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是由人疱疹病毒(HHV)引发的一类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性皮肤或黏膜上的疱疹 ,或伴有瘙痒和疼痛。人疱疹病毒有8种,其中常见的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HSV-1和HSV-2),以及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是全球最广泛的感染性疾病之一,HSV-1常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而HSV-2主要在成人中发病。带状疱疹常出现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症状严重,免疫抑制人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
病因
疱疹由人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疱疹病毒是一种
DNA病毒,现在已经发现的疱疹病毒有100多种,有α、β、γ三个亚科,其中与人感染相关的疱疹病毒为人疱疹病毒,目前已知的有8种:
发病原因
人疱疹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
也称为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病毒潜伏在神经元(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HSV-1可通过接吻或其他生活密切接触感染。可引起疱疹性龈口炎、唇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和疱疹性脑炎等。
又称为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属α-疱疹病毒亚科,病毒潜伏在骶神经节。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生殖器疱疹。偶尔可经母婴传播致新生儿感染(包括宫内、产道和产后接触感染),引起新生儿疱疹。
也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属α-疱疹病毒亚科,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原发感染主要表现为水痘,复发感染多表现为带状疱疹。VZV传染性强,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带状疱疹患者也是儿童水痘的传染源。
常被称为EB病毒,属γ-疱疹病毒亚科,病毒潜伏在淋巴样组织和B淋巴细胞。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经唾液传播,也可经性接触传播。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和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即人巨细胞病毒,属β-疱疹病毒亚科,病毒潜伏在腺组织、肾脏和白细胞。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先天性感染),或通过产道和(或)乳汁传染给新生儿(围生期感染),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性接触和医源性传播(包括输血和器官移植)传播。人巨细胞病毒可引起先天性畸形,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可能会出现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新型疱疹病毒,属β-疱疹病毒亚科,病毒潜伏在淋巴样组织和唾液腺。该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会引起幼儿急疹,即婴儿玫瑰疹。
与HHV-6相似,也是一种新型疱疹病毒,属β-疱疹病毒亚科。感染后病毒主要潜伏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唾液腺,主要通过唾液传播。HHV-7原发感染可能与幼儿玫瑰疹、神经损伤和器官移植并发症有关。
又名为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属γ-疱疹病毒亚科。病毒的传播途径尚不清楚,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能经唾液、器官移植或输血传播。该病毒与卡波西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诱发因素
可能导致人疱疹病毒感染或体内潜伏病毒发作的危险因素包括:
症状
疱疹主要表现为单发或群集分布的水疱,有时可为脓疱。可能会伴有发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
典型症状
不同类型的疱疹其临床特点不同,具体如下:
单纯疱疹
发病前可有轻微发热、乏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接着出现红斑和丘疹,从头面部开始,之后向躯干和四肢发展,呈向心性分布,可累及口腔、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12~14小时后皮损迅速发展为直径1~3mm的水疱,数目从数个到数百个不等,疱液清亮,周围发红。
目前,因大多数儿童预防性应用水痘疫苗,临床上的皮损可能不太典型,类似于丘疹性荨麻疹。
皮损好发于肋间神经、脑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发疹前可有乏力、发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可有灼热或灼痛。皮肤上常先出现红斑,随后出现丘疹、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伴随症状
疱疹类型不同,伴随的症状也不同:
就医
出现下列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医生一般通过询问病史和根据皮肤表现做出诊断,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就诊科室
相关检查
医生会仔细检查皮肤和黏膜,以辨认符合疱疹的体征,或提示其他疾病的体征。
大部分的疱疹疾病,仅需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史、体征等即可做出诊断,但在皮损不典型或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做相关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
医生会从疱底刮取少量组织,制成切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有助于诊断。
病毒培养
是诊断疱疹病毒感染的金标准。无法明确诊断时,医生可能会建议做此项检查。抽取部分疱液放到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以明确有无病毒感染以及病毒的类型。
其他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疱液中DNA,有助于明确诊断。
必要时医生会建议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查时医生会从疱底取少量皮肤组织,病理切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单纯疱疹、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组织病理表现不同:
