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歙浦
宋代方岳诗作
《泊歙浦》是宋代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首联写青山绿水暗含客路漫漫,前程迢迢,留下无限联想。颔、颈两联描述出水势浩渺,风帆高悬,以表达旅途顺利之喜悦,抒发了久客思归之情。尾联表达在早春漫漫客路里泛起的淡淡乡思。这首诗笔致超妙,造语精致,意境浑整,风格颇近中唐,在晚宋诗中堪称佳作。
作品原文
泊歙浦1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2。
霜月倚寒渚3,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4,独立渺风烟。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歙(shè)浦:在今安徽省歙县东南,是新安江与练溪会合之处。
2、雁落:指大雁的叫声传入行人的耳中。
3、倚:倾斜。
4、角:号角。
白话译文
还是这条路上,执手依依,不忍相别。岸上的红枫,仍然像去年一样鲜艳。
秋容萧瑟,踽踽独行,南归的大雁,暂停相伴。
此时,霜露满江,月亮斜挂在寒渚之上:又昕得城头吹角,激起江声震荡。
孤独的游子,更感到客况凄凉,旅愁荏苒。他悄立船上,默默无言,遥望水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家在祁门,陆行到歙州城,然后改由浙江水道东下。故地重游,触动客愁,于是作者在歙州府城江畔舟中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的褥旅之感。首联“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虽然是暂时停泊,却感到不忍分别,因为岸上火红的枫叶勾起了去年的回忆,年复一年,漂泊依旧,人都会对它感到留恋。游子的思想感情通过今昔的时空差距曲曲表现出来。而“丹枫”这一色彩强烈的景物十分引人注目,“霜叶红于二月花”,多看看它,亦可以聊解客愁。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上联的丹枫已点明了季节,因而这一联再加重渲染。萧瑟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悲凉的感情,再加上一个人孤零零地出门在外,举目无亲,只有南归的大雁好似同情旅人的孤寂,暂时停下来相陪伴。“雁落客愁边”,这一句措辞是很妙的。是景语,也是情语。客愁是无形的、抽象的,秋雁则是有形的实物,把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感情结合起来,说雁落到了“客愁边”,就使抽象的“客愁”也好像可触可见了,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这两句进一步描写孤舟旅泊的所见所闻,展示出一个广阔凄清的背景,烘托出游子的孤单和寂寞。从时间上来说,这一联也进了一层,由白天写到夜晚。霜露满江,月亮似乎也感到寒意,忽听吹角之声越江而来,格外凄厉,船上难眠的旅人不由得吃了一惊,更感到了旅况的凄凉。“江声”即指下联的“吹角”之声传到江中,在寂静的月夜里是震动人心的,故用了个“惊”字。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最后一联把诗人的身影突出地刻画出来,孤城在岸上耸立,小船独泊在江边,而船上正站着孤独的游子,面对万里寒江,倾听城中传来的号角声,不禁分外感到天地的寥廓,人生的渺小,前途的渺茫了。他是否由自然的“风烟”联想到人生的风波,是想到了不能团聚的家人呢,还是想起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而发思古之幽情,或者想到了别的什么,妙在这一切都没有揭明,而只出现了一个“独立”的人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借景抒情,不事雕琢,造语自然,很有晚唐作品风味。
名家点评
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古诗今选》:“张继《枫桥夜泊》与此诗意境相似,但却更干净、完整。当然,这篇不甚知名的作品也不失为好诗。风格颇近中唐。”
中国当代红学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归智《宋诗鉴赏辞典》:“客愁是无形的,抽象的,秋雁则是有形的实物,把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感情结合起来,说雁落到了‘客愁边’,就使抽象的‘客愁’也好像可触可见了,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范宁、华岩《宋辽金诗选注》:“这首诗写故地重过,一片依恋之情,种种牵动旧情与别离的景物,都由‘行’与‘泊’两个字眼维系。对仗工切,造语精致。
作者简介
方岳(1199~1262)南宋后期诗人。字巨山,号秋崖。徽州祁门(今安徽祁门)人。七岁就能作待。绍定五年(1232)中进土,后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延置幕府。端平元年(1234),蒙古贵族灭金,并向宋朝进攻,当时担任京西、湖北制置使的史嵩之,准备在湖北和蒙古贵族议和,方岳代赵葵写信责骂之。嘉熙三年(1239),史嵩之当了宰相,不久方岳被罢官,在家闲居四年。复职后因得罪了贾似道而被劾,调为邵武军,不久辞职回家。程元风掌权时,又起用方岳,知袁州。宝祐六年(1258),又被罢官。著有《秋崖集》四十卷。据《安徽文献书目》,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诗歌艺术风格清丽天然,词作平易清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5:2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