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历史追溯
相传,元朝末年,旱涝灾害交替,乳名重八的凤阳孤儿
朱元璋,小小的年纪就出家当了撞钟礼佛的小和尚。
这年冬天,寺庙断炊,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小和尚朱元璋,渡过淮河一路向西化缘乞讨,走到怀远县河溜地界,又冷又饿,两眼一黑,两腿发软,晕倒在路旁。
心地善良的庄稼汉葛来安,将小和尚背回家中。为了让小和尚早日康复,葛家老母亲用一斗绿豆磨浆,点制了一竹篮铜钱大小的河溜小豆饼,煮给小和尚滋补身子。
绿豆磨制的小豆饼,味甘性平、清热解毒、补气和胃、营养丰富,小和尚食之很快康复。
小和尚后来反元起义,夺得天下,当上了大明朝的洪武皇帝,葛家老母亲制作的河溜小豆饼,被誉为“救驾小豆饼”,成为宫廷美食。
另一说,明末清初,淮河岸边擅长磨制小豆饼的民女左某,随夫落户河溜,夫妻二人在集市开了处以绿豆为原料的小豆饼作坊,从此这里就诞生了河溜小豆饼。
迄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百年来,河溜小豆饼以其色、香、味、形俱佳成为地方特色食品,并被人们作为礼物辗转送到上海、南京、合肥、淮南、蚌埠等地。
制作工艺
河溜小
豆饼,是筛选颗粒饱满、粒实均匀、光亮的优质绿豆为原料,先用石磨将精选的绿豆破碎为豆瓣,用筛子除去粉状物,以清水浸泡豆瓣数小时,漂去绿豆壳,再用小石磨将豆瓣磨成糊状,以特制的工具将绿豆糊滴在温度适宜的平锅上,再经加热后,直径不过1.5cm左右,厚薄均匀,色泽淡黄,味美清香的河溜小豆饼便出炉了。
常见摊贩一般制作工序:一口大油桶改装的炉子,上面反扣着一张微微凸起的平锅,用专用的漏斗,大概能有不少于5个的滴嘴,师傅用极其熟练的手法,先在锅面用沾着油的抹布啥的涂抹一下,再依次滴满锅面用绿豆、豇豆或豌豆等磨成的材料组合成的稠稠豆浆,盖上铁锅盖,几分钟后打开锅盖,已是黄橙橙的类似5毛或1元钱硬币大小的豆饼了,再用特制的锅铲依次推到旁边的竹筛子子凉凉,便可出售了。
烹饪方法
河溜小豆饼因吃法不同,其风味也就各异。
其烹调方法多样,可炒、可烧、可炸、可入汤,可做配菜佐料,亦可做主菜下饭,更加饭菜相兼。它是素菜荤做,配以大油、大火、大辣,其色金黄,视之诱人;其形玲珑,望之悦目;其香扑鼻,嗅之开胃;其味独特,食之快意。有青菜炒豆饼,牛、羊肉炒豆饼,糖醋豆饼,豆饼汤等等
食用功效
由于绿豆味甘、性平,可清热解毒,消痞通气,常食能补元气、和脏腑、通经脉、健脾胃,尤其解暑解酒,其效更佳。
因此,是一种传统的保健食品,深受人们欢迎,既是农户家常小菜,也是酒店待客佳肴。
做为皖北传统地方名菜,河溜小豆饼现已成为大、中城市高档饭店的特色为菜。
发展现状
由于在保鲜、保质、贮藏、运输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河溜小豆饼尚未形成规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河溜小豆饼的日子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