表现为表皮细胞水肿、气球样变性、网状变性和凝固性坏死,棘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导致表皮内水疱形成,可见细胞核内病毒。
病变部位可见表皮棘细胞水肿,呈气球样变性,特征性棘细胞核改变,形成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可见多核巨细胞。真皮可见轻度的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组织病理学改变与单纯疱疹较为相似,表现为表皮内水疱,可见气球样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真皮上部可见血管水肿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脓疱疮、手足口病、丘疹性荨麻疹等疾病鉴别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皮损为散在性脓疱,周围有红晕,容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可形成脓痂。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增高,脓液中可分离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
是由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等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发病前有低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然后在口内、手足出现皮损,开始为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小水疱,周围皮肤发红,口腔内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灰白色糜烂面或溃疡。病程1周左右,愈合后很少复发。
多是由于昆虫叮咬过敏而引起的炎性疾病。表现为纺锤形鲜红色风团样损害,皮损的长轴与皮肤纹路平行,中央常有小水疱。成批发生,数目多少不定,很少融合,红斑和水肿常在短期内消退,遗留坚实性丘疹。
治疗
疱疹皮损多数可自愈,其治疗目的在于:
本病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包括外用药和口服药,某些重症患者可能还需要接受药物静脉滴注治疗。存在疼痛或炎症时,医生会对症治疗,可能给予止痛药或消炎药。此外,物理治疗对于缓解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急性期治疗
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可以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多口服用药,病情严重者需静脉滴注。对阿昔洛韦耐药者,选择膦甲酸。
镇静止痛药
退热药
高热时需用退热药。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其他治疗
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促进水疱干涸、结痂,缓解疼痛。
预后
单纯疱疹有自限性,但是容易复发。新生儿经产道分娩时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播散性感染或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病情比较凶险,病死率高达15%~50%。
水痘可以自行消失,病程1~2周,感染痊愈后多数可获得终身免疫。
带状疱疹也具有自限性,年轻患者病程一般 2~3 周,老年患者为 3~4 周甚至更长时间。痊愈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一般不会再发。但是带状疱疹的疼痛症状可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及睡眠,疼痛越重则影响越大,造成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此外,疼痛还可造成患者负面心理负担,可能导致焦虑或抑郁。
单纯疱疹可能会对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者造成威胁。
因母亲患
生殖器疱疹,可经产道感染新生儿。一般出生后 4~6 天发病,表现为喂养困难、高烧、肝脾肿大和黄疸,皮肤、口腔黏膜、结膜可出现水疱、糜烂,严重者可伴有意识障碍。
多脏器受损
播散性单纯疱疹又称系统性单纯疱疹,营养不良、淋巴瘤、特应性皮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容易患病。
多伴有高热,甚至惊厥,发生病毒血症后可导致多个内脏受损,包括疱疹性肝炎、脑炎、胃肠炎等,可以伴有或不伴有皮肤黏膜损害。皮肤黏膜表现为广泛性水疱,水疱顶端有脐窝状凹陷。
神经系统感染
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单纯疱疹病毒还会侵犯脊髓和大脑等神经组织。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水痘儿童中,肺炎是比较少的并发症。通常在皮损出现后1~6天内隐匿性发生,症状包括逐渐加重的呼吸过速、呼吸困难和干咳,偶有咯血。
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脑炎,包括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弥漫性脑炎,通常在皮损出现的第1周临近结束时发生,但是也可能发生在皮损出现之前。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多发生在儿童,而弥漫性脑炎最常在成人中发生,临床表现为谵妄、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系统表现。
是一种在儿童水痘感染病程期间发生的疾病,通常表现为一组独特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痛、亢奋、谵妄以及攻击性并常进展为昏迷。
通常累及免疫受损的人群,包括接受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特征通常包括皮肤水疱病变、发热和急性腹痛或背痛。皮损出现的时间可能先于肝炎发作、与肝炎同时或在肝炎后。
其他
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多形红斑等。
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和眼部。
神经系统并发症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Ramsay-Hunt综合征、Bell面瘫、脑膜炎、脊髓炎、一过性脑缺血或中风。
眼部并发症
眼带状疱疹,临床表现依次为睑缘炎、角膜炎、结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或急性渐进性视网膜坏死。
研发情况
药融云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药审中心共受理了52项带状疱疹疫苗审评材料,涉及27家企业的20款带状疱疹疫苗管线。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