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级中学,又名淅川县第四高级中学,学校前身是淅川县荆紫关高中,2001年11淅川县荆紫关高中更名为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级中学,该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该校位于豫,鄂,陕三省结 合部的中州名镇——
荆紫关
发展历史
1898年,受
康有为和
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废
科举制度的影响,各地开始兴办学堂,荆紫关在1901年创办了“荆紫关学堂”。
1925年,在“荆紫关学堂”的基础上成立“荆紫关高小”。
20世纪40年代,受
日本入侵
中原的影响,“河南大学”被迫撤离开封,于1944年6月辗转颠沛到荆紫关镇,热情的荆紫关人民自己省吃俭用,来支持河南大学师生在这里生活学习。河大师生为了感恩,力助荆紫关创办了“七七中学”。
1956年,“七七中学”改名为“淅川县第六初级中学”。
1969年“淅川县第六初级中学”升为“淅川县荆紫关高中”。
2001年7月,“河南大学”在90年校庆期间,组织访问团沿着当年师生流亡的路线来到荆紫关镇,11月18日,“淅川县荆紫关高中”迎来百岁校庆,正式成为“
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中”。
学校是一所融普高、职校(淅川县中等职业学校)于一体的公办学校,2014年5月学校与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高职衔接班。
截至2020年,荆紫关高中有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数百人,有教学楼2幢,图书馆1个,学生公寓楼1幢,教职员工宿舍楼2幢,实验楼1幢,学生餐厅1座,图书、仪器、电教设备进一步充实完善,逐步达到一类标准。
荆高人坚持“普高立校、特色兴校、职业发展学校”的办学思路,依据“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人性化教学,把“以德育人,以人为本”作为一贯的办学思想,坚守“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树立“儒雅、爱岗敬业”的教师形象,培养“自信、知新、敏健、守法”的学生形象为奋斗目标,取得了教育教学的辉煌成果,引起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注,河南省原副省长赵建才,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校长宋纯鹏,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富治,市人大原副主任秦俊,市政协副主席赵秀玲,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淅川县人民政府县长杨红忠等领导先后到我校视察调研指工作。学校先后荣获淅川县示范性学校,淅川县文明单位,淅川县教育先进单位,淅川县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称号,同时,也赢得了广大人民和学生家长的信任和赞誉,荆紫关高中已成为豫鄂陕三边人民心中的名校。
师资队伍
学校有教职员工50多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市级模范教师(包括班主任)9人,国家、省、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6人。2020年学校又新招聘教师8人(语文1人,数学1人,英语2人,物理1人,政治1人,历史2人)。
办学成绩
2007级毕业生胡夕阳考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高校),中招成绩仅368分,邢昊同学考入
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高考中有20多名同学被本科院校录取,程雪萍同学超出文科二本录取分数线50分被
南阳师范学院录取。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校长:吕洲
副校长:王子斌 王西伟
党支部副书记:王新
工会主席:严富建
德育主任:肖铁
教导主任:姚海鸿
后勤主任:刘俭成
一个多世纪沧桑砥砺,一百多年春华秋实。荆高人在党的教育方针正确指引下,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宽广大道上携手并进,把荆紫关高中真正建成豫、鄂、陕三边大地培英育才的明珠,让中华大地唱响荆高学子自豪的颂歌。
相关文化
在荆紫关镇古街南门外,是一座清代多重衙门,即府台衙门、协镇署、副将署等。该衙占地百亩,原设有东城楼、花城门、击鼓楼、大堂、二堂、审衙、兵营等多项建筑。至今其中的大门楼、审衙、厢房等项建筑仍保持完好。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这里兼办学堂,由小学到高中,到河大附中,已成百年老校。特别是1944年,河南大学为躲避日寇炮火,避难到此办学,在古镇人民的帮助下,河大师生渡过了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哲学大师冯友兰,著名教授陈子昂等亦在此从事教学活动,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2001年河大领导为感谢患难时的朋友,千里迢迢,专程来此慰问,并确定荆紫关高中为河大附中,即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中。
参考资料
荆紫关高中.https://m.yo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