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前东部领土(波兰语:Kresy,本意为“边疆”,也指
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上的东部边界)是指波兰东部历史边界附近的一片区域,该地区现属
乌克兰、
白俄罗斯和
立陶宛。
背景介绍
波兰最后一次拥有这片土地是在
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是第二共和国1920年入侵乌克兰、白俄罗斯(在
波苏战争后获得)和
立陶宛(直接获得)得到的,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才失去这片领土。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这些领土大体与
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相当。其中,
寇松线是1919年12月由同名英国外交大臣
寇松提出,作为波兰东部边界的,波兰人一开始接受该线,但随后又在波苏战争中越过该线。1939年9月,在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占领了这些领土,并将其并入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这三个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中。随后西方盟国在
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中承认苏联拥有这些领土。
苏联解体后,分到波兰原领土的三个国家获得独立,并依然保留这些土地。
词源
根据萨穆埃尔·博古米尔·林德编成的《波兰语词典》,Kresy是指在波兰东部边界旁的领土。
鞑靼人部落在下第聂伯河的“荒野”定居。可能是在文岑蒂·波尔于1854年写的诗Mohort和《我们的土地之歌》(Pieśń o ziemi naszej)中,第一次在文学领域出现Kresy这个词。波尔称这是处在德涅斯特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土地,是鞑靼人边疆上的土地。20世纪初,Kresy这个词的含义扩展为处在利沃夫-维尔纽斯线以东的土地,包括前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东部省份。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Kresy相当于寇松线以东的地区。现 在这个词指的是第二共和国(1918年-1939年)时的东部领土。
历史事件
波兰—立陶宛联邦
16至18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东部边界是在那时的基辅省的下第聂伯河上。在1569年卢布林联合后,“荒野”并入波兰立陶宛联邦。那些地方地处东乌克兰,人员稀少且大都讲俄语。本条目中提到的“波兰前东部领土”(即第一张地图上的灰色区域)当时处在联邦中部,未与其他国家接壤。
被奥地利和俄罗斯瓜分
1772年,普奥俄三国开始瓜分联邦。瓜分波兰共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772年),俄罗斯帝国吞并了因弗兰提省、波洛茨克省北部、姆斯季斯劳省和明斯克省南部(大约9.2万平方千米,130万人),奥地利帝国吞并了整个加利西亚地区,扎莫希奇附近的部分地区和小波兰北部(大约8.3万平方千米,265万人)。1793年第二阶段中,俄罗斯占领了德鲁亚-平斯科-兹布鲁奇线以东的白俄罗斯及乌克兰地区,具体包括基辅省、布拉茨瓦夫省、波多尔省部分地区、沃利尼亚省东部、布列斯特省、明斯克省和维尔纽斯省部分地区(大约25万平方千米)。第三次瓜分发生在1795年,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一直到布格河和涅米罗夫-格罗德诺线以东的地区(大约12万千米)皆落入俄国手中。
波兰历史上的这个时期(特别是在该国东部),充斥着波兰人发动的起义(十一月起义、一月起义)、对波兰人的迫害、强迫搬迁、流放和除籍。波兰的东部边疆属于欧洲最后废除农奴制的地区:1848年被奥地利瓜分的地区废除农奴制,1861年俄罗斯瓜分波兰也废除了这一制度。
1919年3月
1919年3月对这片领土来说是战乱频发的时候,这时也是波兰重新独立,形成新边界的时候。那时,波兰为形成其东部边界,与乌克兰、苏联和立陶宛各打一仗。结果,波兰获得了寇松线以东,先前受俄罗斯统治的领土。这片领土随后形成了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东部省份,包括利沃夫省东部、新格鲁代克省、波莱谢省、史坦尼斯拉维夫省、塔尔诺波尔省、维尔纽斯省和比亚韦斯托克省东部。
战间期的前东部领土
前东部领土为多民族地区,主要包括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根据波兰的研究,波兰人是该地区的最大民族,在人口统计学上也是该地区城市里德最大民族。该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包括立陶宛人(在北部)、犹太人(分布于该地区的市镇中)、捷克人(在沃利尼亚)和俄罗斯人。
人口母语调查
母语
利沃夫省;58%波兰语、34%乌克兰语、8%意第绪语
新格鲁代克省;53%波兰语、39%白俄罗斯语、7%意第绪语、1%俄语
