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无神论思想家朱世卿写了《法性自然论》一文,提出了“万法万性皆自然之理”,“大道无主”、“无有造为之者”的观点。其中体现着的诸多思想都与当代科学中的
自组织理论的相关思想相通。朱世卿所说的“自然”即“自然而然”,其中包含了如下丰富之思想:无目的、无主宰;不预知、不预成;自建构、自营造、自生成、自毁灭;不可逆、不可免、不可违。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大自然”之“非自然”;才有“大无为”之大“有为”。这便是所谓“无为无不为”;这便是所谓无造为(无造化)之大造为(大造化)。这些观点和思想都与随机生成的自然发生论、自组织建构的自然生成论、永恒变化的自然过程论的基本思想相通。
作者简介
朱世卿,
南朝陈人,其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均不可详考。仅在《广弘明集》卷二十五中,辑录了他所作的《法性自然论》。文后,又收录了陈释真观反驳他的《因缘无性论》一文。据此,可知朱世卿比真观早或者同时人。《广弘明集》并收两文,于释真观名字上冠一陈字,故断朱世卿当为陈人。真观在文中约略述及朱世卿的籍贯和学行,说:“泉亭令德,有朱三议者,非唯外学通敏,亦是内信渊明”由此可知,朱世卿为泉亭人,三议或是其别名。是南朝末期一个兼通佛学而反对佛学的无神论者。 其著作仅存《法性自然论》。
思想简介
朱世卿的《法性自然论》,是继承了东汉以来桓谭、王充、戴逵、何承天、范缜、刘峻等无神论者的无神论思想,对三世因果报应的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朱世卿在《法性自然论》中,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批判了有报应、有神论的宇宙观。
朱世卿认为,宇宙万物的法性,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神和人之力所为的。人和万物之生,都是由其“自然之理”决定的。他说:夫万法万性,皆自然之理也。夫唯自然,故不得而迁贸矣。故善人虽知善之不足‘凭也,善人终不能一时而为恶。恶人复以恶之不足诫也,恶人亦不能须臾而为善。又体仁者不自知其为善,体愚者不自觉其为恶,皆自然而然也。(《法性自然论》)人和宇宙万物及其本性,都有其产生的自然之理,都具其自然之性,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是外力决定的,所谓“自然而然”,“自然之理”,就是说是无目的、无意识发生的。
朱世卿认为,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由于人禀自然之秀气而生,人有生而有性、有情、有智.、有愚等,都是由“自然之理”,“自然之数”决定的,不是有造为的结果。他说:人为生最灵,膺自然之秀气,禀妍媸盈减之质,’怀哀乐喜怒之情,挺穷达修短之命,封愚智善恶之性。夫哀乐喜怒,伏之于情,感物而动;穷达修短,藏之于命,事至而后明;妍媸盈减,著之于形,有生而表见;愚智善恶,封之于性,触用而显彻。此八句者,总人事而竭焉,皆由自然之数,无有造为之者。夫有造为之者必劳,有出入之者必漏,有酬酢之者必谬,此三者非造物之功也。(《法性自然论》。)
