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皇
拿破仑一世借口沙皇
亚历山大一世破坏《
提尔西特和约》,遂率军60万,分二路渡过
涅曼河侵入俄境,企图歼灭当面俄军20余万,一战定胜负。俄军在巴尔克莱指挥下执行后退决战方针,但引起强烈不满,8月20日换上
库图佐夫出任俄军总司令,不到一星期就在
博罗季诺和法军血战,双方伤亡惨重。尔后俄军主动撤离
莫斯科,机动至
卡卢加,威胁法军交通线,并组织军民“
坚壁清野”,袭扰法军。法军饥寒交迫.只好撤出莫斯科,沿南方撤回。俄军转入反攻,追歼大量法军。法军丧失了全部骑兵和几乎所有炮兵,只剩三万人退出国境。
战事列表
拿破仑侵俄战争/1812卫国战争 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Patriotic War of 1812
1.进军维尔纽斯 March on Vilnius
→米尔之战 Battle of Mir
→萨尔塔诺夫卡之战 Battle of Saltanovka
→奥斯特洛夫诺之战 Battle of Ostrovno
→维帖布斯克之战 Battle of Vitebsk
→克列茨萨/雅库布瓦之战 Battle of Klyastitsy/Yakubovo
→哥罗迪什诺之战 Battle of Gorodechno
→斯摩棱斯克之战 Battle of Smolensk
→第一次波拉茨克之战 First battle of Polotsk
→瓦卢基诺之战 Battle of Valutino
→博罗迪诺之战 Battle of Borodino
→梅索赞之战 Battle of Mesothen
梅索赞战役后,法国方面因莱茵邦联领袖莱茵大公负责押运送往前线的补给车队从斯摩棱斯克出发后离奇失踪(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这批粮草被莱茵大公私吞),前线法军的补给完全中断,此时俄军的焦土政策更是造成法国军队的士气一落千丈。
3.法军总撤退 French evacuation
→塔鲁季诺/切尔尼什尼亚河之战 Battle of Tarutino/the Chernishnya
→小雅罗斯拉夫韦茨之战 Battle of Maloyaroslavets
→第二次波拉茨克之战 Second battle of Polotsk
→恰什尼基之战 Battle of Chashniki
→维亚济马之战 Battle of Vyazma
→斯摩利亚尼之战 Battle of Smoliani
→克拉斯内之战 Battle of Krasnoi
→别列津纳河之战 Battle of Berezina River
战争背景
1812年,拿破仑一世在欧洲大陆获得了空前的军事胜利,法国占领了几乎整个意大利、德意志地区(成立了受法国控制的莱茵联邦),击败了欧洲强国奥地利,大败普鲁士,控制了意大利、
尼德兰等地和西班牙北部。为了获得整个欧洲的霸权,让当时的法国的死敌、海上帝国英国臣服,法国联合其他欧洲大国发起了“大陆封锁”政策,但俄罗斯帝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且对法国的扩张存有强烈的戒心,所以在参加法国的大陆封锁一段时间后,退出了和法国的联盟,成为欧洲大陆阻止拿破仑实现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中坚力量。俄国的敌对行为招致拿破仑的愤怒,并萌生通过战争迫使俄国投降的念头。
从1811年开始,为了准备入侵俄国,拿破仑的军事和外交政策有越来越强的针对性。
1812年春,法国分别同普鲁士和奥地利结成短暂的军事同盟。根据盟约,为了对俄作战,普军2万人,奥军3万人归拿破仑指挥。法国的其它附庸国政府也开始训练远征俄国的军队。在这一年,拿破仑准备了空前强大的军队,其控制的由欧洲各民族组成的军队总数达到约120万人,其中一半用于进攻俄国。
俄国在获悉法国即将入侵的消息后,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备战,包括加强军队和预防战时孤立无援的措施。在外交方面,俄国也有所建树,1812年4月,俄国同
瑞典缔结盟约,规定双方共同行动,反对法国。战争爆发后,俄英缔结了和约,结束同土耳其的战争,对俄国来说,和英国这个海上帝国结盟是政治上的巨大胜利。