波莱谢省;63%“其他语言”或波莱舒克方言、14%波兰语、10%意第绪语、6%白俄罗斯语、5%乌克兰语
史坦尼斯拉维夫省;69%乌克兰语、23%波兰语、7%意第绪语、1%德语
塔尔诺波尔省;49%波兰语、46%乌克兰语、5%意第绪语
维尔诺省;60%波兰语、23%白俄罗斯语、8%意第绪语、3%俄语、8%其他语言(包括立陶宛语)
沃伦省;68%乌克兰语、17%波兰语、10%意第绪语、2%德语、1%俄语、2%其他语言
比亚韦斯托克省;67%波兰语、16%白俄罗斯语、12%意第绪语、3%俄语、2%其他语言
人口
利沃夫——312200人
维尔纽斯——195100人,
史坦尼斯拉维夫——60000人
布列斯特——50700人
格罗德诺——49700人
鲁夫内——41900人
博雷斯瓦夫——41500人
卢茨克——35600人
塔尔诺波尔——33 900人
作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结果,1939年9月17日,波兰东部领土被苏联吞并,东部领土东部的大部分波兰人被流放到苏联的其他地方,流放地区包括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
占领
纳粹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8月23日于莫斯科签署互不侵犯条约,这份条约有一则秘密的条款,就是要寇松线成为德国和苏联的分界线。苏联红军在9月17日进入波兰,很快就到了商定的西部边界,收复了1920年失去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22日,苏德军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现布列斯特)接触。第三帝国和苏联9月29日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确定了双方的边界,也确定了他们的友好关系。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共产党政府成立,并马上宣布想要加入苏联。
波兰军队和政府对苏联的进攻并无准备,直到12月18日的三个月以来,都无法确定波苏之间战争的正式形态,甚至也不能给士兵下达明确的指令。
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后,德军在第一周内就向东推进了大约一千多千米,俘虏了苏联的军队。这新被占领的土地的部分被纳入大德意志,剩余的则交给了帝国委员部。
1944年1月,苏军来到了过去的波苏边界(1939年9月17日前的边界),到6月末,他们完全重新占领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他们应拥有的领土。
在1943年
德黑兰会议中,波苏之间的新边界形成,会议无视
波兰流亡政府的反对,承认了苏联在1939年占据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领土的大部分归其所有。
波茨坦会议承认“卢布林波兰人”是“国家联合临时政府”的统治势力,暗示承认将波兰人撤出前东部领土,但是波兰西部边界的争议尚无结论。同盟国决定将德国位于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的领土(不包括前东普鲁士的北部,那里成为了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交由波兰代管,而波兰一直占领这片土地,直到现 在,领土边界最终在和约中公开。
关系
1943年1月,11000名苏联游击队在东部领土活动,也就是说在白俄罗斯,每1万人只有最多3.5人是苏联游击队,即使将在1941年撤出白俄罗斯的人口不算在内,其所占比例也是少得可怜(最多每1万人有5至6人)。这种差异性无法完全解释为是因为德军对当地人的残暴对待,无法完全解释为是因为1941年德军的闪电战攻势,也无法完全解释为是因为当地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有明显迹象表明,这是苏联当局的决定,苏联当局不考虑在波兰东部兴起的亲苏联军队,并且让波兰地下军队在1941年至1942年间不受影响地在这些地方发展下去,这种情况与当时苏联跟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领导下的波兰流亡政府建交有关。某些军事组织受到苏联游击队和波兰国民军的注意,并被这些实力利用,在某种角度来看,波兰人成为了1942年恐怖活动的替罪羊。1943年4月苏联和波兰流亡政府断交后,形势发生变化。在这时,波兰国民军成了敌对势力。
精锐士官军
1943年5月末,精锐士官军(Uderzeniowe Bataliony Kadrowe)在国民军总部的许可下,将兵力(200人)集中在维什科夫。德国人随后发现了它,并包围了波兰人。随后双方爆发小规模战斗,其中波方4人战死,8人被俘。德方估计有15人战死,22人被俘。其他没有被抓住的人兵分两路,向北方的比亚韦斯托克专区前进。1943年6月11日,斯坦尼斯瓦夫·皮耶丘尔(“拉德茨基”)少校领导下的精锐士官军中的第4营在帕夫雷村(别尔斯克-波德拉斯基村)附近与德军交火。25名波军士兵和40名德军士兵战死。1943年7月,活跃于比亚韦斯托克专区的精锐士官军成员组成5个营。总之,在一系列与德军展开的小规模战斗(包括1943年波兰地下军队突袭东普鲁士行动)中,200名士兵有138名阵亡。如此重大的伤亡比例遭到了国民军总部的批评,他们称精锐士官军不顾年轻波军士兵的死活。1943年8月17日,塔德乌什·布尔-科莫罗夫斯基下令,精锐士官军并入波兰国民军。不久,所有营都被转移至新格鲁多克。