人和万物都是禀气之自然而生的,“非造物之功也”,|就是说,不是造物主有目的、有意识创造的。朱世卿以“法性自然论”,驳斥了“因果报应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是由上帝或鬼神所主宰、安排的,也不是上帝或鬼神所能改变的。如果是它们的主宰、安排、改变,就不是自然了。他指出,人生的“穷达修短”,不是上帝的赏罚,而是“藏之于命”;人性的“愚智善恶”,不是因果的报应,而是“封之于性”。“命”和“性”“皆由自然之数,无有造为之者”。如果有造为之者,那就必然是:“有造为之者必劳,有出入之者必漏,有酬醉之者必谬”。既然命的“穷达”,性的“善恶”,都是自然之理”,“自然之数”,没有“造为”,当然也就没有“因果报应”了。因此,朱世卿明确指出:因果报应之说是“圣人设权巧以成教,借事似以劝威。见强勇之暴寡怯也,惧刑戮之弗禁,乃陈祸淫之威。伤敦善之不劝也,知性命之不可易,序福善以奖之。故听其言也,似若勿爽;征其事也,万不一验。”(《法性自然论》。)这是说,因果报应说,不过是一种用来恫吓人和鼓励人进行统治的一种“权巧”手段,究其事实,没有一点根据,当然也就“万不一验”了。
朱世卿极力反时“报应”(《法性自然论》)的说法,他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无数事实说明,行善不得福,作恶不招祸,有力地驳斥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荒谬性、欺骗性。他说:
孙叔少不埋蛇,长无令尹之责;邴吉前无阴德,终阙丞相之尊。若然,则天道以重华文命,答鲧叟之极愚;以商均、丹朱,酬尧、舜之至圣。大伯三世无玩兵之咎,而假嗣于仲虞;汉祖七叶不闻笃善之行,遂造配天之业;箕称享用五福,身抱夷灭之痛;孔云庆钟积善,躬事旅人之悲;颜冠七十之上,有不秀之咨;冉在四科之初,致斯人之叹;而商臣累王荆南,冒顿世居塞北,首山无解颜之鬼,汩水有抱怨之魂;康成以姓改乡,不济小圣之祸;主裒衰变陇木,适受非妄之灾;二生居卫,覆舟之痛谁罪?三仁在亳,剖心之酷何辜?若乃侧近邦畿,密近世代,非坟籍所载,在耳目之前者,至有腹藏孟门之险,心库豺虺之毒,役虑唯以害他为念,行己必用利我为先,锥刀推其尖锐,溪壑讶其难满。而则百两外萦,千钟内实,优偃绮罗,坐列甘腻,鸣金绾玉,富逸终身。自有怀白璧而为襟,莹明珠而成性,心不能行启蛰之杀,手不忍方长之条。怀殊材而莫采,蓄美志而谁眄?偏糅手冗杂之中,见底于乡间之末,抱饥寒而溘死,与糜鹿而共理。享尝寂寞,孀孩无寄j名字不闻,湮沉电灭,如斯可恨,岂一入哉?是知桀、跖之凶残,无惧来祸之将及;闵、曾之笃行,勿拟后庆之当臻。故《鹳冠子》日:夫命者,自然者也。贤者未必得之,不肖者未必失之,斯之谓矣。(《法性自然论》)种种事事证明,积善不得福,行恶不招祸,不存在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说:
既然不存在因果报应,那么为什么人生于世而有各种不同的境遇呢?在朱世卿看来,这如同“温风转华,寒飙飚雪,有委溲粪土之下,有累阶之上,风飙无心于厚薄,而华霰有秽净之殊途。天道无心于爱憎,而性命有穷通异术。”(《法性自然论》)人的吉凶祸福,兴昌衰亡,都是由自然的偶然性决定的,“夫命者,自然者也”。一切都如同花雪之落,就看自然之命如何了。善人之后未必兴昌,恶人之后未必衰亡。“若见善人,便言其后必昌;若睹恶人,便言其后必亡,此犹终身守株而冀狡兔之更获耳。”(《法性自然论》)因果报应是欺骗之说,事实说明“福善祸淫”是无道理的谎言。相信这种欺骗的说教,则如同“守株待兔”一样愚蠢。
朱世卿以他的“法性自然论”,反对“因果报应论”,这在当时对反对佛教神学唯心主义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他理论思辨色彩过重,而关心现实不足,缺少人的行为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评价。这是他的缺憾。
作品介绍
朱世卿的《性法自然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开头说:
万法万性,皆自然之理也。夫惟自然,故不得而迁贸矣。故善人虽知善之不足凭也,善人终不能一时而为恶;恶人复以恶之不足诫也,恶人亦不能须臾而为善又体仁者不自知其为善,体愚者不自觉其为恶,皆自然而然也。
