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大鼓
河北省的传统民间艺术
河间大鼓是一种河北省的传统民间艺术。演奏风格独树一帜,鼓谱丰富,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是河间丰厚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2006年,河间大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河间大鼓历史上的一件喜事、盛事。
发展历史
河间大鼓因其体大而得名。制鼓专业行的师傅说:鼓面直径1.8米以上的叫做大鼓,2.0米以上的叫特大鼓,鼓的打击面用牛皮制成,为了发音响,又悦耳,耐打击,牛皮不得有鞭伤、刀痕、针眼,质量要求十分考究严格。
河间大鼓是全民性的民间艺术,而且分布很广,每队组建年代、历史、流派各不相同。河间大鼓已有千余年历史,其中有两个鼎盛时期,一个是明、清两代太平时期,河间大鼓队约有300多个;另一个是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时期,河间大鼓队急增,约有300—400个,每逢农闲节日、庆典之时,大鼓表演十分红火。
过去,河间大鼓队大都以村为单位,有的以同村同姓氏人家(俗称会)组成。鼓队负责人称鼓头或班主、领班。一般由打鼓技艺高、会演奏的套数多、威望高的人担任。鼓头不仅负责器具的保管,组织演出,还负责鼓手的挑选和训练。直到如今,鼓头(班主)不少都是世袭制。到现在,有的鼓队鼓头已是六、七代传人了。
大鼓的演奏员,俗称鼓手,要求一是爱好打鼓,二是有悟性,三是尊重同事,服从指挥,四是身体好,五是技术全面,不仅会打鼓,还能敲镲、铙等伴奏铜乐器,六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因为有时为了鼓队的发展,不少鼓手都得自己拿钱为鼓队购制器具。
历史上,河间大鼓曾多次晋京表演。由于鼓面大,表演的人多阵式大,会演奏的套路多,鼓声响,鼓艺高,气势雄伟,场面壮观,河间大鼓曾一度称雄京津,名闻遐迩。
1996年7月,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祖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欢聚一堂》栏目组,特意调河间市龙华店乡北皇亲庄和时村两支大鼓队,70多名演员,在中央电视台最大的演播厅内录制演出。国际著名导演黄阿原,还亲自给鼓队编导了一套新鼓谱,并命名为“庆回归”。大鼓队以高超的鼓技赢得了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主持人石富宽握着时村大鼓领队孙天普的手久久不放,连连说“河北河间大鼓真棒!”节目录制完成后,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第四套节目的黄金时间通过卫星向国内和全世界播出四次。《欢聚一堂》栏目还将此作为1996年精品节目,于1996年年底和1997年年初在第四频道又重播两次。
特点介绍
总起来说,河间大鼓具有演奏内容丰富、演奏技巧多变、演出效果火爆、参演人员众多四个特点,深受民众,尤其农村民众的欢迎和喜爱,所以有其它艺术所不能具有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首先,河间大鼓演奏内容丰富。河间大鼓是打击乐器,也有演奏乐谱——鼓谱。鼓谱,俗称套,每一套表示一个内容。据调查,河间大鼓有100—150套鼓谱。现在比较流行的约30—50套。
其次,河间大鼓演奏技巧多变。大鼓演奏乐器都是由大鼓、小鼓(俗称引鼓)、大镲、小镲、大铙、大锣(个别)、小锣、云锣为主要乐器。一般一个大鼓队配备一面大鼓及多副铙、镲和一面小鼓及多副云锣小镲小锣。按照演奏风格、技巧不同,河间大鼓大致分为两个流派——东路和西路。东路以米各庄周边为代表,没有套鼓,鼓与铙、镲齐鸣,有的套路更注重铙、镲表演,演奏起来有万马奔腾之势,不可阻挡;西路以兴村周边为代表,以套鼓为主,演奏时由小鼓(引鼓)先演,然后,大鼓(含镲铙)合之,引鼓演奏活泼轻快,大鼓敲击火爆异常,震人心憾人魄,大有山崩地裂之感,再加之演员击打动作诙谐有趣,增添了河间大鼓演奏的可观赏性。无论哪种流派,演奏人员的表演都令人心旷神怡,鼓手们的鼓槌带着彩穗时而上下飞舞,如彩蝶追花,时而轻击鼓边,如蜻蜒点水,打铙镲演员的表演也是花样百出,时而挺胸仰首,双臂高展,如二郎担山,时而一镲高抛,如飞燕穿云,时而一镲在另一镲边上直立旋转,如双轮飞转。不管是鼓手,还是其它乐器的表演者,一律身穿或红、或绿、或黄的古代武士服装,头包彩巾,别上红缨球,腰扎三寸多宽的彩带,胸前胸后都佩饰护心明镜,个个威武英俊,边舞边打。观者眼花缭乱,心情激动不已;演者斗志昂扬,豪情奔放难抑。
其三,河间大鼓演奏激情火爆。大鼓一般有2—6名鼓手一齐击打,再配之以数十副大镲、大铙、大锣齐鸣。真是鼓声铿铿,镲铙声锵锵。合在一起,如春雷初炸,惊天动地,翻江倒海,数里之遥可闻其声。鼓手个个身强力壮,演奏到激情豪放时,哪怕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演员们依然个个脱光了膀子或者只穿件单衣,人人头冒白气,汗流浃背。鼓手们跳着高地打鼓,镲铙演员们边舞边敲,“嘿!哈!”声不断,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震撼。
其四,河间大鼓参演人员众多。河间大鼓因其体大,伴奏乐器多,因而演奏时需众多演员。小队须15—20名演员,大队则须 40—50名甚至更多,一般平均每队20—40名演员。再加上鼓乐声特大,所以必须有足够大的场所才能表演。演员多,演出场地大,演奏的套路多,吸引的观众自然就多。在农村,每当大鼓表演时,可以说是家家锁门,童叟出动,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或站高凳,或立房顶,或爬到树上观看。特别是农闲、节日时演出,更是观者如醉,演者如痴。
河间现有大鼓队151个,演员4600多名。而且连续20多年来,河间每年正月十二是传统的民间文艺进城的日子。每到这天,都有五、六十支民间文艺队进城表演,其中大鼓队是主力军,狮子、高跷、秧歌、旱船等也都有大鼓伴奏,每年观众达三、四万人。另外,部分乡村还有在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举办周边村庄民间文艺队联谊演出的传统。有些大鼓队也吸收部分女青壮年鼓手参加,更增加了河间大鼓的群众性。
河间大鼓是群众性的民间敲击艺术,全市大村镇几乎都有特大鼓和大鼓。部分大鼓队领班人说:河间大鼓已有千余年历史,其中明、清(康乾盛世)最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每到重大节日,更是锣鼓喧天、威风八面。 大鼓因其体大而得名,历史上,河间大鼓曾多次晋京表演,由于鼓面大,表演人多阵势大,演奏的套路多,河间大鼓曾称雄京都,号称“天下第一鼓”。 河间大鼓经过了千余年的风雨苍桑,现在,出现了演员年龄老化、新生力量充实慢、活动费用募集困难、鼓队乐器得不到充实的问题。另外,河间大鼓没有完整的鼓谱记录,套路传授、技巧掌握,完全凭领班口传面授,制约了新鼓手的成长,特别是一些复杂多变、演奏技巧高难的套路,仅凭口传面授很难传承。因此,形成了套路越来越少,套路又不能创新的局面,大鼓的观赏性受到影响。所以,抢救和保护河间大鼓迫在眉睫。
参考资料
河间大鼓简介 .新华网沧州.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9 14:5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