新格鲁代克省
别尔斯基游击队的行动目标是纳粹党和他们的同盟者,譬如白俄罗斯志愿警察、还有那些背叛或杀死犹太人的当地居民。他们也实施破坏行动。纳粹政权悬赏10万帝国马克逮捕图维亚·别尔斯基,并在1943年多次发动肃清该地区游击队的行动。部分游击队组织伤亡较大,旦别尔斯基游击队安全逃至森林中更为偏远的地方,并继续保护他们手中的非战斗人员。在波兰国民军改编新格鲁多克地区的军队时,精锐士官军的成员组建了一个营,被编入国防军第77步兵团,由博莱斯瓦夫·皮亚塞茨基指挥。1944年2月,该营拥有大约700名士兵(部分资料称该营人数大约500人)。该营参与暴风雨行动,在利达和维尔纽斯与德军交战(参见维尔纽斯起义),在这些战斗中该营伤亡很大。
维尔纽斯省
在前线被转到远的地方后,游击队员的后勤状况不断恶化,因为资源用尽了,直到1942年4月都没有大量物资从前线运来。最艰巨的问题是,无线电无法与其他地方联络,直到1942年。[11]因此,几个月来,波兰游击队实际上都在放任自流。对游击队最为困难的时候是1941年至1942年的冬季,那时他们弹药、药品和补给都严重不足。游击队的行动大部分都不协调。伊扎克·鲁德尼茨基在1942年至1944年间活跃于维尔纽斯犹太人区的地下活动中。1943年2月,他加入了
白俄罗斯游击队马尔科夫旅的维尔纽斯营,这个营当时大多数人都不是犹太人,鲁德尼茨基在这个营必须与反闪米特主义斗争。除了在1943年4月一次深入维尔纽斯犹太人区的突袭中与地下运动领导人阿巴·科夫内尔会面外,在战争结束前,他都与他的游击队员呆在纳罗奇森林,与德军和他们的同盟者战斗。陆军维尔纽斯第5旅由齐格蒙特·申杰拉日(乌帕什科)指挥,在南维尔诺省与德军和党卫军交战,但屡次遭到苏联红军空投在此的苏联游击队的袭击。1944年4月,齐格蒙特·申杰拉日遭到立陶宛警方逮捕,并被交到盖世太保手中。乌帕什科在4月末在一些到现 在仍未知的情况下,逃走或被释放了。在反击行动中,他的旅俘虏了几十名德军军官,并给盖世太保写了几封恐吓信,但到现 在仍不知道这些行为是否或如何使得盖世太保释放申杰拉日。1944年6月12日,波兰国民军总司令塔德乌什·布尔-科莫罗夫斯基将军发出命令,要求准备将维尔纽斯从德国人手中解放出了的计划。波兰国民军维尔纽斯区和新格鲁德克区计划在维尔纽斯落入苏联手中前,控制这座城市。
战狼
波兰国民军维尔纽斯区指挥官,“战狼”亚历山大·克日扎诺夫斯基决定重组波兰东北部的所有游击队组织,来为从城内外进攻做准备。维尔纽斯第5旅两个分别由“马克思”和“拉科齐”指挥的班在杜宾吉艾与立陶宛警察交战。开始日期被定在7月7日。大约12500名国民军士兵袭击德军卫兵,试图攻下市中心大部分地区。郊外街头上激烈的战斗直到7月14日才停下来。在维尔纽斯东郊,国防军与苏联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巡逻团合作。克日扎诺夫斯基将军希望将所有的游击队组织并入重建的波兰第19步兵师。但是,推进中的红军在7月15日入城,
内务人民委员会开始拘捕所有波军士兵。8月,维尔纽斯地区全波兰国民军总指挥“战狼”亚历山大·克日扎诺夫斯基下令所有6个旅处在他的指挥下,以准备暴风雨行动——针对驻扎在波兰的德军的全国性起义计划。在利门行动中,第5旅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先头部队合作,在维尔纽斯郊外的兹维日涅茨与德军交战。但是,因为害怕被内务人民委员会逮捕并立即枪决,齐格蒙特·“乌帕什科”·申杰拉日决定不服从上级命令,将其部队撤至波兰中部。利门行动获得成功,城市被波兰士兵解放,但随后波兰指挥官被苏联人逮捕,其大部分士兵被送往苏联古拉格或其他拘留点。申杰拉日未因擅离职守送往军事法庭审判的原因并未确定。这很有可能是“战狼”将军自己将申杰拉日的军队移出战场的,因为克日扎诺夫斯基将军不想惹怒红军,而“乌帕什科”与苏联游击队发生冲突已经很久了。无论如何,在10月进入波德拉谢和比亚韦斯托克地区后,该旅在“比亚韦斯托克国民军地区”仍与撤退的德军战斗。在这个地区被苏联占领后,乌帕什科的部队留在森林中,乌帕什科决定等待俄波会谈(由波兰流亡政府举办)的结果。与此同时,部队得到整编,拿到了足够的装备将600人完全用机枪和
自动手枪武装起来。在英美政府撕毁与波兰签署的协议,试图承认所谓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为波兰临时政府后,乌帕什科重新开始战斗——加入自由和独立组织,反抗一个新暴君。但是,在比亚沃维扎森林成功发动几次针对内务人民委员会军队的行动后,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些行动将会让他的部队被彻底消灭。
二战后
二战后,波兰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这三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中。苏联庆祝吞并了这些领土,这些领土的吞并在独立的白俄罗斯被誉为是“白俄罗斯的统一”。
1939年对波兰的进攻被苏联称作是“对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解放”。 在苏联解体后,这些领土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他们保留了共和国这一行政区划,也保留了1945年与波兰的边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