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质学和地貌学中,基准面是侵蚀过程的下限界面。这个现代术语由约翰·韦斯利·鲍威尔于1875年提出,该术语随后由威廉·莫里斯·戴维斯在侵蚀循环理论中使用。河流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
水平面,又称河流
侵蚀基准面和
侵蚀基准面。基准面的变化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截流,广泛沉积。
1857年美国J.W.鲍威尔首先提出此概念。河流基准面分为总侵蚀基准面和
地方侵蚀基准面:①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河流汇注海洋,海平面就是这些河流的总侵蚀基准面,一些人则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诚然,有些河流或河段的下切侵蚀深度可在海平面以下,但其侵蚀的深度仍然受着海平面控制。②流域内还存在着一系列局部或地方侵蚀基准面,如支流注入干流,干流的水面成为支流的侵蚀基准面;河床中的坚硬岩石亦可作为其上游河段的侵蚀基准面;注入湖泊的河流,湖面大致为该河的侵蚀基准面。这些侵蚀基准面不仅本身不断变化,而且存在时间较短,影响范围较小,统称为地方侵蚀基准面,又称为暂时侵蚀基准面。河流的发育受其基准面的控制,基准面上升,水流的挟沙能力降低,就会发生淤积作用;基准面下降,河道比降增大,水流
侵蚀作用加强,并由下游开始向上游发展,发生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在河流纵剖面的塑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河床在经历一定时间的塑造过程以后,便能取得一定的断面和坡降,使来自上游的水和泥沙都能通行无阻,即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这时纵剖面呈现一条圆滑的凹型曲线,称为河流均衡剖面。当流域因素有了改变,河流的河床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来沙多了即堆积,来沙少了即侵蚀,最后取得新的平衡,这便是河流自动调整作用。
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其高低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状态,其升降会引起长河段的冲淤和平面上的变化。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通常分为两类:总的或永久的侵蚀基准面,即
海平面,及地方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侵蚀的限度,往往受某一基面所控制。就一条河流各河段而言,一些坚硬的岩坎、湖泊与河流的汇口等,起着暂时的、局部控制河流下蚀的作用,因之这种岩坎、汇口就称之为地方侵蚀基准面。对于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对所有入海河流而言,海平面起着控制整个流域水流的下蚀限度,因此海平面也是终极侵蚀基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