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形意拳
中国传统武术拳
河北形意拳是形意拳三大流派之一,形意拳是用金、木、水、火、土作代表符号,创出劈、崩、钻、炮、横五拳及人体各部所属以相生相克的哲理构成形意拳拳理基础。刚中寓柔,动静分明,神形兼备的传统拳术,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出手“一寸为先、一发即至”。山西一派拳势紧凑,劲力精巧,而以郭云深,刘奇兰、李存义、孙禄堂等为代表的河北形意拳,拳势舒展,稳健扎实。
历史渊源
形意拳是中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
位列中国四大名拳。风格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据初步考证,形意拳诞生于明末清初,系姬际可所创。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也称心意拳,简称意拳,传至李能然之后,易名派生为形意拳。 据史料载,确认姬际可是心意门拳法技艺的首传人。与姬氏拳法同源的派系主要有:少林心意把、马氏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形意拳。据黄新铭著<姬际可传>载:姬际可,字龙峰。山西蒲州诸冯里尊村人(现属永济县张营乡尊村)。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卒于清朝康熙初年,享年约80岁。乃心意拳的创始人。尊村原名宋村。西距黄河二里(今东迁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东南距中条山五十里。姬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其父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际时,次子际可。际可少年时,家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其妻谢氏,生六子。据清朝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载:际可“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巨魁。人号神枪。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少时从塾师学文习武。此后,际可练拳,手眼、身法、步,浑然一体。继练大枪术,造诣独精。际可到少林寺表演了拳术和枪术,得到了僧人的称赞。亦从少林僧人习武中,大受启发。在居住少林寺期间,对明朝盛行于少林寺的虎、龙、豹、蛇、鹤五拳深入研习。在一天,他忽见两鸡相斗,遂悟其理。于是创立了心意六合拳,前后各六势。概括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从学者甚多,杰出者仅郑氏一人。郑氏传曹继武,曹传戴龙邦、马学礼,此术得以弘扬。
后来,形意碰撞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河北派是其中之一,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县人,以经商为主,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苦学十年,人称“神拳李”,根据“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道理,认为“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术特点是由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表现的。因引将心字改为形字而称形意拳。李先生根据拳术的原理原则及特点,反复实践,对形意拳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将拳理发展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法上采用了以掌代拳;将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侧身弓步改为“三七”步,即将重心移至后腿,比例为前三后七,形成了当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灵的弱点。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并增加了新编套路和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回到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
主要传人
河北形意拳谱系传承如下:
姬际可———戴龙邦———李洛能———刘奇兰、郭云深———李存义、张占魁、孟昆———任德杰———张鹤年。
河北形意拳刘奇兰先生的著名弟子有长子刘文华、次子刘锦堂、三子刘荣堂和李存义、耿继善、张占魁、王福元、周明泰、刘凤春、田静杰等人。李存义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尚云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跃亭(定光三李)、横柏年、马玉堂等人。
尚云祥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其女尚芝荣,弟子陈子江、许笑羽、王凤章、高秀亭、李文彬等人。
郝恩光先生的弟子主要有:李玉琳、郝家骏、骆兴武等人。
李文亭传艺于唐凤亭、唐凤台、李敦素、李春博、李春航等。
耿继善先生主要传人有其子耿霞光,弟邓云峰、赵德祥、刘彩臣、董秀升、张秀等人。耿霞光传艺于其子耿德福,弟子陈尚毅。
邓云峰传艺于其子邓文英、邓文顺,弟子吴子珍、李钢、张文源等人。
刘彩臣传艺于其子刘清泉。