1812年夏,拿破仑集结军队61万,分为三路,其中中路由其亲自带领指挥,这支庞大的军队被拿破仑称为“大军”(Grande Armée),大军在法国控制的华沙公国集结,6月24日,渡过涅曼河,向俄国不宣而战,这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爆发了。
实力对比
兵力对比
法国:作战兵力:61万,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分3个集团,共44.4万人,940门火炮;第二梯队17万人,432门火炮;
俄国:西部边境共军队22-24万,分3个集团,火炮942门。
后勤补给
拿破仑对入侵俄国一事已考虑数月之久,法军在俄国边境以西建立了9座兵站,每座兵站都粮草充足,足够法军消耗多日。将这些粮草运送到前线的,是由5424辆马车和2400辆牛车组成的辎重队(分成26支运输队)。这支运输队伍需要20万头挽畜(此外还有11万匹战马),每头挽畜每天要消耗近20磅饲料。据计算,近1/3的随军粮草都被挽畜消耗了,这就显然难以长久维持一支远离兵站或给养地的前方部队了。
进入俄国后,运输这些有限的粮草也变得十分棘手。虽然时值夏季,但除少数轻型车队外,绝大多数车队几乎无法在大路和乡间通行(主要是由于道路泥泞),而且也没有适合放牧的牧场。于是法军不得不丢弃和就地消耗大批粮草。到达维尔纳之前,法军已损失2万匹战马,但却得不到很快的补充。以往,法军打一场胜仗后,往往都能就地得到粮草补充。但1812年的情况就不同了。
库图佐夫采取了撤退的策略,并沿途放火,实行焦土政策,把法军途经之处烧得一干二净,打乱了拿破仑速战速决的原计划,也令拿破仑原本想边作战边抢夺补给的计划泡汤。
士气
法军进入俄国腹地后,遇到俄国军民的有效抵抗,尤其是战争开始后不久,俄国的天气很快进入了秋冬天气,寒冷的俄国旷野让远道而来的法国士兵水土不服,而俄军在撤退的时候坚壁清野,法国军队的士气开始动摇。
战略计划
法国
拿破仑的战略计划是:经一两次总决战歼灭俄军在短期内取胜,占领莫斯科,迫使俄国投降。为此,拿破仑军队的主力从东普鲁士出发,在科夫诺(考那斯)以南渡过涅曼河,前出到维尔诺(维尔纽斯)地区俄军右翼。这一机动保障法军在主要方向上的兵力优势,造成切断俄军在波列西耶以北全部交通线的威胁,打通一条通往莫斯科的捷径。
法军主力成两个梯队展开:
第1梯队(44.4万人、940门火炮)分为三个集团,部署在涅曼河与维斯瓦河之间。第1集团(左翼军队,共21.8万人、527门火炮)由拿破仑直接指挥,集结在但泽(格但斯克)至托尔恩(托伦)一线,准备经科夫诺向维尔诺进攻;第2集团(8.2万人,208门火炮)由欧仁·德·博阿尔内将军指挥,用于在格罗德诺至科夫诺之间展开进攻,以分割俄西线第1、第2集团军;第3集团(右翼军队,共7.8万人、159门火炮)由拿破仑之弟热罗姆·波拿巴指挥,任务是向格罗德诺方向运动,以牵制俄西线第2集团军,策应拿破仑军队主力进攻。上述各集团应实施包围突击,各个围歼俄西线第1、第2集团军。麦克唐纳元帅的普鲁士军(3.2万人)进抵蒂尔西特,向里加总方向实施突击,负责保障第1集团在左翼入侵。施瓦岑贝格元帅的奥地利军(3.4万人)从伦贝格(利沃夫)调到卢布林,负责保障第3集团在右翼入侵。
主力第2梯队(17万人、432门火炮)和预备队(
奥热罗元帅的军及其它军队)留在后方,位于维斯瓦河至奥得河之间。
俄国
战前,俄军(西线第1、第2和第3集团军)在西部边境共有22—24万人,火炮942门分为三个集团:
米哈伊尔·波格丹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将军指挥的西线第1集团军(6个步兵军和3个骑兵军,共11—12.7万人、火炮558门)为主力,配置在罗谢内至利达之间;巴格拉季昂将军指挥的西线第2集团军,编有两个步兵军、一个骑兵军及1个骑兵机动支队(9个
哥萨克骑兵团),共4.5—4.8万人、火炮216门,集结在涅曼河与布格河之间的地区。西线第1、第2集团军负责掩护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方向。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托尔马索夫将军指挥的西线第3集团军,编有3个步兵军、1个骑兵军及1个骑兵机动支队(9个哥萨克骑兵团),共4.3—4.6万人、火炮168门,配置在卢茨克地区,负责掩护基辅方向。在里加地区部署了埃先将军的独立军(18500人);在托罗佩茨和莫济里地区部署了浅近预备队(梅列尔—扎科梅利斯基将军的军和埃尔捷利将军的军)。在南部,即波多利亚,集结了奇恰戈夫海军上将的多瑙河集团军。抗法的俄军绵延配置在罗谢内至卢茨克的600余公里的战线上;而法军主力却在三百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这就给俄军造成了极其复杂的战略局势。
