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加工基地;长三角制造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安徽省重化工主要集聚地。
基本信息
基础条件
1.资源优势明显。沿淮城市群农业耕地占全省的2/3以上,是全省耕地最多、利用率最高、旱地比重最大的旱作农业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豆、肉、毛、皮和中药材等
农产品生产基地。沿淮城市群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着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煤炭资源最好、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已探明煤炭保有储量279.1亿吨,占全省煤炭储量的99.4%,居华东地区之首。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6.1亿吨,位居华东第一,被列为全国大型铁矿基地。已探明的其他矿产资源有金、银、铜、莹石、云母等。沿淮城市群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乡村适龄劳动人1256.41万人,占全省的44.55%。
2.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沿淮城市群生产总值1786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8.2%,其中“两淮一蚌”年均增长10.8%,高于全省约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57.9亿元,其中“两淮一蚌”财政收入占65.4%。骨干企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四大煤炭集团、五大电力企业、丰原生物化工、淮化综合煤化工、淮北纺织、亳州中药材加工、阜阳肉类加工等为代表的大中型龙头企业集团。
3.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沿淮城市群每年新增原煤生产能力1200万吨以上,开工建设规模近5500万吨/年左右。电力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装机规模达 600万千瓦。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4.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沿淮城市群进出口贸易总额和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9.1%和50.7%,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环境
1.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沿淮城市群承东启西、贯穿南北,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开拓大市场和发展大流通的优越条件。在促进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沿淮城市群的煤炭、电力、重化工、生物化工、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2.产业转移为跨越式发展增添新动力。随着全省和沿淮综合交通输网络的形成和完善,沿淮城市群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同时,我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沿淮城市群加速融入长三角和淮海经济圈提供了契机,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3.“861”行动计划实施将带动有关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沿淮城市群资源丰富,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产业基础较好。“861”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为能源产业基地、化工产业基地、
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契机。
加快沿淮城市群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民间资本、外资企业少,高素质人才缺乏;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和
经济外向度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水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等。
黄淮海旅游区
1.科学规划布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围绕皖西北魏晋文化旅游区建设,着力打造亳州老庄文化、
魏晋文化、中草药文化、酒文化和原始文化等5个文化旅游品牌。围绕皖东北宿州楚汉旅游区建设,着力打造楚汉文化、奇石文化、黄河故道文化和军事旅游文化等4个文化旅游品牌。利用淮河阜阳段特殊地位和抗洪知名度,科学合理开发淮河沿线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从阜南县王家坝风景点开始,经南照古镇、古清凉寺、
八里河风景区、临淮岗坝区、赛涧流泉牧野、寿州古城,至焦岗湖旅游区的淮河风情观光带。
充分结合淮河沿岸的众多历史遗迹和历史事件,开发淮河淮南段和蚌埠段旅游资源,打造淮宿地区
淮海战役旧址红色旅游景点,重点推动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谯城商埠老街巷等一批旅游项目建设。到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0亿元,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2500万人次。
2.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化。
高起点规划旅游业发展。立足旅游消费需求,抓好旅游点的建设、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遵循“尊重历史、保护环境、发掘文化”的原则,重点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动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上规模、上档次。
加快旅游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进入景点的交通,加强县乡道路建设。注重发展餐饮业,从传统饮食中吸取营养元素,创出品牌。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
相关规划
1、《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底安徽省编制了《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并由安徽省政府进行发布。发布日期:2006年12月31日 实施日期:2006年12月31日 (地方法规)
2、《沿淮城市群规划》:2005年底编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