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印技术即快速印刷技术,是在传统油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轻印刷技术。按照通常的印刷理论,油印技术是指运用电子排版、静电制版、小型胶印等综合手段形成的印刷技术。
兴起发展
公元500年中国人发明了油印技术,中日两国已能用此技术印刷书籍。1881年
匈牙利人盏斯泰特纳发明了铁笔剂肪纸滚筒油印技术;1888年他又发明了打字机,1899年
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复印机,直到1950年才被影印技术代替。
油印技术是不能列入轻印刷技术范畴的。因此,该技术及其速印设备在理论界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但是,在现代办公设备当中,速印机构使用程度远远超过其它印刷设备,可以说,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学校部将其作为重要办公设备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速印机的印刷质量、自动化程度、操作简便性都在不断地提高,机械驱动及控制的速印设备已非常普及,电脑控制、光机电一体的单滚简速印机及制版印刷一体化的速印机都已开始推广,而新型的数字式速印机则可与电脑迎接直接印刷,真正做到了网络传版、直接制版、直接印刷。
技术特点
速印油墨是由颜料、连结料、助剂等组成的均匀混和胶体分散体系。颜色、流变性能和干燥性是其三个重要物理性能。
颜色
速印油墨多为黑色、偶有蓝色、红色等。
流变性能
速印油墨是含有固体悬浮物的假塑性体系,由其印刷特性决定、速印油墨的流动性不大、粘性较小,稀稠度适中,一般比较柔软而有触变性,形象地讲就是“立而不粘,挺而无力”。
干燥性能
从干燥性分类看,速印油墨为渗透干燥型油墨。印在纸张上后,矿物油和部分树脂会迅速渗入纸张毛细孔内,经过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即可迅速干燥。由于它的外相是以不干性油为连结料的油包水型,所以速印油墨在滚筒和墨辊上能保持长时间不干结。总结起来就是“久置不干,印后速干”。
流程
蜡版
油印所用蜡版一般为蜡纸版,主要有以下种类:计算机打印蜡版、手刻蜡版及热敏蜡版等。蜡纸版是在细薄的绵纸两面涂布所需要的蜡质材料后经压匀及干燥处理制成的。蜡纸版制好后,需在外侧衬以保护纸,蜡版头还必须根据需要冲压出上版挂口。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好的速印版材产生。
版基
版基可起到两个作用:①随着相连滚筒的转动,起到匀墨的作用;②对蜡纸版起支撑保护作用。使用的版基多为尼龙或涤纶网。随着单滚筒速印机及一体机的出现,不锈钢、铜、镍或其它金属丝编织的网已被广泛使用,这种网基不仅具有版基的作用,而且被紧固在金属框架上,取代了原来的版滚筒。
制版
不同的蜡纸版其采用的制版方式是不同的。手刻蜡版是将蜡版铺在钢板上,由人工用铁笔尖将图文刻画在蜡版上。现任普遍使用的计算机打印蜡版是利用计算机输入图文并编辑,然后用点阵针击式打印机输出在蜡版上。新型的专用速印制版机则是利用光学扫描及光电转换将图文信息转化为强光,然后依据蜡质受热熔化透墨的原理,用热敏蜡版直接在制版机上制得蜡版。一体速印机是将制版机、速印机有机地合二为一,即制版、上版、印刷、卸版完全自动不间断完成。数字式速印机的制版系统采用先进的
CCD图像传感器和超精细热敏扫描制版技术,利用超精细的发热管击穿热敏蜡纸,其扫描精度可达400线。该制版系统具有放大、缩小、除阴影等功能。通过其计算机接口,实现了计算机与速印机之间数字信号的传送,以及数字信号与光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换,使速印机成为计算机的一个印刷终端,人们的想法只要通过计算机便可成为完美的印刷品。如果通过计算机网络,还可实现远距离、多用户对同一文件的印刷,“所想即所印”成为现实。
工作原理
21世纪常用的速印机多为双滚筒结构。上滚筒是浮动的,靠传动皮带随着下滚筒同速同向转动,起匀墨和支撑,拉紧版基(尼龙网)的作用。油墨通过油墨泵打到分配板上,然后再通过两个滚筒及两根串墨辊使之均匀分布,而后渗出版基及印版。纸张在压印辊的作用下与印版接触,接受油墨后传出,形成印刷机器的动力源一股为
交流伺服电动机,目的是能够正反向调整机器和改变印速。动力经皮带轮传递到主齿轮,然后经各个小齿轮分配传递到滚筒及各辊。定时辊及递纸辊的定时转动是通过两个扇形齿轮的往复运动形成的。压印辊及传纸胶辊的往复运动是通过凸轮形成的。
较先进的速印设备采用单滚筒结构。单滚筒是采用镍合金网蒙在金属框架上制成的,有一定硬度,油墨的输出、均布都在滚筒内完成。镍网不仅起到版基的作用,还能与压印胶辊接触产生压力。单滚筒结构是速印设备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它为自动上版、自动卸版带来了空间及结构上的可能。现代化的制版、印刷一体速印机都是在单滚筒速印机基础上产生的。只要将原稿放入这种机器,便可按要求输出印张,具备了复印机的各项性能,却比复印机快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