俄军统由
亚历山大一世指挥。他同大本营随西线第1集团军行动。当时没有委任总司令。陆军大臣巴克莱—德—托利只能代表沙皇下达命令。亚历山大一世采纳了军事顾问、普鲁士将军普富厄尔制订的计划。按此计划,当法军进攻西线第1集团军时,该集团军应退至德里萨兵营;西线第2集团军则绕至法主力的翼侧和后方积极行动。但是,战争的头几天就发现这一计划不切实际,不得不将其放弃。
战争进程
拿破仑为确保战略主动权、对俄不宣而战。一昼夜之后,
亚历山大一世得到法军入侵的消息,还企图以和平方式调解双方冲突,于6月26日,派警察总监巴拉索夫将军给拿破仑带去一封亲笔信。但是,拿破仑拒绝了和谈建议。在敌优势兵力的压力下,俄西线第1、第2集团军被迫向该国腹地步步撤退。
西线第1集团军放弃了维尔纳,撤回德里萨兵营,从而使它与西线第2 集团军之间的距离扩大到200 公里。法军主力便乘虚而入,于7月8日占领明斯克,形成了对俄军各个歼灭之势。战争初期,拿破仑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法军伤亡和开小差的人数共达15万人,还死掉许多马匹。法军士兵的战斗力下降,纪律涣散,抢劫成风,进攻速度开始缓慢,拿破仑不得不于7月29日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在韦利日至莫吉廖夫地区休整7~8 天。
沙皇要求俄军采取积极行动。俄军军事首脑会议遵照沙皇的这一旨意,决定利用法军配置分散之机,转攻普德尼亚和波列奇那。8月7日,俄西线第1、第2集团军开始进攻,但由于准备仓促,行动优柔寡断,加之巴格拉季昂和巴克莱—德—托利意见分歧,致使进攻未获成果。此时,拿破仑突然把部队调到第聂伯河左岸,有占领斯摩棱斯克、切断俄军同莫斯科联系的危险。俄军开始仓卒退却。8月16-18日,俄法军进行
斯摩棱斯克战役。俄军抵挡不住法军进攻,放弃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撤退。俄军不断地后退,使沙皇撤换巴克莱·德托利伯爵。
1812年8月20日,
库图佐夫被任命为俄军总司令。8月29日,库图佐夫抵达部队就职,在距离莫斯科约125公里处建立了防御阵地。他在博罗季诺村旁选了一片非常适合防守的土地,从9月3日起加强防御工事。9月7日俄军退到莫斯科郊区,在博罗季诺村附近同拿破仑一世军队进行决战。拿破仑亲自领导的中央法军在渡过尼曼河时有将近286,000人,但在战役开始之初却只剩下161,475人,大多数的士兵死于饥饿和疾病。在博罗季诺战役,双方伤亡惨重(法军3万5千和俄军3万8500),俄方损失尤大,连主战派的大将第二集团军司令巴格拉季昂也战死了,不得不先不趁夜撤出战场。9月13日,库图佐夫在菲利村召开军事会议。10名将军出席,6名将军赞成撤退。库图佐夫命令于9月14日放弃莫斯科,留下米罗拉多维奇上将率领后卫部队,米罗拉多维奇上将给缪拉元帅一封信,缪拉没有进攻莫斯科。就这样,俄军不战而退。大部分居民也随军撤出。法军进入莫斯科的头一天,城里一片火海,拿破仑紧急任命莫蒂埃元帅为莫斯科总督,让他率军灭火。烈火一直烧到9月18日,整个城市化为一片废墟。拿破仑军队大肆抢劫,到处为非作歹。
俄军放弃莫斯科后沿梁赞大道退却,行军30公里后,在博罗夫斯克
渡口渡过莫斯科河,并遵照库图佐夫的命令掉头西进。随后,俄军强行军转移到图拉大道,于9月18日在波多尔斯克地区集。3天之后,俄军已踏上卡卢加大道,于9月21日,在克拉斯纳亚一帕赫拉扎营。在克拉斯纳亚一帕赫拉停留5天后,又进行了两次转移,于10月2日渡过纳拉河,到达塔鲁丁诺村。库图佐夫非常巧妙地计划和实施了侧敌行军机动。法军没有发现这一行动。拿破仑在两周之内不知俄军去向。由于进行了塔鲁丁诺机动,所以,俄军避开了法军的突击,为准备反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法军攻占莫斯科后,拿破仑明白情况不利,曾向俄国提议停战,却未获答复。这时寒冷的冬季已经来临,前线飘雪,法军过分深入,补给线又太长。拿破仑在10月19日终于下令撤退,为南下寻找粮食和温暖的住所,沿南方往西撤退。等到法军开始撤退后,俄军主力蠢蠢欲动,紧跟法军后方。但不派出主力跟法军交战,只用哥萨克骑兵、游击队埋伏骚扰法军。撤退途中,在小雅罗斯拉维茨与俄军遭遇,这场战役由1000俄军和600法军引起,最后却集中了70000法军和80000俄军,拿破仑险些被俘。战役结束时,法军完全占领了小雅罗斯拉维茨,但俄军在城外形成了包围圈,于是法军转而沿老斯摩棱斯克大道退却。俄军和游击队乘胜追击。
