标,而任何表达对别人存在意义的行动,皆是满足这些渴望的一些手段与方法。当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时,儿童生命的丰富亦将无法达成(James& Jongeward,1971),甚至会造成儿童产生被遗弃的感受,与“我不行”的生活地位状态的感受。满足渴望的感受,将萌发“我行——你行”的状态,并能释放出具创造力的能量。
(二)进行正面“抚慰”的方法
正面的“抚慰”常通过互补性沟通来实现。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和欣赏,或者可以给予赞美及正向的反馈。这些反馈可以是身体方面的,例如身体触摸,也可以是明显易懂的手势或眼光。积极倾听是一个人能给予另一个人最好的一种抚慰(James& Jongeward, 1971)。
(三)正面抚慰的意义
正面抚慰能促进儿童产生“我行——你也行”的生活地位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最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
(四)追求抚慰的型态构架
人们追求抚慰所构架的型态有六种:
1、退缩化:无任何沟通产生,少有冒险,无抚慰存在。
2、仪式化:为社会性沟通,如打招呼、问候,是相当无个人色彩的沟通。
3、娱乐化:可提供互相接纳的抚慰,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通常会有较为表面化的沟通或会话,如足球、汽车、逛街是这类较为安全的会话主题。
4、活动化:以工作或职业的活动来架构过程,是处理外在现实问题的一个方法。
5、游戏化:需求的满足以非直接的、曲折的方式获得,此方式是可以收到密集的抚慰,但是很可能是不愉快的。游戏被视为非建设性的负面沟通。
6、亲密化:提供非条件式的抚慰,无游戏或剥削。
沟通分析辅导的目的之一,即为协助人们学习好的、具产生性的方式来架构他们的沟通型。
实际方法
在沟通分析中,将整个辅导过程看作是一种教学过程,由于沟通分析法有其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专门术语,所以在实际辅导过程中,也独具特色。
一、辅导的主要目的
简单的说,沟通分析主要的辅导目标,是帮助来谈者达到“我行——你行”的生活地位。辅导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与技巧让来谈者达到这个目的。由于儿童可以很容易学会与了解TA的观点与术语,所以在帮助儿童时,沟通分析的取向是常为人所使用的。
“我行——你行”的生活地位是儿童的一种选择。其他三种生活地位不是将自己过度膨胀,就是压抑过多,会让儿童觉得在生活地位中毫无自由选择的空间。哈里斯(Harris,1969)曾说,前三种生活地位是以感觉为基础,而“我行——你行”的生活地位,则是奠基于思想、信仰和行动的启发。我们并非骤然跳入另一个新的生活地位,而是通过我们做的选择,一步步而来。以图5—5的座标轴来看,我们可以记录一个人从一个象限移至另一个象限的轨迹,并且可以通过X、y轴的相对地位,定义出每一个移动步伐的操作型意义。其中X轴表示自尊的得与失,y轴则表示与他人关系的变化程度。
二、辅导者的角色
第一、包含环境的角色
在沟通分析中,辅导者的角色是包含教导与提供支持的、照顾的环境。在此环境中让来谈者感到他可以很自由地去放下或削弱限制他的种种命令、尝试新行为、重写新生活脚本以及朝向“我行——你行”的生活地位前进。
第二、儿童的教师角色
在理想状态下,沟通分析的辅导者扮演着一位老师的角色。等儿童学会如何运用沟通分析的语言时,辅导者则会进一步的引导他去分析自己的沟通型态,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如何与别人产生交互影响。
第三、儿童的家长角色
辅导者同时担任着儿童家长的辅导重任。因为很多产生问题行为的儿童在“我不行”的生活地位中成长的。儿童在家庭中形成的自我状态是深受父母影响的。如果母亲经常以她个人不行的“儿童”自我状态来对待她的孩子,那么她便传递着“我不行——你不行”的信息给她的孩子。儿童要发展坚强的“成人”自我状态,是必须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如何运用他们的“成人”自我状态,去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的。
三、辅导原则
在沟通分析中,辅导者遵循沟通分析的原则,并让来谈者使用这些原则来分析与改善自己的行为。沟通分析可以教给所有年龄层的人(从老到小)、不同能力群的人(从智障到资优者)。
沟通分析中,最常用的辅导儿童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义与解释自我状态。
第二、自我状态间的沟通分析。
第三、正面或负面的抚慰(如“温暖的绒毛”及“冷酷的刺”)。
第四、我行,你也行。
第五、生活脚本。
通过这些原则,使儿童学着去了解原因,掌握了解后的资源,重新进入选择的境地;换句话说,儿童可以学会如何使用他的“成人”自我状态,来处理来自成人与儿童自我状态间的冲突。
沟通分析的原则可以通过海报、图片、幽默的角色扮演等多样的方法与工具来有效的教导儿童。在沟通分析理论学家所出版的一系列书中,提供了许多运用范例。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从“青蛙”变“王子”,也学习如何给予与接受“温暖的绒毛”(正面抚慰)、避免给予与。
