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小提琴学派
社会科学术语
出生于西班牙的萨拉萨特,是法国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以音色甜美、纯净而著称。他使用的揉音幅度更宽,他的音准,特别在高音区非常出色,技巧辉煌而流畅。他写的《吉卜赛之歌》、《卡门幻想曲》很有创造性,技术上难度很大。奥地利人克赖斯勒1887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有着潇洒自如的演奏风格,从不炫耀技巧,运弓优雅,乐句处理得十分巧妙,富于节奏的活力。克赖斯勒继承和发展了维尼亚夫斯基的揉音技巧,使他获得了无与伦比的音色变化。他的弓法和指法都很有个性。
起源背景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学派这一名称,是因为法国学派和比利时学派这两个学派不仅在形成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又都受维奥蒂的影响。
法国学派
1782年维奥蒂第1次来到法国,在他的训练和影响下,法国的P.巴约、P.罗德和R.克鲁采共同创立了法国小提琴学派。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年轻的小提琴家们向往的学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学,几乎都采用J.-F.马扎斯(1782~1849)、克莱采尔(1766-1831)、罗德(1774~1830)、P.加维涅等小提琴家的练习曲来训练学生,其中尤以克莱采尔的《四十二首练习曲》为公认的优秀之作。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小提琴演奏学派对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H.维尼亚夫斯基、萨拉萨特、F.克莱斯勒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在继承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国小提琴学派强调声音的华丽,有许多手腕的运弓动作,这给他演奏连顿弓带来了困难,后来他终于发现通过使用整个手臂的动作顺利地掌握这种连顿弓法。1862年维尼亚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带到了俄国,为以后出现的俄罗斯演奏学派的宽广发展,打下了基础。
比利时学派
比利时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贝里奥的老师是维奥蒂的学生,贝里奥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他把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和法国的优雅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古典的法国演奏学派现代化了。贝里奥不是法国学派的直系门徒,他能突破传统,创造一个新的浪漫主义的法比学派。贝里奥的学生H.维厄当对比利时学派有很大影响。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发挥了小提琴在交响乐中的独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约1850)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品,H.柏辽兹称它是一首有着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壮丽的交响曲。E.伊萨伊是维厄当的学生,他演奏热情而充满活力,威严而又优美,富于诗意,他使用更为强烈的揉音。
代表人物
法比学派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J.蒂博以及Y.梅纽因
让-玛丽·勒克莱尔
勒克莱尔被认为是法国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也是最早一批杰出的法国小提琴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勒克莱尔吸收了意大利小提琴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演奏技术,并结合法国音乐高雅华丽的风格,创作出许多成功的小提琴曲。他的晚期作品体现了从巴洛克古典主义时代音乐风格的转变。
夏尔·德·贝里奥
贝里奥的音乐作品以小提琴为主。共创作了10首协奏曲,[3] 以及大量各式各样的小提琴小品曲、重奏曲等,另外他亦有出版小提琴教学法的书本。现时大部份作品都只限作为教学用途,真正在演奏厅内演奏的机会并不多,他的《芭蕾舞场景》,作品100、以及第7、9号小提琴协奏曲是极少数仍流传至今的作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06:57
目录
概述
起源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