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会(河曲河灯会),山西省河曲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河曲河灯会是流传于晋西北地区黄河岸边河曲县并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河灯会,老百姓称为放河灯。放河灯源于佛教佛事仪式中盂兰盆会的“照冥荷花灯”,其目的是普渡落水鬼魂或其他孤魂野鬼。河曲河灯会赋予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内涵。
河曲位于九曲黄河拐入晋境之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的黄河东岸口。据《禹贡》记载,禹曾亲临河曲治理河道,至今禹迹犹存。此地历来河渡繁忙,船工辈出,被称为“河路汉”的船工常年走险于变幻莫测的黄河之中,死难者无数,放河灯活动因之备受重视。又因旧时河曲地瘠民贫,乡人多有走西口谋生者,其流亡丧命于外乡者众多,家乡人以放河灯形式祭祀他们,河灯会遂稳固地传承下来,并逐步延续下来形成古老习俗。
民俗内容
首先,河灯的用料是平常见到的五色广告纸,匠人用巧手将之叠成上大下小深约三寸的斗状,底部要浸过蜡,这样漂在河中不易被风吹灭,也不易点燃灯纸。其次,要用木浆纸打灯捻子和裁灯捻子,这是做灯的重要步骤之一。灯捻子做得不好,河灯容易熄灭。再次,将少量沙子用融化的蜡油粘在灯的底部,与灯捻也凝结粘连,一来防止灯被水浸蚀,二来加重灯的分量,不易被风吹翻。最后,灯油用河曲人常吃的胡麻油、黄油,油选上等的,火焰才明亮而耐烧。
到了放河灯的时辰,鸣炮点火之后,船工驾驶着小船,载着制作好的河灯和准备的油桶油盆,缓缓地向事先看好的地方驶去。选定地方,抛锚停船,便将油倒进油盆,工作人员迅速抓起河灯开始“注油”,并将润湿灯捻的河灯交给下一个人,点燃河灯后,由候在船帮的工作人员迅速放进水中,任其顺水漂走。
文化特征
河曲河灯会历史悠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来临之际,山西省河曲县人民蜂拥而至位于县城西门外的“西口古渡”处燃放河灯并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并为在黄河上走船而死难的船工们超度亡灵,祈祷风调雨顺。河曲河灯会把祭禹、悼念亡灵、祈福集结于一身,通过特殊的放河灯形式来寄托对故去人的哀思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企盼,是禹文化和走西口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物。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河曲河灯会已进入晋、陕、蒙三省区民众的集体记忆,成为河曲地区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学、民俗学及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河曲河灯会已成为山西、陕西、内蒙古交会地区影响较大的民俗节日,它与当地民众的思想、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是民风乡情的缩影。
传承人物
刘喜才,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灯会(河曲河灯会)。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灯会(河曲河灯会)》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河曲县宣传事务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3年9月,由中共河曲县委、河曲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河曲县委宣传部、河曲县文化和旅游局、保利文娱科技有限公司倾情打造的“河清盛世、曲著华章”2023河曲3D光影非遗河灯会盛大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