河北形意拳传人郭云深先生的著名弟子主要有其子郭深,弟子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王芗斋等人。李魁元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孙禄堂、田慎泽、李汉章、马礼堂等人。孙禄堂先生主要传人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弟子齐公博、郑怀贤、李玉林等人。
1911年,由国会议员叶云表、马凤图等人在天津三条石成立“中华武士会”。后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会,扬名海外。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骆兴武在宣武区延寿寺街100号成立“兴武国术研究社”,传授八卦、形意、培养众多弟子,较为著名的有其子骆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刘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伟忠、许世田等。
1928年,李存义先生之再传弟子唐风亭、唐凤台二人在崇文区珠营火神庙,后迁至花市火神庙成立“北平大兴县第一国术馆”,培养众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陈庆友、马凤鸣、艾玉山、田永福及再传人其孙唐振荣等。
1900年。耿继善先生在西城区地安门西火神庙成立“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荟萃各派武术各家,传授形意、八卦、太极诸拳及各种器械、后由邓云峰先生及其弟子吴子珍先生先后接办。前后七十余年,培养弟子众多,影响颇大。吴子珍先生较为著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勋、牛宝贵、臧玉和等。
河北形意拳传人事迹昭著影响极大,为宏扬中国传统武术,在承传、发展、提高中国传统拳技术理论水平,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理论要点
1、河北形意拳代表人物郭云深论训练
形意拳三体式,两足要并重,不可单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各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之重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势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唯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
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论三层呼吸
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唯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谓练气化神之理也。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论练功
形意拳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平常之理,唯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也。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乡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骛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之,人为之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
论神气
形意拳术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超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唯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精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极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即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即易骨,易筋,易髓,此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炼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驾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意,绵绵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侯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也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在论拳术之详情。
2、河北形意拳代表人物李存义论实战
第一则
李存义先生言: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练神返虚之用也。”明、暗劲之体用,是将周身四肢松开,神气缩回,而沉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再将两目视定彼之两目,或四肢,自己不动而为体也。若是发劲刚柔曲直,纵横圆研,虚实之劲,起落进退,闪展伸缩,变化之法,此皆为用也。此是与人相较之时,分析体用之意义也。若论形意拳本旨之体用,是自己练趟子为之体,与人相较之时,按练时而应之为用也。虚实变化不自专用,因彼之所发之形式而生也。
第二则