四、具体方法
(一)教导步骤
对任何儿童来说,沟通分析的有效教导法包含三个步骤。
1、解读原则;可运用故事、图片、玩具或其他适合的方法。
2、检测孩子所了解的沟通分析理论(发现理解错误时纠正之)。
3、让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举出与沟通分析理论相呼应的例子(如“今天你得到什么正面抚慰?”),或者确定你说的例子对他们的意义为何?(如“你必须早些上床睡觉是受什么自我状态的要求?”)。
(二)抚慰方法
可以教导与人相处有冲突的孩童一些有关新的抚慰型态的概念。首先,他们必须分析对方的行为。父母、老师、朋友给这孩子的是什么正向或负面的抚慰?对方给的又是什么抚慰?教导孩子从以下的分类中学习新的抚慰方法:
1.自我抚慰——为自己做一些好的事。
2.身体抚慰——拥抱、握手、拉勾勾(必须区分好的或不良的触碰)。
3.无声抚慰——点头、微笑、挥手、使眼色。
4.口头抚慰——“我喜欢你”、“做得好”、“谢啦”等。
5.报酬或特权——让你的父母和你一起外出,与他们跟你一起玩、为你做一些事。
儿童(五一七岁)可能不能如大一点的孩子能了解抚慰及自我状态的象征意义。此外,术语的运用与了解也会相对地减少许多。但对年幼的孩子,可从可以了解的直接感知,如给他们“温暖的绒毛”,使他们感觉到很舒服;也可以用带刺的硬塑料玩具,让儿童了解“冷酷的刺”。让他们体会到别人对他说了或做了一些让他不愉快的坏事的感觉。当孩子因操弄负向抚慰而感觉不舒服时,可以要求有正向抚慰的权利。同样地,年幼儿童或许可以了解我有“思想的部分”、“快乐的部分”、“霸道的部分”等自我状态之同义词,
一旦儿童了解自我状态的意义与存在,他们便可以开始了解与区分互补性、交叉性及暧昧性沟通型态。如果儿童带出一个有关任一沟通型态的情境,可以促使儿童将情境对话化。在交叉或暧昧的沟通中,多鼓励孩子运用“成人”自我状态来找出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三)其他方式,
1、配合着自我状态
配合着儿童的自我状态,来谈论负面情绪与行为,将促使他们辨别自己与别人的自我状态。在此基础上,把自我状态理论配合儿童所述的经验解说,儿童便很容易了解。
2、结合生活脚本的课题
在处理生活脚本的课题时,协助孩子澄清与描述个人的生活脚本,可以引用阿德勒学派的生活方式询问的问句:
(1)你家的”伤口”是什么?(G)
(2)你家有什么人?(BP)
(3)你的家人像什么?(BP)
(4)还有谁曾经和你住过?(BP)
(5)他们像什么?(BP)
(6)在家里谁的地位最高?(PI,P)
(7)你爸妈最喜欢说的话是什么?(PI,CI)
(8)以三句话形容你自己(BP,D)
(9)你家人会用什么话来形容你?(PI,CI,BP)
(10)你拥有最多不愉快的感受是什么?(R)
(11)你拥有最多愉快的感受是什么?(BP)
(12)妈妈最喜欢谁?(PI,CI)
(13)爸爸最喜欢谁?(PI,CI)
将上述问题进行可以编码,便可以找出该儿童的生活脚本的雏型。
BP(basic life position)——我认为自己与他人的基本生活地位。
PI(parental injunction)(从父母的C状态来的信息),如:父母的命令,如:别做一些我做的事。
CI(counter injunction)(从父母的P状态来的信息),如:反命令,如“至少试一试”
G(game)(“游戏”让别人付出代价而得到抚慰)
R(racket,负面感受)
D(decision)(决定,如:我如何选择我的生活方式)
P(program)(计划’如:如何遵守命令)
3、综合自传体文字,寻找儿童的生活脚本
很多人有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以记录生活中的片段,写下个人最内在的世界、感受、想法和事件。儿童对要写日记的家庭作业反应都不错。日记可以提供辅导者和儿童一份相关的感受、思想和生活脚本的纪录,以供探索。写日记或周记亦可以提供儿童与辅导者在晤谈以外时间的联系与亲近。
4、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儿童的具体行为
当辅导者不能保护儿童遭受负向的对待时,则别去干扰或阻碍儿童一些在他的家庭中仍有功效的脚本行为。别急着要求孩子在学会获得抚慰的适当方式前,放弃他原用的游戏。别替孩子决定什么是他应该做的事,也别鼓励孩子去扮演一名沟通分析的辅导者,尤其是面对比他们更有权力的人,因为对方可能会不喜欢,而有更强烈的负向行为。
上述的方式也可以用于团体或家庭辅导,以及个别辅导中。
角色扮演和演出心理游戏是有效的团体技术之一。沟通分析中的家庭辅导则可鼓励家人了解彼此之间的沟通型态的交叉点或暧昧处,了解生活脚本正在撰写,以及了解可以改变家人感受的抚慰行为。
沟通分析提供了许多人从个别辅导及不同的团体辅导中,得到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的改善。然而,在沟通分析中,尚有许多定义不明之处,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不佳的部分。实际上许多作者很难把沟通分析归为哲学性高的辅导方法。因此,沟通分析的各种观点、各方面之标准与准则应有所发展,以确保沟通分析的地位及专业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