朱世卿的“自然”义,是指一种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也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所以,万物自生白化,自然生长,有其自身的自发性、原初性、延续性。《性法自然论》说:
人为生最灵,膺自然之秀气,禀妍媸盈减之质,怀哀乐喜怒之情,挺穷达修短之命,封愚智善恶之性。夫哀乐喜怒,伏之于情,感物而动;穷达修短,藏之于命,事至而后明;妍媸盈减,著之于形,有生而表见;愚智善恶,封之于性,触用而显彻。此八句者,总人事而竭焉,皆由自然之数,无有造为之者。夫有造为之者必劳,有出入之者必漏,有酬酢之者必谬,此三者非造物之功也。
妍媸盈减、哀乐喜怒、穷达修短、愚智善恶,人的各种各样存在,并没有造物主的意志与行为在主宰着,全是自然而然的。
既然事物存在是自然而然的,那么这个世界的礼乐、制度又从何而来呢?是否违反了自然?《性法自然论》说:
故知礼乐不自知其所由而制,圣人不自知其所由而生,两像亦不知其所由而立矣。于是殊形异虑,委积充盈;动静合散,自生自灭。动静者,莫有识其主;生灭者,不自晓其根。盖自然之理著矣。所谓非自然者乃大自然也,是有为者乃大无为也。
天地、圣人、礼乐是形成儒家的礼教体制的根本存在,万物自然无为,但是圣人、帝王仍然需要“治天下”、制定礼乐,但是这种“有为”是无为而治,这是种“非自然”是大自然,这种“有为”是“大无为”,其实这就是郭象所主张的“不废名教而任自然”。所以,朱世卿的“自然”义是与郭象相符合的,天人之所为皆“自然”,“自为”是自然的表现、“任性”即“自然”,“必然”即“自然”,“偶然”即“自然”。。
文章道理
寓兹先生喟然叹曰,「夫万法万性,皆自然之理也,夫唯自然,故不得而迁贸矣。故善人虽知善之不足凭也,善人终不能一时而为恶,恶人复以恶之不足诫也,恶人亦不能须臾而为善,又体仁者不自知其为善,体愚者不自觉其为恶,皆自然而然也。」座右之宾假氏大夫,忽然作色而谓曰,「固哉先生之说也,违大道而谬圣人之言」。
先生曰,「大道谁主?圣人何言?」大夫曰,「大道无主,而无所不主,圣人无言,而无所不言」,先生曰,「请言其所言,言性命之所由致乎?请说其所主,主善恶之报应乎?」大夫曰,「何为其不然也。盖天地扶大道之功以载育,圣人合天地之德以设教,序仁义五德以检其心,说诗书六艺以训其业,此圣人之言也。若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故曰圣人无亲,常与善人。六极序而隆行惩,五福陈而善心劝,三世为将,睹覆败之权,七叶修善,有兴隆之性,陈赏宠而不侯,邴昌疏而绍国,斯道家之效也,何先生言皆自然之理,而不可迁贸者哉?」先王笑而应曰,世所谓捋绳之人,绳尽而不知迁,若大夫之徒是也。
敬课管陋,为吾子陈之。盖二仪著而六子施,百姓育而五材用,此句者,隔万法而尽然焉。人为生最灵,膺自然之秀气,禀妍媸盈减之质,怀哀乐喜怒之情,挺穷达修短之命,封愚智善恶之性。夫哀乐喜怒,伏之于情,感物而动,穷达短,藏之于命,事至而後明,妍媸盈减,著之于形,有生而表见。愚知善恶,封之于性,触用而显彻。此八句者。总人事而竭焉,皆由自然之数,无有造为之者。夫有造为之者必劳,有出入之者必漏,有酬酢之者必谬,此三者,非造物之功也。故墨子曰,使造三年成一叶,天下之叶少哉。盖圣人设权巧以成教,借事似以劝威,见强勇之暴寡怯也,惧刑戮之弗禁,乃陈祸淫之威,伤敦善之不劝也,知性命之不可易,序福善以奖之。故听其言也,似若不爽,徵其事也,万不一验。
子以本枝繁植,斯履道之所致。蒸尝莫主,由遗行之所招,身居逸乐,为善士之明报,体事穷苦,是恶人之显戮。孙叔少不埋蛇,长无令尹之贵,邴吉前无阴德,终阙丞相之尊。若然,则天道以重华文命,答玄叟之极愚,以商均丹朱,酬尧舜之至圣,大伯三世,无玩兵之咎,而假嗣于仲虞,汉祖七叶,不闻笃善之行,遂造配天之业,箕称享用五福,身抱夷灭之痛,孔云庆锺积善,躬事旅人之悲,颜冠七十之上,有不秀之咨,冉在四科之初,致斯人之叹。