余学习拳学,一生不知用奸诈之心。先师亦常云“兵不厌诈”。自己虽不用奸诈,然而不可不防他人,终身未尝用奸诈之胜人,皆以实在功夫也。若以奸诈胜人,彼未必肯心服也。奸诈心有何益哉,与人相较总是光明正大,不能暗藏奸心,或是胜人,或是败于人,心中自然明晓,皆能于道理有益也。虽然奸诈自己不用,亦不可不防,惟彼之道理,刚。预、柔、虚、实、巧、拙,不可不察也(此六字是道理中之变化也,奸诈者不在道理之内,用好言语将人暗中稳住,用出其不意打人也)。刚者有明刚、有暗刚、柔者有明柔、有暗柔也。明刚者,未与人交手时,周身动作神气皆露于外,若是相交,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钢钓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自觉身体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刚中之内劲也。暗刚者,与人相较,动作如平常,起落动作亦极和顺,两手相交,彼之手指软似棉,用意一抓,神气不只透于骨髓,而且牵连于心中如同触电一般,此是暗刚中之内劲也。明柔者,视人之式动作毫无气力,若是知者视之、虽身体柔软无有力气,然而身体动作身轻如羽,内外如一,神气周身并无一毫散乱之处。与彼交手时,抓之似有,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无。此人又毫不用意于已,此是明柔中之内劲也。暗柔者,视之神气威严,如同泰山。若与人相较,两手相交,其转动如刚球,手方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去,则彼身中又极灵活,手如同鳔胶相似,胳膊如同钢丝条一般,能将人手粘住,或缠住,自己觉着诸方不能得手,此人又无一时格外用力,总是一气流行,此是暗劲中之内劲也。此是余与人道艺相交,两人相较之经验也。以后学者若遇此四形式之人量自己道艺深浅,神气之厚薄,而相较量。若是自己不能被彼神气欺住,可以与彼相较,若是睹面先被彼神气罩住,自己先惧一头就不可与彼较量。若无求道之心则已,若是有求道之心,只可虚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能如此视人,能如此待人可以能无敌于天下也。并非人人能胜方为英雄也。虚实巧拙者,是彼此两人一睹面数言,就要相较。察彼之身形高矮,动作灵活不灵活,又看彼神气之厚薄,一动一静言谈之中,是内外家。先不可骤然取胜于人,先用虚手以探试之,等彼之动作,或虚或实,或巧或拙,一露形迹,胜败可以知其大概矣。被人所败不必言矣,若是胜于人亦道理之中胜人也。就是被人所败,亦不能用奸诈之心也。余所练拳一生,总以道理服人也。以上诸先师亦常言之,亦是余一生所经验之事也。以后学者,虽然不用奸诈,不可不防奸诈,莫学余忠厚,时常被人所欺也。
名家大师
1.李飞羽(约1808一1890)字洛能,世以字行;亦称能然、老农、老能。河北深县窦王庄人。李飞羽自幼嗜武,习练花拳。闻山西祁县小韩村戴氏精于心意拳,遂以种菜为名至祁县,辗转挽人说项,约于18 45年拜戴文雄(小字二闾)为师学习心意拳(见《车君毅斋纪念碑文》)。李飞羽拜师时已37岁,经十年苦练,学乃大成。据《拳意述真》言,李飞羽之技已臻上乘,当时县境内有武进士某甲,体力逾人,且善拳术。此人素与李飞羽友善。一日,欢晤之间,某甲出其不意从身后抓住李飞羽,正欲上举,自身却已腾空斜上。约1856年,李飞羽被太谷县乡绅盂勃如聘为护院。此后,当地车永宏(字毅斋)、宋世荣,以及河北深县刘奇兰、郭云深等相继拜李为师求学拳技。李飞羽遂整理所学,参益心得,易名“形意拳”,广传徒众。随着形意拳在山西和河北的广泛传播,逐步形成了以心意拳为母,而又有别于心意拳的形意拳技术和理论体系。李飞羽逝时,年约80余岁。
2.宋迈伦(1809—1893),名彦超,字迈伦,人称“宋老迈”。河北冀县赵家庄人。出身武术世家。九岁学武,练弓、刀、马、步、石等。二十岁中武秀才。旋外出访师学艺,遇乔龄(字鹤龄)传予三皇炮捶拳和大枪术。经数年揣摩苦练,多有心得。中年至京,曾入清廷“神机营”供职,旋灰志功名,游幕京畿,传徒授武。曾创办“北京会友镖局”,“南会友镖局”。武坛后学尊宋迈伦为北京三皇炮捶拳的开拓者。
3.白西园(1819-1907),直隶饶阳县人。自幼以行医为业、行医至山西太谷得遇李老能先生,拜于门下。其拳法奸滑抽撤,杳无踪迹,三摇二旋不可捉摸,后为清宫御医。刘纬祥访白先生于北京打磨厂,执弟子礼,从学形意拳。
4.刘奇兰(1819-1889),清末河北深县人。幼喜拳术,拜李飞羽为师学习形意拳。造诣甚深,常有闻名来访,数言后即拜服为弟子者。刘奇兰无门户之见,破守秘之风,联络各派,集思广益,精通多种拳、械。刘奇兰通文事,曾为深州卫门幕宾。后归隐故乡,教授门徒。由于他性情宽厚,不轻易伤人,热心传武,循循善诱。因此,他的高足弟子甚多。如李存义(1847—1921)、张兆东(1859一1940)等均出其门下。奇兰寝馈斯道,垂四十年,至70余岁而殁。其子文华(字殿臣、殿琛)继承父艺,亦精形意拳。清宣统三年受聘至北洋政法学校教授武术,民国初年任清华学校武术教员、兼任天津武士会、北京尚武学社总教习。著有《形意拳术抉微》,阐扬刘奇兰所传拳技。
5.张学(1827—1908年)字琴堂,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赵行夏庄村人,功力拳十四代宗师。自幼家承武学功力拳,性豁达,善技击,乐助人,咸丰年间,本村刘家大户被飞贼三十余人抢窃,声势浩大,张公闻知,与飞贼交手,击毁飞贼数人与贼首只一战,便将其擒获,送交官府正法。自此声威远震,后来在张家口设全胜镖局,水陆数千里二十余年无失事。
6.孙琅,生卒年不详,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夏庄村人。功力拳第十四代传人,著名武师,清道光年间武举人,曾在北京三拳击杀三个侵辱中国妇女的八国联军鬼子兵。孙琅先后师从功力拳十三代武师张凤舞及十四代师兄张学,武艺精湛,轻功如游鱼戏水,深得功力拳真谛。其为人忠厚,惩恶扬善,一时乡人皆赞,奉为楷模。
7.史计栋(1835—1908),字振邦。人称“史六”,以排行第六故。河北冀县人。幼习弹腿、连腿。在北京开设木厂经营木材为业。经同乡好友尹福介绍,拜董海川为师深造。史计栋秉性聪悟,甚得董海川器重。董在授其八卦掌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还因材施教地将史原习腿技按八卦掌拳理进行改编,使史步捷径入堂奥,不数年即以精八卦掌名于世。史计栋曾随守备王德录缉捕劫犯,以功获奖六品顶戴。史计栋为人慷慨侠义,尊师敬老。董海川离肃王府后,居住其家,侍奉甚勤,其妻拜为董氏义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18:0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