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祖国的孩子
200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没有祖国的孩子》是2009年1月1日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舒群。本书主要内容介绍了“舒群小传”、“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等。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一阶段的文学,其间跨度有30年左右。30年在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过忽然而已,然而这30年的文学史却是不可忽视的。在惊天动地的时代巨变、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寻觅人生的辛苦遭逢中,不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而且其文学主潮,从那时起,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积攒着激情和趋向,成为了今天中国文学的前奏。最早,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以白话文的倡导推进了文学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和旧民主主义文学风貌迥异,即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其中尤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创作影响巨大,一批优秀作家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流派的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伟大的奠基与开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口号提出并形成运动,特别是随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越来越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作家直接间接地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开始自觉地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亦因其坚持人民的立场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同样成就斐然,融会成进步的文学洪流,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使那时的文学呈现出繁荣、复杂、丰沛的格局。“七七”事变以后,家国危殆的局面更加激发了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
本书收入他的短篇小说20篇,中篇小说4篇,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创作背景
舒群在狱中创作了《没有祖国的孩子》。
《磊报》因人员少,发行量仅几百份,维持了四个多月而停办。
这时的党组织又遭到了破坏,1934年中秋之夜,反动政府突然大搜捕,高嵩、倪鲁平、倪青华、李旭东(舒群)、王云九等均被逮捕。
王云九说,他与高嵩、李旭东三个人关在了公安局“前楼西北角的一个房间……我们的这间囚室还算是条件较好的,可以看书、写东西。”
在这一方面,采访舒群时也是这样谈的,他仅谈到了与高嵩居一间房。在高嵩的鼓励下,他创作了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李旭东被释放后去了上海,参加“左联”,《没有祖国的孩子》发表后引起轰动,是他的成名作。以后出版了一批小说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去了延安。
在发表《没有祖国的孩子》时李旭东使用舒群作笔名。倪鲁平的家人一直居于青岛,长期不知舒群即李旭东。而舒群、萧军在上世纪80年代均写“不知(倪)青华尚在人间否?”而倪青华初在河南,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健在。同在华夏大地,人间多少悲欢离合事。幸有王云九的回忆,填补一页历史的空白。
作者简介
舒群,原名李书堂,1913年生于哈尔滨,1932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三国际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结识了萧军、萧红。1934年初来青岛,改名李旭东。在青岛,他结识了倪鲁平,并进入他的家庭。倪鲁平,在市政府社会局为劳动科科员,弟弟倪寅初任职于区公所,弟弟倪鲁杰为市立中学学生,妹妹倪青华。倪鲁平思想进步,很快与舒群有了共同语言,他的妹妹倪青华嫁给了舒群,当时的倪青华还是市立女中的学生。倪鲁平一家住在四方。
舒群、倪青华结婚后在观象一路1号租住一间房子,同时给萧军、萧红写信希望他们来青岛,1934年端午节前一日,二萧由大连乘船来到青岛,舒群夫妇去大港码头迎接,并代二萧在同楼租了住房。
舒群来青岛后做什么工作?一直无人谈及,采访舒群本人,在谈青岛时期的生活时却只谈二萧及本人的入狱,未谈他自己的工作。曾任过青岛市副市长的王云九同志却谈到了舒群在青岛的工作。
王云九是青岛本地人,1925年“五卅运动”中在李慰农介绍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李慰农牺牲后也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
1932年青岛市要办地方自治,招考工作人员,王云九与倪寅初同为学员,学习期间成为好友,结业后,二人同在区公所工作,从而也认识了倪氏兄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7 04:0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