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鲟(学名:Acipenser persicus)是鲟科、鲟属鱼类。可长达228厘米、重70千克,但伏尔加河中的波斯鲟只达到长170厘米、重25-30千克。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鳍后骨板和(或)臀后骨板;臀鳍基部两侧无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与头部骨板分离;吻须近吻端,背鳍条数通常少于44;吻窄而向下弯曲,背骨板与侧骨板间常有三角形小骨片。波斯鲟背部为灰色或灰蓝色,体侧为明亮的钢青色,腹部白色。黑海的波斯鲟体色较深。
动物学史
波斯鲟最先在乌拉尔河中发现并定名,1933年曾被降格为
俄罗斯鲟的亚种,命名为Acipenser guldenstaedti persicus。但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结果显示波斯鲟与俄罗斯鲟并非一个种。波斯鲟红血球的表面积是闪光鲟红血球表面积的1.52倍,据此推断波斯鲟是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40。有人曾证实波斯鲟的染色体组型为258±2。
形态特征
波斯鲟可长达228厘米、重70千克,但伏尔加河中的波斯鲟只达到长170厘米、重25-30千克。波斯鲟体高平均为全长的16.8%。库拉河中的波斯鲟头长为全长的15-20%,吻长为全长的3.5-7%;黑海的波斯鲟吻长平均为全长的6.9%。波斯鲟背骨板7-19枚,侧骨板23-50枚,腹骨板7-13枚,
背鳍条数27-51,
臀鳍条数16-35,
鳃耙数15-31。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鳍后骨板和(或)臀后骨板;臀鳍基部两侧无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与头部骨板分离;吻须近吻端,背鳍条数通常少于44;吻窄而向下弯曲,背骨板与侧骨板间常有三角形小骨片。
波斯鲟背部为灰色或灰蓝色,体侧为明亮的钢青色,腹部白色。黑海的波斯鲟体色较深。
近种区别
与
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相比,波斯鲟骨板数和鳃耙数较少,头部和整个身体较长,吻部窄而向下弯曲,体色较淡。
生活习性
洄游
波斯鲟主要在里海的南部及中部水域摄食和越冬,在北部出现较少,说明波斯鲟比俄罗斯鲟更喜欢温水环境。在溯河洄游过程中,波斯鲟栖息于主河道的底层,但在汛期,它们靠岸栖息;它们在行进过程中作周期性的停留,隐居在较深处。
在库拉河,波斯鲟全年均有溯河行为,但大多数(60%左右)在4-6月溯河。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与俄罗斯鲟相比,波斯鲟的溯河洄游时间较短,处在俄罗斯鲟的溯河时间范围内,其中伏尔加河波斯鲟溯河洄游时间为4-5月,盛期在5月中下旬;乌拉尔河波斯鲟溯河时间也在5月,但持续时间更短。在捷列克河和苏拉克河,波斯鲟溯河洄游发生在4-6月,高峰期在5月。里奥尼河是一条山地河流,波斯鲟进入其中较晚(在7月初),溯河的距离也只有100-120千米。产后亲鲟一般立即进行降海洄游,但也有的个体在河流中滞留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期间在深坑或较深的江段越冬并摄食。
波斯鲟仔鱼自孵化后即开始降海。在库拉河,仔鱼出膜后8-10天一般达到库拉河口,平均降海速度为35千米/天,但也有的仔鱼在河流中滞留较长的时间,1月龄后才达到海区。在伏尔加河,幼鱼入海的时间主要在8-9月份,此时大部分个体全长为26-60毫米。
食性
河流中的波斯鲟幼鲟捕食甲壳类和摇蚊幼虫等。在里海,波斯鲟的食性变化较大,与俄罗斯鲟不同的是,波斯鲟在里海中的多毛类和软体动物之间没有特别的选择,波斯鲟还摄食大量的藤壶(贝属动物)。里海波斯鲟幼鲟食物中含大量的鱼类,而成鲟捕食软体动物、蟹类和鱼类。在黑海东部,波斯鲟捕食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生长
据20世纪60年代的一份资料,在乌拉尔河,雄性波斯鲟12年龄、15年龄、18年龄、21年龄、24年龄和27年龄的平均全长分别为113厘米、122厘米、138 厘米、151厘米、161厘米和168 厘米;而雌性波斯鲟15年龄、18年龄、21年龄、24年龄和27年龄的平均全长分别为132厘米、150厘米、165厘米、174厘米和180厘米。
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波斯鲟的生长速度显著超过俄罗斯鲟的生长速度。1973-1976年,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中雄性波斯鲟的平均全长分别为151.8厘米和156.3厘米,雌性分别为167.3 厘米和170.6厘米;而冬季型俄罗斯鲟雄性分别为126.3厘米和127.5厘米,雌性分别为140.1厘米和142.5厘米。
分布范围
水域
波斯鲟主要分布在里海,产卵的河流主要是库拉河、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其他河流(捷列克河、苏拉克河和萨穆尔河)出现很少。20世纪80年代在黑海的里奥尼河(高加索地区)也发现波斯鲟。
国家
现存(居民):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俄罗斯联邦。
现存(非繁殖):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繁殖方式
波斯鲟的性成熟略迟于俄罗斯鲟。库拉河波斯鲟初次性成熟年龄,雄性为8年,雌性为12年;而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的波斯鲟初次性成熟年龄,雄性为15年,雌性为18年。波斯鲟产卵周期为2-4年。波斯鲟雄鲟成熟系数6.5%,雌鲟成熟系数20.92%,绝对怀卵量为8.5-84万粒,平均35万粒。波斯鲟卵为褐灰色,卵径为3.2-3.8毫米。
在伏尔加河伏尔格拉德水库下,波斯鲟于6-8月产卵,水温16-22℃,但一般是20-22℃。在里海南部的河流,波斯鲟的产卵季节为4-6月和8-9月,水温15-25℃。在里奥尼河,波斯鲟的产卵主要在7月份,水温17-23.6℃。波斯鲟的产卵场底质为砾石和卵石、软体动物壳、沙石和板岩碎片或结实的黏土。水深2-20 米,流速1.0-1.7米/秒。在库拉河,波斯鲟的主要产卵场位于瓦瓦林坝下长71千米的江段,面积54公顷。在库拉河的一条支(阿拉克斯河)有一个面积为106公顷的波斯鲟产卵场。在伏尔加河,波斯鲟的主要产卵场位于伏尔格拉德水库下长400千米的江段,面积480公顷。波斯鲟胚胎发育孵化时间因不同的水温而异,为2.5-8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濒危原因
对波斯鲟物种生存构成威胁的是河流建坝使波斯鲟主要栖息地特别是产卵场的消失、环境污染及在产卵季节的捕捞。
保护措施
伊朗进行了波斯鲟的人工繁殖和养殖。1987年,百万波斯鲟幼鲟被放流到里海。由于河流堤坝障碍的原因,维持波斯鲟种群的措施似乎主要依靠增加人工养殖和增殖放流的规模。
主要价值
波斯鲟的鱼肉和鱼子酱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1974-1978年波斯鲟在库拉河的捕捞产量为90-220吨。但由于波斯鲟与俄罗斯鲟相似,官方很难精确统计出波斯鲟的捕捞产量,俄罗斯鲟的捕捞产量中可能包括部分波斯鲟。在伏尔加河,有人认为波斯鲟的产量占所有鲟鱼产量的10-15%,也有人认为不超过6-7%。