而商臣累王荆南,冒顿世居塞北,首山无解颜之鬼,汨水有抱怨之魂,康成以姓改乡,不济小圣之祸,王褒哀变陇木,适受非妄之灾,二生居卫,覆舟之痛谁罪,三仁在亳,剖心之酷何辜?若乃侧近邦畿,密近世代,非坟籍所载,在耳目之前者,至有腹藏孟门之险,心库豺虺之毒,役虑唯以害他为念,行己必用利我为先,锥刀推其尖锐,溪壑讶其难满,内则百两外萦,千锺内实,优偃绮罗,坐列甘腻,鸣金绾玉,富逸终身。
自有怀白璧而为襟,莹明珠而成性,心不能行启蛰之杀,手不忍折方长之条,怀殊材而莫采,蓄美志而谁眄,偏糅于冗杂之中,见底于乡闾之末,抱饥寒而溘死,与麋鹿而共埋,享尝寂漠,孀孩无寄,名字不闻,湮沈电灭,如斯可恨,岂一人哉?是知桀跖之凶残,无惧来祸之将及,闵曾之笃行,勿拟後庆之当臻,故冠子曰,「夫命者,自然者也,贤者未必得之,不肖者未必失之。斯之谓矣?大夫曰,「若子引百家之言,则列子之为名者必廉,廉斯贫,为名者必让,让斯贱,若然者,则贫贱者,立名之士,所营而至也,则富贵者,贪竞之徒,所求而得也,何名自然之数哉?先生曰,「此乃一隅之说,非周于理者也。夫富贵自有贪竞,富贵非贪竞所能得,贫贱自有谦让。
正文
贫贱非廉让所欲邀,自有富贵而非贪求,贫贱而不廉让,且子罕言命,道藉人宏,故性命之理,先圣之所惮说,善恶报应,天道有常而阙哉关?譬如温风转华,寒飙扬雪,有委溲粪之下,有累玉阶之上,风飙无心于厚薄,而华霰有秽净之殊途,天道无心于爱憎,而性命有穷通之异术。子闻于公待封而封至,严母望丧而丧及,若见善人,便言其後必昌,若遇恶人,便言其後必亡,此犹终身守株,而冀狡兔之更获耳。」大夫于是敛容而谢曰,「若仆者所执偏迷,而昧通途,守狭近而失遐旷,今承德音,焕然蒙启,譬犹疏蜀伏尸,历万古而忽悟,中山沈醉,未千朝而遽醒,请事斯语,以铭诸绅。」或问曰,「朱子托凭虚之谈,畅方寸之底,论情指事,深有趣焉。但详之先典,有所未达。夫人哀乐喜怒之情,包善恶之性,资待之方不足,于是争夺之事斯兴,才识均者,不能相御,天生仁圣,实使司牧,乐者圣人之所作,礼者先王之所制,三千之仪,以检其迹,五音之和,以导其心,设爵以劝善,悬刑以惩恶,纤毫不漏,酬酢如响,玉帛云乎,非无为所荐,鼓钟斯合,岂自然而谐?千科满目,靡非力用所构,百贯参差,悉由智思而造。吾子汤武之臣隶,周孔之学徒,出入户牖,伏膺名教,而云善人知善之不足凭也?恶人知恶之不足诫也,善不能招庆,祸不能报恶,是何背理之谈也,且翩翱蠕动,犹知去就,况人为最灵,而同一自然之物,此岂高厚之诗,何取譬之非类?情所未达,敬待清酬。」答曰,「若卢敖北遭若士,自伤足迹之未旷,河宗东窥溟海,方叹秋水之不多。吾子习近成性,未易可与谈远大者也。
今子以屈伸俯仰,心虑所为,雕镂剪琢,身手所作,礼乐者圣人之所作,圣人者天地之所生,请为吾子近取诸身,则可以远通诸物。子以耳闻眼见,足蹈手握,意谓孰使之然?身有疴疾冷热,皆不自知,哀乐喜怒,兴废安在?何地有识者自知识之所在者乎?有智者自知智之所存者乎?若识遍身中,伤身则识裂,智若随事起,事谢则智灭,果识不知识,智不知智。于是推近以达远,触类而长之,故知礼乐不自知其所由而制,圣人不自知其所由而生,两像亦不知所由而立矣。于是殊形异虑,委积充盈,静动合散,自生自灭。动静者莫有识其主,生灭者不自晓其根,盖自然之理著矣。所谓非自然者,乃大自然也。是有为者,乃大无为也。子云天生圣人,是使司牧,何故唐虞叠圣,加以五臣,文武重光,益以十乱,岂天道之不能一其终始,将末代贻咎于天地?大舜大尧,非欲生不肖之子,龙逢比干,岂乐身就诛割,孔子历聘栖遑,卒云执鞭不惮,颜称回何敢死,终使慈父请车。彼三圣三仁,可谓妙取舍矣。天能令东海亢旱,不如理孝妇之怨,地能使高城复堑,未若救杞梁之殒。故荣落死生,自然定分,若圣与仁,不能自免,深味鄙句,理存显然。」(《广宏明集》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