塔鲁丁诺战斗(发生在切尔尼什尼亚河畔)和小雅罗斯拉韦茨战役是俄军主力反攻的开始。部队和游击队的战斗行动从那时起开始特别积极主动,其中包括平行追击和包围敌军这样一些有效作战方法。法国军队在11月16~18日的3天交战中伤亡6000人,被俘2.6万人,几乎丧失了全部炮兵。被打散的法军残部,其中包括与维持根施坦军团相对峙的部队均沿波里索夫大道向别津纳河方向撤退,俄西线第3集团军和维特根施泰因军团各部在向别列津纳推进的途中,在波里索夫地区布成了一个“口袋”,使被俄军主力从东面迫退下来并陷入四面被围的法军陷入口袋内。但是,由于彼得·克里斯蒂安诺维奇·维特根斯坦行动踌躇和齐查戈夫被敌人的佯动所迷惑,违反库图佐夫的命令,将本部主力从波里索夫向南调到了扎博舍维奇而造成错误,使拿破仑能够做好在斯图焦恩卡抢渡别列津纳河的准备工作。11月底法军穿越
别列津纳河时,被俄军炮击,死伤惨重。11月29日晨,维克多的后卫部队过桥之后,立即将桥焚毁,这才逃离了俄军的追杀。被围在别列津纳河畔的法军虽未被彻底消灭,但在渡河时伤亡很大。拿破仑被迫率领残部(在别列津纳河战役惨败后得以幸存的0.9~1万人)逃离俄国。他好不容易到达了斯莫尔冈,于12月6日回到巴黎,由于俄军继续战斗,法军残部几乎被全歼。拿破仑在俄国损失了57万余人,丧失了所有骑兵和几乎全部炮兵。只有在翼侧的麦克唐纳和施瓦岑贝格2军团保全了下来。
战争影响
军事影响
当时,拿破仑仍然认为总决战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作战方式,而俄军统帅部却创造性地采用了各种不同的作战方式和方法:实施退却和积极的游击战、侧敌行军机动和平行追击、机动合围退却之敌、在交战中善于使进攻与防御相结合,以及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炮兵和骑兵。另外,对各种预备队进行目的明确的训练和使用也是俄军军事学术的特点之一。
1812年卫国战争在战术发展方面的经验是:巩固了纵队和散开队形的战术;提高了瞄准射击的作用,步兵、骑兵和炮兵能协同作战;巩固了作战兵团(师和军)的组织形式。预备队已成为战斗队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炮兵在战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俄军炮兵在数量上有略微优势,但在质量仍大大不如法军。
政治影响
俄法战争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拿破仑法国因为战败而分崩离析,其建立的欧洲秩序很快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法国占领的领土发生民族独立运动。拿破仑本人也因为战败而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通过俄法战争和后来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一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就此终结。而俄国来说,俄法战争充分体现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战后俄国成为了欧洲举足轻重的力量。
历史影响
战争在俄国的历史上、俄军的历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战后,十二月党人的思想体系开始形成。战争的一些事件在许多文献和艺术品中都有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博罗季诺战场纪念碑、小雅罗斯拉韦茨和塔鲁季诺的纪念碑、莫斯科和
列宁格勒的凯旋门、列宁格勒的冬宫军事画廊、莫斯科的《博罗季诺战役》全景图,以及1812年战争中的诸统帅和英雄的纪念碑。此外,“1812年战争的胜利者就是柴可夫斯基”,所罗门·肖特如是说(柴氏因战争创作的1812序曲在音乐史上取得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