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坤宏(公元一六九九年至一七八五年)字直方,一字镜野,号迂斋,清早期
山东胶州人。法若真曾孙,法枟,孙,大清
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举人,官大理司评事。清代著名的古文家、经学家。一生治学严谨,博通群经,尤精于春秋。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高宗乾隆五十年,年八十七岁。
法坤宏(1699-1785),字直方、号迂斋。法光祖子,大清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举人,五策经论皆进呈,铎喜诣主考周大璋,贺得人。壬戌(1742年)会试出闱,鞠逊行索稿去,数日喧传都下,京师硕学宿儒,如方苞、陈兆仑、赵国麒皆赏其文,谓得古法,不在形貌。会国子监学正缺人,期为保荐;而赵国麒罢官,不果。弟法基昌殁于京邸,遂护其丧归,教授于家。州牧周于智修州志,延坤宏总其事。于智旋擢宣化知府,将去,坤宏乃辞出,投书州署:志成日,勿列已名。坤宏七上公车,卒不第。以会试年届七旬,赐大理寺评事职。清代著名的古文家、经学家。一生治学严谨,博通群经,尤精于春秋,壮年时他与潍县韩梦周、昌乐阎循观、莱州毛其人、诸诚王舟等被时人称为“山左五子”,初宗宋儒之理,后读王守仁《传习录》,遂以王学为宗,博通诸经,尤精《春秋》,又善古文,是桐城文派在山东传人。平生著述宏富,法坤宏耗尽半生精力写出经学著作《春秋取义测》12卷。他认为孔子的《春秋》文词太简略,后人虽然有注解但意思不明确,造成了很多误解,得到众人推崇。著《法氏诗闻》,《介亭诗徽录》,《过庭录》,《墨水传经录》,《抚风旧德录》;。坤宏为古文,严于义法,《史记》、八家外,好学归方。《
学古编》、《纲目要略》,《春秋取义测》十二卷,载入《
续修四库全书》,《清史列传》经部春秋类140,并传于世。
《国朝先正事略》.选卷三.平江李元度 镜野姓法氏,名坤宏。曾祖若直,康熙己未举鸿博,官布政使。先生性恬静,不谐俗;遂自号迂斋。少读先儒书,未厌也。既得「传习录」,大喜;以为如己意所出。故其学以阳明为宗,以不自欺为本。阎怀庭常辨之,镜野曰:『此无事口谈也;譬之饮食,得其甘者果其腹、饫其精者泽其体,徒谍谍然为他人辨是非,所谓舍灵龟、观朵颐也』。乾隆六年举人,观大理评事。卒,年八十有七。着「春秋取义测」及「纲目要略」。
乾隆年间,,在麓台程符书院任过教的还有乾隆进士彭绍升,胶州籍举人法坤宏,吴县籍贡生汪缙以及鲁士骥等许多
学者名流。他们或尊
儒学,或崇佛说,用平生的才智培养出无数
人才。麓台成为齐鲁大地上极具盛名的文化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