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曲之没落中外皆然,主要原因是进行节奏跟不上现代人生活节拍,古戏目中道德价值观念不被现代人接受,崇尚流行的年轻人缺乏古典素养拒绝接受,速食文化的流风下古典精髓荡然无存,艺人失去自尊,观众失去信心。最後致命的一击来自电视媒体之大举侵入家庭,使传统歌子戏表演艺术空间遭受空前的浩劫。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的1990年,从事广播、电视歌子戏多年的河洛歌子戏团团长刘钟元和现任该团艺术总监的陈德利两人,抱著力挽狂澜的悲壮誓约挺身而出,打出精致歌子戏旗号,纠集一些具舞台功底的传统戏曲艺人和现代剧场工作者,献身植根於传统的创新,开创当代歌子戏艺术领域的历史任务。
河洛歌子戏团投注的心血,很快地有了回报,也改变了残酷的现实。1991年2月间在
国家剧院推出创作剧《曲判记》作为试金石,高价位门票下连演四天,阿公阿婆老戏迷回来了,新新人类也涌进来了,舆论和观众都给予一致的肯定与好评。
古典注入新血可以复活,要它成为健康有朝气的新古典,须要不断的创新与试验。河洛歌子戏陆续制作了包括多出获得金钟奖荣誉的经典之作,这期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国立中正文化中心,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都给予我们热心的指导和经费补助,一向关怀
本土文化的义美食品公司也给予我们文宣上的赞助,很庆幸在迈向永续经营的路途上,河洛歌子戏不乏良师益友的指导和支援。
在台湾歌子戏的历史发展中,河洛歌子戏团独树一帜傲视群雄,是台湾最具代表性与艺术成就的剧团之一。他对台湾本土文化的结晶——歌子戏的传承,发展及推向国际文化舞台所做的贡献令世人瞩目。
河洛歌子戏团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在民本电台制作广播歌子戏之九龙歌剧团,由刘钟元先生将民间的戏剧表演形式经由广播电台播出,此举创历史先河,蔚为风潮。四十九年改组为联通歌子戏剧团并活跃於随后开播之台视频道。五十九年扩充为联合歌剧团,集石文户、陈聪明、杨丽花、
叶青、
黄香莲、柯玉枝、王金樱、
许秀年、柳青、巫明霞等编导演於旗下。六十五年赴新加坡公演。七十五年隶河洛文化公司,并以中视河洛歌剧团之名制作「绿珠楼」、「大汉春秋」、「汉宫怨」、「东汉演义」、「江南四才子」等电视歌子戏,「大汉春秋」更荣获金钟奖荣誉,并集一流技术人员与演技派演员於八十五年二月间应
国家剧院之邀公演精致歌子戏——「曲判记」,好评如潮,向隅者众。
初期有尤昆(殁)、陈宝华夫妇、
陈升琳、
唐美云、许亚芬、郭春美、张素卿(包喜)等,
唐美云、许亚芬、郭春美已独立组团。现在的主要演员有王金樱、小咪、石惠君、吕雪凤、罗文君、罗育忠姊弟、陈雅真(禹安)、陈雅妮姊妹、简宏璋、李牧芹(珞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