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改土
如皋市实施的制度
如皋市历政府围绕整治高沙土,建设高标准农田,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发动群众,坚持科学规划、以点带面,高标准、高要求,全面推行高沙土整治,并取得了增田、增粮、农民增收的好效果。
在解放初期,如皋市中西部多为沙洲、沙脊构成的高沙土地区,高低不平、沙粗且厚、漏水漏肥、十年九荒。当时的自然环境和土地恶劣程度不是现在能想象到的。如皋市红十四军研究会会长浦文海说“高沙土地区的特点是高的高、低的低,高低相差三四米,遇到干旱作物就要枯死,遇到下雨作物就要被淹没,所以不能旱涝保丰收。以前,高沙土地区种的都是玉米、高粱、山芋等旱作物,当时在西部有句话“早上动手拿,中午还是它,晚上山芋茶”,说的就是高沙土地区的人一天到晚都吃红薯。”
为了改变农民耕作条件,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粮食产量,上世纪50年代末期,如皋市人民敢想敢为,万众同心,向高沙土“宣战”,擂响了削平高沙土、实现“旱改水”的战鼓。“大约在1959年,城西区为了改造农田,就率先进行了平整高沙土,当时大概平整了6000多亩田,以后通过平整、改土和建水电站,试种水稻获得成功。由于诸多原因,1959年之后,平整高沙土没有形成高潮。到1970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议,要在如皋开展全民性治沙改土运动,1970年到1973年这短短的几年,如皋的高沙土治理就达到33万亩至35万亩,大大解决了高沙土的困扰。”浦文海介绍道。
上世纪70年代是当时如皋治沙的关键时期,当时的吴窑公社树立了一个典型。1975年,吴窑公社在全公社投入劳力11.5万人,动土80万方,平整土地近3000亩,积造肥料200多万担,植树135万棵,基本做到了当年投工、当年收益,给全县树立了榜样,而浦文海作为当时白蒲区勇敢公社的党员干部也亲身经历了这一时期的治沙行动。“我们那边高沙土比较少,所以我们支持西部高沙土地区。战高沙是一个重活,每天每个人都有3立方米的任务,我们就起早带晚完成任务,当时大家的积极性都蛮高的。”浦文海说。
当时的如皋县委从经济发展的高度,在70年代将高沙土削平工作转到高沙土治理,通过改良土壤,使得高沙土地区原有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做到增肥增产。历经40余载的高沙土治理运动,在2000年圆满收官。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改造了如皋中西部农村地貌,构建了农田水网,改良了贫瘠土壤,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30 12:0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