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将金村
俄罗斯典故
波将金村(英语:Potemkinvillage,德语:PotemkinschesDorf)。在汉语辞书中,该词被解释为“弄虚作假、装潢门面的代名词”。波将金村系出自俄罗斯历史的一个典故。俄罗斯帝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波将金,官至陆军元帅、俄军总指挥。波将金为了使女皇对他领地的富足有个良好印象,不惜工本,在“今上”必经的路旁建起一批豪华的假村庄。于是,波将金村成了一个世界闻名的、做表面文章和弄虚作假的代号。常用来嘲弄那些看上去崇高堂皇实际上却空洞无物的事物。
名字来源
俄罗斯女皇
俄罗斯最为着名的女皇当然是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1762―1796在位)。叶卡捷琳娜是一个外国人(德国人),她在 1745年远嫁到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室,17年后竟然令人瞠目地成为统治庞大俄罗斯帝国说一不二的女沙皇!
从1725年彼得大帝逝世到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皇位,俄国共有六位沙皇。在她之前的两位沙皇是伊丽莎白和彼得三世。
女沙皇伊丽莎白在 1742年召她姐姐的儿子彼得——德国霍尔斯坦—戈托尔普公爵前往俄国成为她的皇位继承人,第二步就是火急火燎地为其找配偶。由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大力帮忙,经过多次评选、协商,普鲁士国王命令他手下的一个名叫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的将军赶紧把他13岁的女儿送到莫斯科去。带着美好的愿景和寒酸的行李,母女俩忐忑不安地于 1744来到莫斯科。初次见面,沙皇伊丽莎白对这个德国女孩就感到非常满意。以后,她有了俄国名字——叶卡捷琳娜,她学习俄语、俄国礼仪并改信东正教。1745年,她成为皇太子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她利用近卫军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她丈夫彼得三世的统治,于1762年7月9日登上了沙皇的宝座,这就是俄国历史上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彼得三世被谋杀于同年7月17日。究竟是叶卡捷琳娜授意,还是她在近卫军中的军官情人先斩后奏——具体的细节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
女皇南巡
1787年1月18日,踌躇满志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从圣彼得堡皇宫起驾,开始了她浩浩荡荡南巡的旅程。女皇时年58岁,自33岁登上沙皇的宝座已经进入第25个年头。经长时间精心准备的南巡既是庆祝登基25周年欢庆之旅,更是显示女皇统治政绩的政治之旅。为了向国外显示在她治理下俄罗斯的强盛,她还专门请欧洲列强英、法、奥诸国公使与其同行,在旅行期间,还与奥皇、波兰国王进行了会谈。
女皇乘坐的雪橇其实就是一座流动的小型宫殿:由30匹马拉着扣在巨型雪橇上的带有四个房间(办公室、图书室、卧室和衣帽间)的房子。在志得意满的女皇看来,如今,文功武治、江山“美人”她一样都不再欠缺。她的雪橇车队拥有14辆大雪橇、124辆小雪橇和40辆备用雪橇。在每个驿站均备有560匹高头骏马供替换……
早在俄国并吞克里木之初,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宠臣兼面首波将金就建议女皇作巡视克里木之旅。女皇、高官、使节这一大帮难伺候的贵人在巡视期间的吃喝拉撒睡,再小至路途上所听的音乐,均须波将金操心、负总责。
波将金村
在景色美丽的第聂伯河航行的御船上,女皇不时会看到如画的村庄、向她山呼“乌拉”的健壮的村妇、英俊的哥萨克。“如画的村庄”可说真正名副其实——像画一样画出来的村庄:修葺、粉刷油漆装饰一新的农舍,用类似舞台上的木头画布布景挡住破败的茅草屋。在这样的背景下,哥萨克表演骑术,士兵穿着新军服在操练,农村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则唱起了民歌、跳起了土风舞……待女皇的船队一过,这些赶场的“演员”们就连忙赶往下一个“演出地点”,连牛羊也担当起“演员”的角色,在这里、那里演了一出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剧——这就是波将金一手泡制出来的在第聂伯河畔海市蜃楼般子虚乌有的、在以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波将金村”。
当然,“波将金村”的一些破绽即使在船上也并不难发现:怎么有些人的面孔一再出现?作装饰的同一块挂毯既出现在这个村又出现在下一个村?然而隔岸观景,从大面上还是过得去的。女皇是那么兴高采烈,不要说俄国人对这些破绽噤若寒蝉,就是外国的贵人们在当时也是三缄其口,齐声附和。
历史考证
据考证,一种得到较为普遍认可的说法认为,“波将金村”这个词最先出自德国人黑尔比希发表在汉堡《密涅瓦》杂志上的回忆连载文章上。黑尔比希1787至1796年任萨克森驻俄国公使馆秘书。他的连载文章,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重视——1808年被译成法语、1811年译成英语,于是,“波将金村”一词在 19世纪的欧洲渐渐流传开来。马克思在他写的一些报刊文章中也经常使用这个典故。如马克思在题为《帕麦斯顿勋爵》的连载文章的第八篇中就讽刺挖苦地写到:“亚历山德拉炮台的实在性,连波将金在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到克里木去巡游时请她参观的纸扎的村落都不如,这一点看来是用不着再说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19:45
目录
概述
名字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