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若文集》是现代
郭沫若撰文集。十七卷。作者的重要著作均被收入。
创作背景
1919年9月11日,作者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诗作《鹭鸶》和《抱和儿在博多湾海浴》时首次署用笔名“沫若”。其命名来由,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续编)》中有说明:“他(范允臧)问起我的笔名的意义来,‘沫若’两个字,是不是取佛经的‘如梦幻泡影’那样的意思?但我的名字其实是‘沫若’,是由于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里有‘关沫若’的一句,便是那两条河并举的开始了。”按: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雅砻江,均流经作者的家乡四川省。‘关沫若’一语出自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一文,不是《喻巴蜀檄》。
出版信息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作者简介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进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组织创造社。1926年参加北伐,任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和副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流亡日本,从事甲骨文和中国古代史研究。1937年回国,积极投入救亡运动,团结文艺界人士进行抗日斗争。1948年进入东北解放区。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历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现代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