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子
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柑子的果实
油柑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柑子的果实。叶下珠属全世界有500余种;中国有30余种,其中11种入药。本品为灌木或小乔木。生于荒郊、丘陵地上。广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南方普遍产之。
形态特征
油柑子,有些地方也叫牛柑子或余柑,大戟科,落叶小乔木,单叶,条状长圆形,互生在很细的小枝上,二列状,宽线形,长椭圆形。叶绿、无柄,很象羽状复叶,花小,单顶丛生,黄色或乳白色。花期,春天,果实盛产在秋冬。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8m。老枝灰褐色,多分枝,小枝纤细,被锈色短柔毛,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单叶互生,几无柄,托叶线状,通常紧密排列成2列,极似羽状复叶;叶片长圆形,长约1~2cm,宽3~6mm,顶端钝,基部圆或偏斜,全缘,无毛。花单性同株,细小,黄色,3~6朵簇生于叶腋,每簇具多数雄花和1朵雌花;萼片6;雄花花盘具腺体6,分离,三角形,与萼片互生,雄蕊3,花丝合生,无退化子房;雌花花盘杯状,边缘撕裂状,包围子房达一半以上;子房3室。蒴果球形或扁圆形而带6棱,初为绿色,成熟时淡黄色,有时带紫红色;干后常开裂成6爿。种子6枚,外种皮稍坚硬,亮褐色,略带三棱形,具3个突起。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长环境
本品为灌木或小乔木。生于荒郊、丘陵地上。
分布范围
广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南方普遍产之。
历史
油柑子原名菴摩勒,始载于唐《新修本草》,云“树叶细似合欢,花黄,子似李柰,青黄色,核圆作六七棱”。《图经本草》载:“菴摩勒,余甘子也,生岭南交广爱等州,今二广诸郡及西川峦界山谷中皆有之,……啖之,初觉味苦,良久更甘,故以名也。”所述即指此种无疑。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果实肉质,球形,成熟时成赤黄色或淡黄色,可以生吃,也可用糖或者盐腌制后食用,它具有去油、助消化、化痰、润肺清嗓、生津消渴之功效。
采集期
全年采根,七月采果。
自采地点
家种、野生山岗。
性味
性微凉、味先苦后甘。
功能
降火清热、除痰散毒、凉血。
1、小儿咳嗽,配伍用;
2、小肠疝气,配伍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3 17:2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