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位于
河南省郑州市,是河南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涵盖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主要粮油作物,蔬菜、园艺、食用菌、中药材、林业、水产、桑蚕等特色产业,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控,植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
发展历史
1909年,河南省立农事试验场创立。
1929年,沿革为河南省农林试验总场。
1950年11月,河南省农林试验总场更名为河南省农业试验场。
1958年,更名为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9月,更名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1962年9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改名为河南省农科所。
1963年1月,恢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文化大革命”期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撤销。
1972年4月,改为河南省农林科学院。
1985年1月,河南省农林科学院改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1989年,增设农药试验厂。
1999年,成立种子开发部。
2001年,成立绿保公司。
科研条件
组织机构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7月,有70余个国家和省级研究平台依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同时代管
神农种业实验室。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农业部郑州潮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郑州)等
省级科研平台:河南省畜禽繁育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饲料与养殖环境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水稻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智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动物生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饲料质量安全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2月,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图书馆有藏书(包括资料)28万册,中外文现刊600余种,电子文献500余种;购买了
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ABI、AGRIS、AGRICOLA、万方外文文摘数据库等多个中外文数据库。
人员编制
截至2023年8月,机构有在编在岗职工977人,其中研究员163人、副研究员339人、博士324人,另有编外聘用科研助理574人。先后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原学者7人、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6人,100余人次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国家级人才称号,140余人次获得省管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省级人才称号,现聘有9名“河南省特聘研究员”。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拥有首席科学家2人,岗位科学家23人。全院有19个省部级创新型科技团队。
形象标识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徽采用圆形设计,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以绿色为主色调,寓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绿色、优质、安全和生态;主体图形由麦穗抽象而成,圆形图形使整个标志彰显和谐、圆融。
精神文化
团结、创新、求实、奉献
2021年12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展了“我们的节日”冬至包饺子、送饺子活动。2022年3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悦运动 越健康”庆“三八”妇女节健步走活动;8月,举办了喜迎党的二十大“农林科技杯”篮球邀请赛。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7月,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7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519个,其中国审(鉴)定品种152个;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75件;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51件。
学术刊物
《
河南农业科学》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期刊定位为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报道范围包括农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园艺、畜牧·兽医、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进展、新工艺、新理论。
《
种业导刊》创刊于1981年,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管,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主办,主要栏目包括政策经纬、专家论坛、专题综述、种业管理、市场预测、工作研究、特别关注、栽培技术、植物保护、蔬菜园艺、园林绿化、问题与探讨、审定品种等。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