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又名中兴寺,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南郊西岘峰下,是浙中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法华寺不仅是天台宗的重要寺院,也是智威大师的道场,历史上曾有多位天台宗大师在此弘扬教观法门。寺院的创建时间可追溯至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
寺庙简介
法华寺,距今1500多年,是浙中地区最古老的
寺院之一。与别的名刹不同,法华寺由于离城区较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为密切,除了讲经,法华寺里还曾办过友成书院。
历史渊源
法华寺,曾是天台宗重要寺院,历史上,法华寺为中兴寺(现东阳市宗教古刹法华寺)后建的环翠阁,隋、唐时期,佛教基本格局初立,形成了多种宗派。其中天台宗是我国创立最早的佛教宗派,又称法华宗。
唐代时,天台宗在东阳盛行,法华寺成为天台宗的重要寺院。天台宗第六世祖师智威在此住持,法华寺成为智威大师道场。天台宗七祖天宫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荆溪湛然等诸大师,都曾在中兴寺弘扬天台教观法门。 天台宗八祖玄朗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高僧贯休云游到东阳,为法华寺法会挥笔题写了“雪山道场”四个字。
兴建时期
约在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为纪念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大师中兴天台宗,原法华寺改名为中兴寺。吴越国君钱弘俶,毕生崇信佛教,为保一方平安,在境内广种福田,建造佛塔,并尊天台山高僧德韶为国师。德韶在吴越王钱弘俶的支持下,不仅在天台兴建寺院13处,还多处舍资兴建其他地方的佛寺。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德韶国师“罄舍资金,鼎新构砌”,中兴寺内僧人文捷、敬温、敬超、匡信、师德,以及近居善信檀越葛仁照、金晖等同力募缘,终于在公元962年建成中兴寺新砖塔(即今法华寺南寺塔前身),这时候中兴寺声名远播,各地僧侣都要来此朝拜。
布局结构
中兴寺全盛时期,已经有了一个较完整的建筑群体,采用对称式布局,沿中轴线排列了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大殿等建筑,规模宏大,甲于诸刹。
到北宋治平甲辰(公元1064年),中兴寺附近又建造了环翠阁。《东阳康熙志》中的宋曹冠《中兴寺环翠阁记》这样描述:“凭栏徙倚,极目虚旷,东接涵碧,西望甑山,南临岘峰,北瞰画水,疏篁茂樾,烟霏敛散,平田迥野,鸥鹭去来,松声泉溜,清音唱喁,雨旸晦明,变态万状,四序之景不同,而览物之际咸足,以畅幽情也!”环翠阁只是中兴寺的附属建筑,但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也反映出中兴寺的兴盛景象。除环翠阁外,中兴寺附近还有栖贤庵·罗隐宅、三杯亭、双鱼寺,岩北寺等胜迹,这里也是文人雅士酬饮游乐、吟唱题咏的游览胜地。
厉乾耀舍宅复兴法华寺史载,法华寺最早在县东十五里处(现在金店一带)。根据《东阳隆庆续志》,法华寺在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已废。
数年后,唐朝刺史厉文才辞官归乡,卜居天马山下(岘山分支),所建屋宇“室宇精华,林园大盛”,人称“厉刺史府”。大约130余年后的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翰林学士厉乾耀(厉文才之孙)等兄弟六人商量,舍居所为寺,请东白山大德超禅师来法华寺任住持,谋修建寺,“撤堂为殿、广榭为楼、雕玉刻石、金碧辉煌,钟有台、经有藏、禅有院、律有堂,实为佛界严净,江南胜迹”。据传,寺院范围数十亩,僧侣数百人,寺规甚严,远近闻名,为当时著名古刹之一。
立碑纪念
厉氏后人立法华寺碑,由于是“舍宅为寺”,法华寺受到了厉氏后人的关注,寺院各方面都得到较快发展。据记载,厉乾耀之孙厉元,官至殿中侍御史,“感旧业之不坠,求名僧以保葺”,“后嗣果昌,升名进士,翱翔柏台,咫尺高位,感念世德,发扬旧地,千秋万纪”,而“请铭勒石”,在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立《唐厉刺史改法华寺碑记》于寺中。
据《东阳道光志载》,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法华寺建造三佛大殿,即大雄宝殿,也称正殿。法华寺建筑规模又扩大了,寺院更加庄严肃穆。
曾经有过两座书院
据记载,宋室南渡之初,中训郎赵公藻奉皇帝之令进驻中兴寺后,于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在中兴寺旁创建友成书院,聘请当时的大学问家吕祖谦主师席,培养了一批人才。友成书院是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在东阳孔庙创办县学以来最早的一座书院。
相关典故
到了明朝,中兴寺虽然已被战乱摧毁,但这块“圣地”并未毁灭。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大儒郭天翔在中兴寺旧址创办崇正书院,并把叶水心、许白云两位师祖供奉在书院里,受学生祭祀,激励学子笃学上进,一直延续到清朝。
吴越王铸造中兴寺铜塔顶,约在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为纪念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大师中兴天台宗,法华寺改名为中兴寺,吴越国君钱弘俶,毕生崇信佛教,为保一方平安,在境内广种福田,建造佛塔,并尊天台山高僧德韶为国师。德韶在吴越王钱弘俶的支持下,不仅在天台兴建寺院13处,还多处舍资兴建其他地方的佛寺。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德韶国师“罄舍资金,鼎新构砌”,中兴寺内僧人文捷、敬温、敬超、匡信、师德,以及近居善信檀越葛仁照、金晖等同力募缘,终于在公元962年建成中兴寺新砖塔(即今法华寺南寺塔前身),这时候法华寺声名远播,各地僧侣都要来此朝拜。
文化意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吴越王钱弘俶特意铸造中兴寺吴越铜塔顶一个,《道光县志》载:“高共七寸,中敛而上下稍侈,中广二寸,旁有菩萨天尊金刚像,内有识一十九字”。
1963年4月23日晚11时许,中兴寺塔倒塌。
相传塔内供奉有佛祖舍利
明朝幽溪传灯大师的《
天台山方外志》记载:梁朝时,天台赤城山顶造砖塔三所,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49颗,后来这些塔“敕废”了。960年,德韶将塔重建,在清理旧砖时,获得49颗五色舍利。新砖塔造好后,28颗舍利安供在塔内,留下的21颗,散安东都府内并应天寺砖塔、吴武丘寺砖塔、国清寺砖塔、东阳中兴寺砖塔各一颗。此外,中兴寺新砖塔还有一颗来自义乌双林寺的梁善慧大士(即傅大士)舍利。
1963年,中兴寺新砖塔倒塌后,清理文物时发现藏舍利珠的两个宝龛,但无舍利珠。
1994年底,为了迎接东阳建县1800周年,东阳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南寺塔。1月14日 南寺塔重建委员会成立。3月29日奠基开工,年底主体工程竣工。根据东阳市政府关于过境南路规划建设的需要,并更好地发展性地恢复建设法华寺,环翠阁由此更名为岩北禅寺,开始独立运作。经过数年开发,今已初具规模。
宗教活动
如今,有着900余年历史的法华寺有着一批年轻的法师。这些受过高等佛学教育的年轻法师,给法华寺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三圣殿可以举行开光仪式,并由法师主持。念佛堂可以同时容纳80多位信士讲经学法。
法华寺在历史上就是东阳市宗教、文化、教育、艺术、木雕等的摇篮之地。主持说,“在现代,法华寺将建设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能体现东阳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宗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