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上华侨农场,地处闽西北武夷山中南段东麓
宁化县东北的泉上、湖村两镇境内,位于北纬26度24分,东经116度57分。场部设在
泉上镇联群村肖家岗,距宁化县城43公里,与
三明市相距116公里。泉上华侨农场辖9个队,2017年年底,共有431户1120人,其中归侨341户557人;在职干部职工140人,退休人员369人。全场占地面积5.63平方公里,其中果园面积3300余亩,水田500多亩。主要种植李、奈、梨等优质水果以及花生、大豆、地瓜、烟叶等
经济作物,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3625.56万元,职工人均纯收入17580元。
简要介绍
宁化泉上华侨农场于1965年10月开始创建,于1966年10月正式建立,是安置归国华侨和印支难民的国营华侨农场,属事业性的企业单位,原系
福建省侨办管理。1999年6月29日下放宁化县管理。30多年来,共接纳安置来自
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等国的归难侨2595人。因出国、出境、招工、升学等,农场现有413户1206人,其中在职干部职工413人,离退休人员287人(港澳及国外34人)。据统计,建场以来农场已有890人往港澳或国外定居,农场现有归难侨771人,归难侨子女328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员现仍与海外及港澳亲友有着密切的联系。
泉上华侨农场占地面积 5平方公里, 现已开垦种植3128.87亩, 其中果树面积2244.87亩,主要种植桃、李、梨、柰、柿等。
筹建背景
为安置归国华侨,根据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和
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指示,宁化泉上华侨农场于1965年10月开始筹建,1966年10月5日正式建立。
建场初期,农场系事业性省属国营企业,为区级单位,隶属福建省侨办管辖。农场下设 5个生产队,主要安置从印尼回国的大批难侨及从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等国回国的少数归侨。1967至1968年,为接纳安置缅甸归侨的需要,农场增建第六、第七两个生产队,1978年越南当局排华,农场为接纳安置越南难侨,又建立第八、第九两个生产队。三批共接纳安置归难侨2595人,其中印度尼西亚归侨1196人, 缅甸归侨668人,越南难侨670人,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归侨61人。 他们的祖籍地主要为广东、福建、广西、山东、海南、台湾,方言以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语为主。
机构沿革
30多年来,农场体制几经变更,建场时属福建省侨办管理,1968年12月,经福建省军区批准,成立宁化县泉上华侨农场革命委员会,划归宁化县革委会管辖,场队建制不变;1970年 1月,撤消农场革委会,改归福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团第四营,下属生产队改为连,场部改为营部;1973年1月,撤消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团第四营建制,恢复农场革委会,归属宁化县革委会代管,场部机构相应恢复;1978年4月,农场归属省侨办主管;1999年6月,农场成建制下放宁化县管理,同时增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
生产产品
建场初期到90年代初,农场以种植茶叶为主,茶叶生产是全场的支柱产业,农场茶厂被省外贸部门定为出口定点厂,产品远销欧亚各国。80年后实行职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场逐步发展柑桔、水蜜桃、芙蓉李、梨、柰等果树品种,现已形成2200余亩公优质水果基地。
建设工作
环境整治
2017年,泉上华侨农场坚持生态立场,保护好农场青山绿水,不断改善侨民生活环境。对9个定居点的村容村貌进行整治,新完成非归难侨危房改造18户,新硬化定居点道路5公里,同时对9个队的垃圾池进行新建或修缮,垃圾实行统一收集、转运处理,全面改善归难侨的生活环境。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辖区范围内的4个生猪规模养殖场于2017年4月底前完成拆除,2家非规模养殖户全部签订不再养殖生猪的协议,同时加大巡查力度,严防出现新的生猪养殖场。开展机砖厂整治,农场内的2个机砖厂按县规定的时间节点要求停止生产、拆除生产设备和厂房等,其中凉农机砖厂列入第九期旧村复垦规划,农场砖厂拟申请列入第10期旧村复垦项目。
项目工作
2017年,县华侨农场新引进的工业生产项目2 个,其中高岭土采选项目列入市“五比五晒”重点项目,于12月建成投产,工业经济实现零的突破。在稳定粮烟种植800亩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休闲旅游采摘,继续调优水果种植结构,引导发展家庭农场,发展立体生态种养业,提高经营效益。三是发展旅游服务业。年内,开工建设生态休闲公园项目,新策划侨乡文化保护工程项目拟列入国侨办重点项目予以立项实施。
民生保障
用好各项支侨惠侨政策,深化“真情为侨、用心架桥”群众满意的服务品牌创建,统筹做好涉侨民生保障。一是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对农场内的涉侨扶贫对象成立工作组、按户制定脱贫措施予以精准帮扶;按县统一部署,农场4名科级干部按照“一个覆盖、四个到位”要求认真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帮扶的10户对象已全部脱贫。二是强化归侨社会保障。农场内归侨侨眷均参加养老保险和医保,做到社会保障全覆盖;农场筹集资金100万元帮助140名干部职工缴交养老保险和医保,已有369名农场职工按月从社保领取退休金,未纳入社保的10名老归侨由农场按月发放生活补助,保障农场安定稳定。三是关心困难归侨。落实老归侨困难补助政策,建立困难归侨侨眷档案,根据各户困难情况,全年共发放困难补助金36万元。开展“侨爱工程”送温暖活动,先后邀请省、县医疗专家在农场开展2次义诊活动,为贫困归难侨发放各类药品近1万元。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两期,共培训归难侨100人次,并免费发放学习资料。四是丰富归侨文化生活。以申报省级“侨胞之家”为载体,兴建阅览室、健身室、休闲公园、侨文化展馆等文体娱乐设施,丰富归难侨业余生活。2017年9月农场“侨胞之家”通过验收,被授予省级“侨胞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