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话
泉州话
泉州话是闽南语的一个次方言,隶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闽语,历史上是闽南语的代表,至今学术上仍以最纯正的泉州府城音作为闽南语的标准音。闽南最早影响最大的地方戏剧种梨园戏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
简介
泉州话是闽南语的一个次方言,隶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闽语,历史上是闽南 语的代表,至今学术上仍以泉州府城音作为闽南语的标准音之一。闽南最早影响最大的地方戏剧种梨园戏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唐中期、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
使用范围
泉州方言的使用范围覆盖泉州地区,包括今天的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部分、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泉州台商投资区(国家级)县(区、管委会)。
泉州方言也流播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台 湾岛和香 港澳 门地区。
语音上的主要特点
泉州方言语音上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一部分变为送气清音,一部分变为不送气清音;古非组字常读为双唇音[ p ]或[ ph];古知组字常读为舌尖塞音[ t ]或[ th ];有[ -m ]、[ -n ]、[ -ng ]三个鼻音韵尾和[-p ]、[ -t ]、[ -k ]、[ -?]四个塞音韵尾;声调一般有7个,上声分阴阳,完整保留着古代的入声;有复杂的文白读现象,文读和白读各成系统。词汇上的主要特点是保存了不少古语词,如:汝(你)、伊(他)、箸(筷子)、鼎(锅)、走(跑)、食(吃)、历日(日历)、鸡母(母鸡)、人客(客人)等。
相关历史
台湾 话主要分布于台湾省北部、西部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使用人口1200万左右。台湾话又有“泉州腔”、“漳州腔”的差别,它们分别来源于福建闽南方言的“泉州音”和“漳州音”等 。但“泉州腔”略占优势,这是因为公元1661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郑 成 功泉州府南安人,如今台 湾人清代祖籍泉州府的占总人口的50%左右。
泉 州是台湾同胞的清代祖籍地之一。根据闽台族谱的记载,宋元时期就已经有闽粤人移居台湾。明末郑芝龙开发台湾,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移居人数更是大增。在祖国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中,历来以福建人居多;清代移民 台湾的 福建人之中,又以泉 州漳州二府户籍各县为最。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说:“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据1926年的调查,全台湾汉族居民共三百七十五万一千人,祖籍福建者达三百一十万,占83%强。其中清代、近代祖籍泉州府各县的占44.8%,清代、近代漳州府各县的占35.1%。从台湾全岛使用闽南 话人口的比例看,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1200多万,约占全省人口的80%。闽南话可以说是台湾的主要方言。台湾话内部至今仍有“泉州腔”和“漳州腔”之分。其中的“泉州腔”即直接源于泉州话。泉州话与台湾话的一致性相当突出:语音方面都具有“声母简单、韵母复杂、声调繁多”的特点;词汇方面,方言基本词几乎完全一样;语法方面也没有什么明显差别,如泉州、台湾两地都把“公鸡”、“母猪”说成“鸡角”、“猪母”,语素的顺序与普 通 话正好相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19-03-07 10:58
目录
概述
简介
使用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